(本溪縣實驗小學 遼寧本溪 17100)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文學性、人文性的特點,所以小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的過程中,既有面對詩文美篇的喜悅,也有面對故事散文的期待,還有面對拼音讀寫、漢字識記、課文背誦的無奈和厭煩,于是,如何調(diào)動小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共同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從課堂教學實踐出發(fā),結(jié)合教學中的實際案列,分析激發(fā)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策略和方法。
興趣是推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好動力,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積極探索和推崇的教學手段,它能夠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自主學習,釋放自身的活力和能力,快速吸收語文課文知識,并將知識轉(zhuǎn)化吸收,成為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底蘊和源泉。下面,談一下我對激發(fā)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方法的認識。
語文課程,從字面理解就是“語”和“文”兩個過程。在小學階段,“語”,指的是語言表達,即識字、說話、朗讀、演講等能力的培養(yǎng);“文”,指的是寫字、組詞、造句、作文等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課程的學習,是小學生對母語的學習過程,對于自小就生活在漢語言氛圍內(nèi)的小學生來說,學起語文有一種親切感、自豪感和榮譽感。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講解的時候,可以從情感教育的角度入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講授“一去二三里”那篇課文時,教師要將我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藝術(shù)魅力展示出來,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漢語言文化能夠?qū)⒑唵蔚臄?shù)字串聯(lián)成一首膾炙人口、千古傳唱的古詩,將數(shù)詞從一到十進行識記,將這首詩歌熟讀并背誦,是一種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引導學生帶著民族自豪感去體會和學習。在講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歌時,因為該課文的授課對象已是三年級的學生,其對親情的感悟已有深刻的理解,加上這批小學生已趕上祖國的“二胎政策”,很多家里的孩子都有兄弟姐妹,所以教師要從親情的角度出發(fā),講述一個個兄弟情深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感情,從而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對親情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真愛生活。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就是好動、愛玩、注意力不集中。針對這個特點,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教學工具的使用,要借助圖畫、歌曲、多媒體視頻等教輔工具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給一年級學生介紹漢語拼音的時候,可以帶著拼音積木去班級,當講授需要的拼音時,選派學生通過積木拼接的方式找到正確的讀音,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學會拼音,既能增長知識,又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鍛煉自己的參與能力。在給四年級學生講解“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播放準備好的教學課件,選取奇石、美石、壯觀的石頭還有年代久遠的石頭、甚至外星球來的隕石圖片,一一展示給學生,在他們的心里種下審美和探索的種子。教具是一種輔助力量和手段,但只要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夠發(fā)揮出不同教具的功效,實現(xiàn)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小學生的心里,教師為大,地位遠勝于父母和家族長輩,教師的命令相當于圣旨,在其幼小的心靈里,充滿著害怕與尊重,因此,教師要以此為依托,言傳身教,吸引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記憶能力不足、知識面狹窄,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分清層次,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提問,并且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xiàn)不會或者忘記的情況時,教師的語言要少一些責備、多一些鼓勵,少一些不滿、多一些關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在眼神上給予關懷,在肢體上給予慰問,在語言上給予支持,一句“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答好”,會滋生出學生對教師無限的尊重之情。課后備課時,教師要精心準備,雖然某一節(jié)課教師可能年年講、講了無數(shù)遍,但學生卻是年年換、第一次聽,所以教師對課堂的重視程度,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只有教師在情感上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學生才會愿意聽這個教師的課,在情感上和教師產(chǎn)生共鳴,達到完美的課堂效果。
除了課堂教學內(nèi)容之外,教師要將語文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際當中,給學生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間和舞臺,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在實際生活中帶給他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引起強烈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課間舉辦成語接龍等游戲,教師有序組織幾個同學在一起,按照先后順序接龍,如果挑戰(zhàn)失敗,不能準確和及時的完成上一名同學說出的成語,該名同學就要受到相應的唱歌表演等懲罰措施,這種互動形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成語的了解欲望,在課余時間會加大更多的精力去學習,更能夠在班級內(nèi)形成一種討論成語的風氣,而且能夠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還可以在每周舉辦一次“才藝展示”,借助多媒體圖片和背景音樂,讓學生進行朗誦詩歌、講故事等活動,然后班級內(nèi)同學對其進行投票,選出“本周之星”,既能夠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閱讀才華的舞臺,又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夠激發(fā)學生課后學習語文的心理,尤其是當其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后,那種榮譽感會成為伴其一生最美好、最有價值的鼓勵。
綜上所述,興趣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熱愛語文的最好動力,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情感導入、善用教學工具、尊重學生個體、延展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拼音字母的組成布局、詩詞歌賦的藝術(shù)魅力、故事散文的情感價值,從而提高語文學習水平和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