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義 和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感謝會議給我的發(fā)言機會,謝謝孟聚先生的邀請。我的發(fā)言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完成昨天榮強先生給我布置的作業(yè),梳理一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自1984年成立以來十二次年會的最基本情況,讓與會的年青朋友對這個學會有一個最簡要的了解。二是對本次會議談幾點想法。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是國家級的社會組織,是經民政部審批的國家一級學會。與同類學會相比,我們的這個專業(yè)學會成立的時間稍晚一些。中國史學會的成立是1949年7月1日,這個最早,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于1982年(成都,四川大學),秦漢史學會成立于1981年(西安),唐史學會成立于1980年(陜西師范大學),宋史學會成立也是1980年。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是1984年成立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等七個單位的學者共同發(fā)起。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于11月5日至10日在四川成都舉行,出席代表近百人,提交論文70余篇。會議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關系、階級關系和社會經濟這三個重大專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會議選出第一屆理事會,聘請?zhí)崎L孺、周一良、王仲犖、何茲全、繆鉞、熊德基、田余慶等知名學者為學會顧問,選舉黃烈先生為會長。會議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年會。
第二屆全國魏晉南北朝史學術討論會于1986年9月21日至26日在山東煙臺舉行,出席代表120人,提交論文90多篇。會議有兩個中心議題:一是如何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系統(tǒng)論、控制論、信息論能否用于歷史研究以及如何用于歷史研究;二是魏晉南北朝在中國古代史中的地位。會議改定每三年召開一次年會,這個做法一直延續(xù)至今。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于1989年11月7日至12日在廣西桂林舉行,出席代表100余人,提交論著80余篇(部)。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與區(qū)域經濟。這次會議是我的導師、當時的秘書長簡修煒先生操辦的。當時的做法,秘書長操辦好一次會議后,下一屆就是副會長。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四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于1992年9月18日至24日在陜西西安召開,這是首次邀請海外學者參加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出席的代表100余人,海外學者近20人,提交論著90多篇(部)。中心議題是魏晉南北朝的文化與民族關系。會議進行了理事會換屆改選,由朱大渭先生繼任會長。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于1995年9月1日至4日在湖北襄樊召開,出席代表110人,海外學者20多人,提交論文80多篇。中心議題是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及外交,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社會發(fā)展與民族關系。
六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六屆年會于1998年9月6日至10日在江蘇南京召開,出席代表與海外學者共100余人,提交論文80多篇(部)。中心議題為六朝文化,同時進行理事會換屆選舉,由周偉洲教授繼任會長。
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七屆年會于2001年8月8日至12日在山西大同召開,出席代表150多人,海外學者50余人,提交論文100余篇。中心議題是北朝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八屆年會暨紀念繆鉞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04年7月21日至23日在四川成都召開,出席代表100多人,海外學者20多人,提交了近百篇學術論文及論文提要。會議主題有二:魏晉南北朝歷史與文化諸方面的研究,繆鉞先生在魏晉南北朝文史研究方面的貢獻。會議期間進行了理事會換屆選舉,由李憑先生繼任會長。
魏晉南北朝國際學術討論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于2007年10月19日至21日在武漢大學召開,出席代表116人。會議主題兩個,一是百年魏晉南北朝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二是魏晉南北朝史專題研究。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于2011年10月19日至21日在山西太原召開,出席代表150余人,收到論文91篇。會議主題三個,一是三國兩晉歷史與考古熱點,二是北朝的民族關系與社會發(fā)展,三是南朝政治文化與地域社會。
魏晉南北朝史的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國際學術討論會于2014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出席代表107人。會議主題四個,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制度與社會,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思潮與社會變遷,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與國家,四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新資料、新視野、新方法。會議選舉產生了以樓勁為會長的新一屆理事會。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于2017年8月16日至20日在邯鄲召開,出席代表140余人,收到論文134篇。會議主題是3—6世紀的鄴城,魏晉南北朝政治與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與區(qū)域關系,魏晉南北朝宗教、社會與文化,魏晉南北朝研究的材料、方法。
除了第一屆、第四屆、第七屆、第九屆,我參加了八次年會,真切感受到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對推進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許昌學院做這個會議很用心。據我所知,原定的會議議程只是一天,現(xiàn)在拉長了半天,讓大家充分發(fā)表見解。這一做法從實際的效果來看是正確的。時間長半天,大家談得就會從容一些。今年八月份,在河北邯鄲召開的中國魏晉南北朝史第十二屆年會上,與會代表都認識到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與轉型時代,在這樣的形勢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如何走向深入,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與會代表高見疊出,精彩紛呈。有一個意見是共同的,那就是總結既往的研究是選擇下一步研究路向的重要步驟,是眼下必須下大力氣要做的事情??偨Y過去的研究是2007年武漢會議的主題,十年之后又提出這個話題,表明形勢的變化實在太快。意見之二是總結既往是我們學術研究的常規(guī)性的工作序列??偨Y既往前輩大家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和人生軌跡,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樓勁會長昨天的會議致辭,核心點是闡明學術的興亡繼絕在于恰當?shù)匕盐绽^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強調學術文脈連綿的重要性,重視前輩大家在重大歷史問題上的艱辛探索和輝煌成績,在禮敬和感念前賢恩德的基礎上做好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工作。許昌學院認真操辦的這次學術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學術與人生,實在是把握了當前學術工作的要害,不愧為名刊名欄,這樣的學術敏感力是讓人驚嘆的,這樣的學術責任力是令人敬佩的。這是我要表達的第一點。
在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中,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大家特別多,貢獻也極大,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學術的代際與自然人的代際有所不同,過去的算法是自然人二十年為一代,而學術的代際明顯要長得多。若從理論的創(chuàng)新、方法的改良、史料的開掘、邏輯的表達四個方面而論代際的成立,我體會自從上世紀初新史學產生一百多年以來,目前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大致是處在第三代這個層位上。第一代的旗手自然是陳寅恪先生,這是大家公認的,陳先生給我們后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第二代出現(xiàn)的大家是一大批:唐長孺、周一良、何茲全、王仲犖、韓國磐、繆鉞、馬長壽、黃烈、田余慶、??偙蟆⑷f繩楠、黎虎、高敏、朱紹侯、簡修煒、胡守為、黃惠賢等等,這個名單可以拉得很長。這一大批之中,首推唐長孺先生。周一良先生等挽唐長孺聯(lián)有“論魏晉隋唐,義寧而后,我公當仁為祭酒”,昨天牟發(fā)松老師所言那些話,都可以說明,唐長孺先生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扎實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第二代的旗手有好幾位,每一位旗手的后面便是一支生動活潑的、帶有一定個性的學術縱隊,這是將來學派生成的土壤和基礎?,F(xiàn)在是正在發(fā)力、正在建構新體系探索新方法開掘新史料的是第三代,在座的專家和現(xiàn)在露出尖尖角的那些年輕學者都是其中的序列。不知我的這個分法有沒有道理。
本次會議和會議論文集中著重回顧和總結了唐長孺、周一良、何茲全、田余慶、高敏、朱紹侯、簡修煒、黎虎以及宮崎市定、谷川道雄等前輩的人生偉跡和學術成就,周偉洲教授現(xiàn)身說法,講了自己長期的研究心得,教我們如何做研究,與會者非常受益。趙和平教授以“儒生思想、書生本質、史家學術”來概括周一良先生;寧欣教授以“人海身藏焉用隱,神州坐愛豈無言”來描述何茲全先生的學生人生;閻步克教授敬佩田余慶先生的窮微闡奧之功,以《東晉門閥政治》為經典的政治史;牟發(fā)松教授從理論建構與實證支撐兩個方面解讀唐長孺、宮崎市定這兩位大師級的人物對中國中古時代的尋覓之跡和妙解之方;景蜀慧教授從史學與文學等方面闡述繆鉞先生作為文史通家的學術魅力;周偉洲教授師從馬長壽先生,治學嚴遵四個結合(舊與新結合、史與論結合、博與專的結合、文獻與調查結合);高凱和張旭華兩位教授從不同角度表達高敏先生的史學建樹和治學心得;陳長琦教授以具體實例表達朱紹侯先生“以學術為生命、用生命做學術”;李文才教授以吳簡研究為例,展現(xiàn)黎虎先生研究簡牘和歷史的示范意義;李磊教授認為谷川道雄先生依據獨立思考、重視史料的治學原則,創(chuàng)立了“豪族共同體論”和“非封建的中世論”。這些純正情緒和精確把握相結合而產生的論斷,我們不僅能與之共鳴,同時還能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遐想。
同時,嚴耀中教授對跨學科視野與通古今之變的思考,湯勤福教授的五禮制度形成研究,呂宗力教授讖緯與曹魏的政治與文化,陳爽教授的漢唐間的良吏書寫與德政制造,程有為教授的諸葛亮的為臣之道,王欣教授的柔然與西域,黃壽成教授的北朝后期都城模式,張榮強教授的書寫載體與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朱和平教授的治史心得,付開鏡教授對三國志評曰的解讀,羅操對北朝民間組織與地方自治的研究,等等,都是本次會議妙不可言的耀眼浪花。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二點。
我想表達的第三點是我的一些粗劣的疑惑。剛才說了,陳寅恪先生對中國學術貢獻良多,無論是理論方面,見解方面,還是方法論方面,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早晨讀到某一公眾號剛推出的文章:《陳寅恪的衣缽與絕罰——周一良〈向陳先生請罪〉一文箋釋》,談到了20世紀90年代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的過程和思考,值得一讀。我所關心的是陳寅恪先生的學問結構和成就構成對后代的具體作用,陳寅恪學術的寂寥與走紅,是什么樣的因素在起作用,起多大作用?陳先生所遵循的理論和新中國成立后的史學理論有多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否不兼融的?第二代大師們在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歷史觀之后,在陳寅恪之后,給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到底帶來了哪些能傳之久遠的東西?何茲全先生強調用社會史的角度研究歷史、周一良先生喜從文化的角度概括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征、田余慶先生慣用政治史手法深入歷史的細節(jié)之處,還有唐長孺先生的諸多貢獻。他們的治學手法和相關理論是怎樣構成的?與陳寅恪先生是什么樣的關系?給我們的第三代是什么樣的影響?還有在座的毋有江,是一位露出尖角且有很大潛力的年青學者,他昨天的那個發(fā)言,對有關青年學者治學手法的憂慮,這是青年學者對歷史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還有李磊文章中所摘引一段谷川道雄先生對中國讀者的寄語:今天中國史這一學科最重要的課程是用中國史內在的理論來說明中國史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事情,能產生出什么理論?眼前這些紛雜細碎的研究若能產生出理論,能解釋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邏輯嗎?
中國的發(fā)展是前所未有的快,黨和政府在強調和追求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學術界也在宣揚要創(chuàng)建中國學派,生成中國理論。這是非常艱難的工作。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確實關涉到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文化的發(fā)展,所以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
總之,這是一次精彩的會議,王欣教授和牟發(fā)松教授已有了很好的學術總結。實際上,我的評議是畫蛇添足,只是會議的一道程序而已。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