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老河口市張集中學 湖北襄陽 441804)
從2016年秋,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統(tǒng)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不教此科的老師一定會以為只是為了新鮮才更名的,換湯不換藥,孰不知教育部的良苦用心。
首先,呼應了黨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循序漸進的從學習生活的點滴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教孩子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從小做到應遵 “做人做事”之本分。
其次,貫徹了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布局。眾所周知,目前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就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三,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中,既有孩子通過教育成為社會精英、國之棟梁,但同時還有很多孩子只能成為社會普通成員。新教材的改編就注意到了這一點。課程的教育中心不是僅僅為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健康的人格,教育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縱觀整個的課程結構,其根本目的就在教會學生應遵的“做人做事”的本分。
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青春時光》的第三課《青春的證明》中的第二框“青春有格”為例,開始,探究活動一就引用的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田字格和他們都比較熟悉的幾句古名言,來引出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知識點“行己有恥”。“田字格”孩子們再熟悉不過的普普通通的學習書寫模板,卻引申出一個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那就是“行己有恥”。我在教學過程中很注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田字格”的理解和“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我都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行討論,自己從中悟出做人做事要有規(guī)格、規(guī)范、標準、規(guī)矩、風格、個性,要有“行己有恥”的意識。在整個的活動過程中,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得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對培養(yǎng)學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很有意義。本節(jié)課的探究活動二“你認為還有那些規(guī)則需要遵守”,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小組展示,最后老師把全班小組應該遵守的規(guī)則全部點出來,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體悟到了集體的力量,體悟到了規(guī)則的規(guī)范作用,也為后期學習法律奠定了基礎,更為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再次敲響了規(guī)范行為的警鐘。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探究二的另一問題“有人認為,只要不被發(fā)現,說謊、欺騙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為什么”。我先給學生40秒的思考時間,然后問小組結果,根據“同意的或不同意的”結果,組織課堂辯論賽,讓學生明白“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本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通過辯論使學生產生對美好情感的體驗,使他們的情感世界變得更豐富具體,使孩子們對事情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使他們更能全面的觀察事物、探索未知。整個的教學過程,老師少講,學生主動參與,通過討論、總結、演示、反省等過程,學生對“行己有恥”的認識絕對不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已經讓“行己有恥”烙印在心里。故就能“知廉恥,完其生”!
本節(jié)課的第二目“止于至善”要比第一目難度稍大一點。運用的古名言名句比較多,正文和活動部分加起來一共有七、八處之多。對于這么多的古語,我想教育部的編委們并不是在顯擺他們是文言高手,而是“居心叵測”,另有高明之處——是通過這些名言告訴我們學生以下道理:“止于至善” 是(1)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方式;(2)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追求的精神境界;(3)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實踐過程和精神狀態(tài);(4)是積少成多積善成德的生活追求(5)是每天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行為習慣;(6)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做人本分;(7)是以“修身為本”的做人宗旨。有了以上認識,再讓學生接受“止于至善”這個較難的知識點,已經不再是“強人所難”?!驗閹浊昵暗墓湃酥馈爸褂谥辽啤保圆庞辛斯糯奈拿鞴艊?;因為如今的我們仍然追求“止于至善”,所以才會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孩子們崇尚大愛、不忘小愛,在青春的時光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使他們能夠用思想引領行為,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力求達到“至善”和“慎獨”。
未成年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法治意識如何,關系著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能否實現。受生理發(fā)育、心理發(fā)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別是非能力不強,法制觀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須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就將學生從學校生活領域帶進社會生活的法治領域。本單元既是本冊教材最后一個單元,也是整套教材法律知識的起始單元。為以后學習更詳盡的憲法和法律知識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單元的法律知識雖然是粗淺的基礎法律知識,但是通過生活中有關法律的案例的探究,卻讓學生明白了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所有的這些知識,都是從不同的側面告訴學生做人做事的準繩——法律。
僅僅以七下兩個單元的課程結構略講了“道德與法治”中處處滲透出的做人做事應遵的本分,其實每一課書的內容都是這樣的。做為一線的道德與法治課老師,我們不僅要理解教育部的良苦用心,更要改變以前 “學習為主、做人為輔”的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這兩年來的教育教學隨筆,也是我在教學中的實際做法:探“道德與法治”課程結構,悟“做人與做事”應遵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