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平江新城實驗小學(215000)曹 磊
任務驅(qū)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qū)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式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產(chǎn)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要想促進目標任務的達成,教師就應以核心目標為主線,把目標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組織學生展開課堂學習,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使學生能夠高質(zhì)量地完成學習任務。
一直以來,在語文教學中,每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總是停留在“老三篇”的層面上,即哪些地方不懂,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等。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雖多,但是都沒有落在關(guān)鍵點上。那么,關(guān)鍵點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向語言運用,指向用語文的形式解決問題,指向文本的言語形式。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時,在學生通過閱讀明確了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我提出了這樣的學習任務:“為了表明無論做什么事,只要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成功的道理,作者選取了哪些人物的事例?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這些人物的事跡?”在目標任務的驅(qū)動下,通過深層次的閱讀思考,學生明白了齊白石、李時珍、愛迪生這三個人物是古今中外人物的代表,他們的事例更具典型性與代表性。如此一來,使得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不僅僅在思想內(nèi)容上,還指向了語言表達,從而為學生學習抓住典型事例來描寫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該案例中,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閱讀與學習的時候,主要抓住學生感悟理解的關(guān)鍵處設置學習任務。如此教學,學生在閱讀學習的時候目的更明確,抓住了事物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學習效果更顯著。
基于任務驅(qū)動下的閱讀教學,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一盤散沙的局面,從而使整個閱讀學習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是只見問題,不見整體。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教師的問題一個接一個,但都是瑣碎的,彼此之間毫無關(guān)聯(lián),使得學生對課文的把握始終處于一個層面上,很難有所提高。
如蘇教版語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的篇幅較長,內(nèi)容豐富。在學習目標任務的設計上,教師可以抓住文體特點,引領學生從“了解閱讀散文的基本要點”出發(fā),設計以下目標任務:(1)“讀形”。從中體會高原柳與平原柳給人的感覺有什么不同。(2)“讀神”。文中在描寫這株柳背后的故事時用了猜測與想象的方法,請你為這株柳背后的故事取個名字。(3)“讀人”。這株柳生長在空曠的原野上,見到它的人有許多,可是能夠把它寫下來的人卻很少,為什么?如此教學,借助問題鏈幫助學生把文本內(nèi)容有機地統(tǒng)整起來,從而使學生的閱讀真正走向了深入。
該案例中,根據(jù)散文的特點,教師從“讀形”“讀神”“讀人”等方面引領學生展開教學。這樣的問題鏈不僅把散文閱讀的基本要求明確地表達了出來,而且由點到鏈,使學生的閱讀學習過程顯得凝練且深刻。
在閱讀教學中,當教師提出問題以后,課堂不冷場,這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場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現(xiàn)場情境卻令人擔憂:熱鬧的鏡頭總是被部分優(yōu)秀學生承擔,大部分學生無所事事。要想改變這種學習現(xiàn)狀,教師就應把所要學習的問題轉(zhuǎn)化成每個學生都可以理解接受的問題。
如教學蘇教版語文《廬山的云霧》一課,根據(jù)課文特點,我主要以“能理解并運用準確、形象的描述性語言”為目標,設計了以下的活動任務群:(1)填表。廬山的云霧本來是什么樣子的?實際看起來又是什么樣的?(目的是讓學生借助填表分清比喻與描述)(2)討論?!盎\罩、纏繞、彌漫、遮擋”與“白色絨帽、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這組詞語相比較,哪組詞語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刪去文中的“轉(zhuǎn)眼間、還沒看清楚”等詞語,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3)練寫。彎彎的月牙看起來是什么樣的?圓圓的月亮看起來是什么樣的?用恰當?shù)谋扔骶浒阉鼈儗懙蒙鷦有蜗笮?。如此教學,由問題鏈導向活動任務群,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享受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樂。
該案例中,基于任務驅(qū)動下的閱讀教學,關(guān)注了每個學生在學習中是否真正經(jīng)歷了學習過程,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
總之,基于任務驅(qū)動下的閱讀教學,教師應具有全局意識,通過問題鏈的設計把學生所學的知識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此教學,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