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大黃山實驗小學(221131)張明星
縱觀時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可謂是把“精致化”的教學目標做到了極致。語文課堂中,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滴水不漏;教師精細化、藝術化的點評、總結……讓人感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課堂教學看似精彩極了。然而,在這熱鬧的教學背后,使人感到了少了一份寧靜、自主,一份屬于學生的探究之樂。因此,教師如能從粗線條導學入手,引領學生展開閱讀,就能使語文課堂顯得輕松、愉快、和諧、靈動,使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文本是兩個重要的因素。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呢?教師要善于從文本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出發(fā),適時牽線搭橋,以幫助學生架起一道與文本溝通的橋梁,從而使學生主動閱讀文本,享受閱讀探究的樂趣,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如,蘇教版《三顧茅廬》的第三自然段重點記敘了劉備第三次邀請諸葛亮出山的經過,表現了劉備訪才求賢的虔誠。在教學時,如何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獲得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呢?根據這一段話的特點,我為學生出示以下的學習提示。一是自由讀,圈畫出劉備請諸葛亮時表示時間、地點以及描寫劉備動作的詞語;二是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劉備在拜訪諸葛亮的時候發(fā)生的事情;三是說說自己的閱讀體會,并想想假如你是劉備,遇到同樣的問題,你會作何處理。在教師的牽線搭橋下,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路徑,獲得了對文中人物的深刻理解。
該案例中,教師主要通過粗線條導學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了必要的學習提示。這樣,使學生閱讀有方向、思考有目的,可以全身心自由地投入閱讀中,獲得了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
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花費了大量功夫,雖然也安排有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但更像是在走過程。一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不等學生真正對閱讀內容有所理解感悟就急忙叫停,然后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種教學情形下,無論是對課文內容的了解還是對文本情感的把握,學生都是浮于表面。因此,教師應開放教學時空,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使他們對課文的感悟真正走向深入。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的公儀休“愛吃魚”這部分時,大多數教師總是愛圍繞“公儀休既然那么愛吃魚,別人送魚給他,他怎么不收呢?”這個問題展開教學。這樣固定的思維套路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真正體現出學生自己的認識程度。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提出了如下問題:“默讀課文,想想公儀休與子明的對話,從哪些地方體現出公儀休愛吃魚?請畫出相關的語句。”然后,我又話鋒一轉:“你們平時有什么喜歡的食物嗎?如果讓你描述一下自己喜歡的食物,你會用上哪些詞語?如果你是公儀休,別人拿你喜歡的食物送給你,你會如何選擇?”這樣教學,開放了學生的學習時空,打破了學生傳統思考問題的方式,從而使他們另辟蹊徑,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該案例中,教師沒有按部就班地引領學生就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而是從學生對類似事件的看法入手,引領學生展開思考探究,開放了教學時空,使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刻。
在語文教學中,語用遷移、讀寫結合是常用的一種訓練形式。因此,我們應從文本內容出發(fā),設計出開放的語用訓練話題,以激發(fā)學生的讀寫興趣,使他們擺脫傳統讀寫訓練的束縛,敢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如此教學,學生的讀寫能力自然得到極大的提升。
例如,蘇教版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大量運用了“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句式來表現兒童對一切都喜歡模仿的天性,同時還通過“愿意……就”的句式來表現園子里植物自由生長的樣子。教學時,在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把握的基礎上,我讓他們以這種語言表達形式進行仿寫,鼓勵他們創(chuàng)新。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思想自由馳騁,收獲了語文學習的無限快樂。
該案例中,教師設計了不拘一格的訓練形式,鼓勵學生以文本內容為基礎,大膽想象超越文本,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加精彩。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真正實現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教師就要敢于走出“精加工”的教學模式,著眼大局,從粗線條導學入手,還學生以樸素的課堂、扎實的思維訓練,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