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紅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qū)第一中學,山東 濰坊)
在新課改先進理念的帶動下,我國的整體教學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學科在教學方法上也不斷地提高和豐富。但是,在層出不窮的新的教學方法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學科性質,選擇有效的、符合學生發(fā)展特點的教學方法。而微課,就是這樣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它以其特有的課程特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微課?“微課”主要是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以視頻為載體,通過多媒體的傳播,展現(xiàn)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主要是針對學科中的某個知識點,包括重點、難點、疑點等而開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全過程。它具有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資源容量小、情景化突出、主題突出、趣味性強、針對性強的特點。因此,微課的使用,使教師的教學框架一目了然,知識上的重難點十分突出,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它也有效地減輕了教師在教學上的壓力,更好地促進了教師對生物知識的傳播,也帶動了學生更有信心地學習生物學科[1]。
因為微課在形式上短小精悍,所以在內容上就一定要精選。高中生物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需要學生擁有活躍的思維和很強的理解記憶能力,雖然生物學科有很多偏文科的學習內容,但僅僅憑借學習文科的方法是不能取得良好的生物學習成果的。因為對高中生物知識的記憶,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理解記憶,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然后結合各個相關學科(如數(shù)、理、化)對生物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在學習高中生物的時候,必須要擁有活躍的思維。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微課教學的過程中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有針對性地設計某一知識點的教學;要考慮到學生的整體水平,要兼顧到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能斷章取義地將學生的知識體系割裂開來。否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興趣和主動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知識體系,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與細胞有關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針對細胞的組成元素,從區(qū)分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入手,通過問題引導帶領學生找出二者的不同,從而使學生了解DNA和RNA,也使學生學習到病毒雖然沒有細胞結構,但是卻擁有細胞的基本組成元素,進而加深學生對細胞組成元素的學習,從而增加學生的積累和見識。
同樣是因為受到微課時間和容量的限制,所以,在微視頻制作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到知識點明確,重點難點突出。盡量將微課短小精悍的特質發(fā)揮到極致。否則學生在觀看的時候,會出現(xiàn)知識模糊,不知所然的狀態(tài)。例如,在講解氨基酸結合的方式問題時,就要著重明確結合的方式是脫水縮合。因此,教師就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當氨基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它脫水過程中的分式應該怎么寫?這樣的問題言簡意賅、直奔主題,使學生對微課要講授的知識和重難點一目了然,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高中生物課,從整個知識體系的特點看,其很多知識點相對晦澀難懂。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對知識進行講解。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有效地輔助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而微課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在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上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改變了以往生物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微課將重難點講授之后,可以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質疑的時間和空間。這就有效地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加了課堂的活躍氣氛,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開拓思維和善于質疑的能力。
微課的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當教師結束微課中知識點的講解后,學生在對知識深入掌握的基礎之上,有了更多探究合作的機會。對于所學知識點的思考和質疑,可以在隨后的師生、生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探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檢驗,并對知識進行拓展。因此,這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如對蛋白質知識的學習,通過觀看視頻之后,學生了解了蛋白質的多樣性,那么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做相關的觀察和實驗。
綜上所述,微課是一種多媒體技術支撐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有效地提高了學科的教學效率。尤其是在高中生物課堂的有效運用,很好地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共同學習,從而促進了學生對生物學科重難點的有效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