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春梅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zhèn)第一小學 廣東梅州 514469)
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小學開始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生的課后閱讀量不足;所涉及知識過于單一等等。通過布置定量的閱讀任務(wù),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課前閱讀。學生在課堂學習前的閱讀能夠提前幫助學生大致了解所學知識,通過閱讀有效地保障在之后的課堂學習中能夠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對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能夠精準地從文中進行捕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來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從一些課外知識中了解新課文中所涉及的知識或是作者的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等等,有效地為課堂教學做鋪墊。[1]
2.通過課前的閱讀延伸,學生已經(jīng)對于即將要學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對學生所搜集相關(guān)資料的補充,來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從側(cè)面啟發(fā)學生,實現(xiàn)多元化的閱讀教學,開拓學生思維,解惑答疑。[2]
3.課外閱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有的是短篇小說,有的是名著節(jié)選,這些作品與中國文學緊密聯(lián)系,是進行課外閱讀拓展的有效出發(fā)點。例如,《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水滸傳》中的《林沖棒打洪教頭》。課外閱讀的拓展不應是盲目的,而應該基于教材,基于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實際緊密結(jié)合,教材所選的文本都是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積累文學知識的營養(yǎng)書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閱讀能夠使學生從中感受作者思想感情,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人生哲理,臨摹語言用詞造句之優(yōu)美。閱讀還能夠鍛煉和擴充學生的文學思維和知識儲備,將知識面通過閱讀進行延伸,實現(xiàn)開放性的語文教學。此外,教師開可以開展讀書大會等活動,讓學生在會上互相交流閱讀心得,相互介紹書籍,在學生知識與思維的交換中,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還可以增加其閱讀量,在充滿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閱讀中,提升其知識儲備,提高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
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儲備、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能力來感悟和豐富文本的內(nèi)涵,教師基于這一有限的感悟,可以擴大閱讀量,來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
教學的難點是要求學生要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地方,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也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來進行設(shè)計,因此,在教學難點處進行適當拓展,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教材,感悟文本。例如,《賣木雕的少年》這篇文章的本意也就是其難點在于讓學生了解中國人民與非洲人民深厚的國際友誼,而引導學生更加深刻了解其內(nèi)涵的方法就是聯(lián)系文本背景,導入作者曾游覽的這個國家是非洲地區(qū)的贊比亞,中國曾在20世紀70年代支援建設(shè)了坦贊鐵路,這一課外資料的導入為學生理解文本中所夾雜的情感提供了支點,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豐滿文本思想感情的同時,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都有留白現(xiàn)象,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加以補充,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便可以及時地對學生的課外存儲予以激活,恰到好處地進行空白的填補。例如,在《窮人》一文中就有著許多空白處,這篇文章中有一段經(jīng)典的人物內(nèi)心的描寫: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句中多處省略號的進行體會的過程中,有效地填補了文章的空白,從感受人物思想快速變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桑娜的仁愛和善良,抓住了人物的鮮活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應與實踐相結(jié)合,讓書本上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能夠在學生腦中留下深刻印象,這既是語文教學的方向,也是閱讀拓展延伸的一個方向。例如,語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較大的古詩詞,古詩詞是中文創(chuàng)作中獨有的一種文體,不僅有著特殊的格式以及韻律,還有著別樣的意境創(chuàng)造手法,雖然是簡短的幾句話,卻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而且對仗工整,行云流水。但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的知識面狹窄這一問題,難以體會詩詞中的深層含義,這同樣也是古詩詞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較大的原因。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詩畫圖,作為參照,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的詩詞時,畫一畫自己所認為的詩詞意境是怎樣的,學生通過自己對詩詞的理解,描繪出一幅圖畫,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qū)@一首詩詞的理解更為深刻。告別單一枯燥的抄寫、背誦,探索出更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生思維,將語文學習與其它實踐形式相結(jié)合,有效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教學不應知識傳授固定知識,而是要切實提高受教者的學習能力,從學會變?yōu)闀W,從而更快速地適應新知識。閱讀的有效延伸即是寫作,二者相輔相成,寫作既是良好閱讀習慣的一種,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寫作的基礎(chǔ)仍然是閱讀,以閱讀為基礎(chǔ),通過泛讀和精讀相結(jié)合的方式,在泛讀的過程中把握好時間和理解文本大意的速度,做好段落標注,精讀時,要將字字句句推敲研磨,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對文章的語言、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寫作手法進行仔細咀嚼,標記下文中的畫龍點睛之筆,或是刻畫惟妙惟肖之處,從中體會作者的用詞之精準,句式錯落有致且語言優(yōu)美,情感表達到位等特點。其次,才是寫作,寫作的初步練習應是摘抄或仿寫,在閱讀的過程中,先要把握住文章的整體思路,在進一步深化的閱讀過程中,將文中的核心段落、語句進行摘錄,可以是按照景物描寫、人物神態(tài)、人物心理描寫的順序等等,之后可以換一個角度,對所摘錄的語句進行仿寫,這一過程不僅幫助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還能夠在多樣化的語句中,提煉出其中的寫作技巧。鍛煉語言組織能力,加深自己語言描寫的意蘊,深化寫作思維。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jié)合是互相作用的,如果拋開閱讀,只講寫作是沒有意義的,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寫作是閱讀的結(jié)果,只有注重平時的積累,才能夠在普遍性中得出典型性的認知,創(chuàng)作出豐滿的作品。
拓展性閱讀教學為農(nóng)村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且活泛的平臺,教師也要將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向外延伸,讓學生多讀、會讀,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漸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