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玉
(廣東省臺山市臺城第二小學)
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不僅可以體現(xiàn)德育,而且還能夠加強班級管理建設,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這是每一個教師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班主任教學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內容。學生在學校接受德育,對其以后的人生之路具有重要意義。每一個小學生的心靈都像是一張白紙,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向他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引導他們用正確的世界觀看待身邊的事物[1]。但是,對于小學學困生來說,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能力較弱,難免心理上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絕大多數的優(yōu)等生在學習方面,學習目標明確,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上懂得自律,嚴格管理自己,也具有一定的抗壓抗挫能力,能夠抵住誘惑,不做影響學習的事情;心態(tài)方面,也是比較樂觀、積極向上,對學習保有持久性的興趣。然而,學困生在學習上沒有目標,更沒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在學習中
遇到困難時,總會產生抵觸心理,不懂得如何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認為學習是一件無聊、枯燥的事,對學習懷有消極的態(tài)度,不想改變現(xiàn)狀,沒有上進心,甚至放棄學習。綜上所述,學習動機是優(yōu)等生和學困生存在差別的最大原因。優(yōu)等生勤奮努力學習是因為他
們有自己的學習目標,有一個強大的動力來驅使他們?yōu)橹?。然而,對于學困生來說,在學習上沒有明確目標,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動力,從而導致懶散的學習狀態(tài),甚至破罐子破摔。教師如果對此現(xiàn)象坐以待斃、放任不管,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學困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甚至影響其一生。
1.學生性格上的差異
學生的性格多種多樣,造成這種性格差異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其中先天性的遺傳因素對性格的影響最大,學生與生俱來的性格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的外向、活潑、好動、好勝心強;有的內向、沉默、孤僻、被動。前者往往一般在學習上表現(xiàn)比較良好,而后者學習上則比較落后,長此以往,這些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跟不上大家的步伐,就會成為學困生。
2.家庭背景的影響
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法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別,有的家長進行嚴格管教,甚至用粗暴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學生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反而還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更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孩子情緒抑郁、郁郁寡歡,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fā)展。還有一些家庭對孩子極其溺愛,這樣一種家庭教育環(huán)境,只會縱容孩子的自私任性行為,在今后的學習中更經不起打擊。還有個別家長放任孩子的行為,幾乎從不過問孩子的學習狀況,極易導致學生自暴自棄,聽天由命,這樣極易成為學困生。
1.轉變教學觀念,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注
一般來說,教師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己的教學方法來劃分學生,適合自己教學方法的是優(yōu)等生,不適合的是學困生;還有一種是根據學生的差異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適合學生使用的為優(yōu)質的教學方法,不適合的為劣質教學方法,應將其摒棄。顯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第二種方法,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2]。不存在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如今的小學校園里,依然有很多老師不喜歡學困生,甚至建議他們輟學,更有甚者,還會將其趕走。這些教師認為自己在教學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依舊不能改變學困生學習成績止步不前的現(xiàn)狀,所以就把責任推給學生。教師的責任就是教會每一個學生,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師的天職。小學教師要想轉變教學觀念,首先應該改變對待學困生的方式,把握住教育的時機和分寸,將德育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來。
2.與家長協(xié)作,共同促進學困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教師與家長應該齊力聯(lián)手,抵制社會上的不良影響,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可以使用電話、短信等方式,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教育意見,并且讓家長及時檢查家庭作業(yè)的完成情況,為學困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共同努力。
學困生的轉化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小學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一蹴而就,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不同特點,制訂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優(yōu)等生上,更重要的是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德育方法來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待學困生時,不能坐視不管,袖手旁觀,要有信心,有熱情,努力將每一個學生都培養(yǎng)成才。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張華,崔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