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第七中學 四川南充 637000)
學習作為一個雙向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雙向參與,如果只有老師的努力,而學生沒有足夠的重視,必然會導致效率的低下。在學習中,教師如果能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讓學生信任并信服自己,那么教師的威信會大大提升,在獲得學生認可的同時,教師的話語就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需要信任自己的學生,贏得學生的尊重,在課余時間采用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于他們的問題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從而營建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 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感到愉悅,并能體驗成功的樂趣。[1]
作為一節(jié)課的開始,課前引入的好壞決定著課堂氛圍的奠定。假如教師在開課前只是簡單的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學生可能會提不起興趣,而學生在這節(jié)課的投入也就不會太大。相反的,如果教師采用趣味性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這節(jié)課的趣味性和意義,可能學生會更加樂于接受和參與其中,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2]
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 有疑者卻要無疑, 到這里方是長進。 ” 疑問是思維的火種, 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jīng)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學習與思 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shè)疑、解惑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shè)置一些疑問, 使學生先感到 “前途迷?!?, 然后激勵他們?nèi)?“撥 開烏云見青天”,當學生“見青天”后,就會產(chǎn)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又能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歷史故事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對于歷史學習來說,有很大的實用性,而且歷史故事也契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更能起到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效果。巧妙的歷史故事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很多的歷史知識和人生哲理。在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往往還很膚淺, 需要老師不時加以點撥。 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我講了“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故事。通過故事, 可以使學生了解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這樣比平鋪直敘的講解的效果好很多。對于歷史故事的選取也應(yīng)該符合課堂內(nèi)容,契合人物形象,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歷史故事的發(fā)生有更好的認識,對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從歷史事件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通過激發(fā)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從而提高參與度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們也可以通過提高教學與學生之間的相關(guān)程度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我們可以在課堂通過學生抽簽領(lǐng)取任務(wù),然后教師根據(jù)任務(wù)難易度確定分值,再由學生自己完成任務(wù),對于任務(wù)的結(jié)果直接影響學生這節(jié)課的課堂成績。可以讓任務(wù)完成好的學生免除課后作業(yè)或者獲得其他獎勵,在這種課堂模式下,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課堂參與度將會和自己密切相關(guān),從而會在心理層面上提高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也會在課堂中積極參與以期望有一個好的成績。
網(wǎng)絡(luò)教學也成為了教學的一種新的形式,它的方便直觀能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 一個精美的課件往往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 一個內(nèi)容精彩的課件往往最能震撼學生的心靈, 能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 還能創(chuàng)設(shè)情景, 啟迪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還能加大課堂容量。初中學生仍然處于感性思維狀態(tài),多媒體對于初中歷史教學尤為重要,加上教師的及時講解, 定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3]
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一種好的方式。在課堂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 適當?shù)倪M行分組,通過分組確定每個小組不同的學習目標,在最后進行匯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有了學習目標后進行自主學習,教師的干預力度不大,全靠學生自己的理解來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需要主動交流,互相幫助來完成學習目標,這也就在無意識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同時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也可以起到優(yōu)生榜樣作用,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4]
在歷史教學中, 教師需要把握住歷史學科的特點, 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學習,讓學生認為自己積極參與歷史課堂是學習的好方式,從而提高課堂參與度,這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對于不同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式,以及不同層次的認知水平有不同的教育形式,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jié),尋找到適合的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有效方式,這是教師需要長期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