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阜寧縣實驗小學(224400)
高善春
為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英語學習中,教師開始嘗試把課堂還給學生,進行自身角色的轉換,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了解學生的內心所想,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調控課堂學習活動。因此,教師需要及時反思,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不斷完善教學設計。
學生對于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會充滿熱情,注意力也比較集中。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神態(tài)、表情,從學生真實的反應來判斷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改進教學設計,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增添樂趣。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4B Unit8《How are you?》時,在上課開始前,教師直接帶領學生學習這一單元的新詞,學生覺得沒意思,出現(xiàn)了走神的情況。教師觀察到學生的反應后,快速反思自己哪里出了問題,然后發(fā)現(xiàn)是因為缺乏導入,學習活動比較無趣。于是,教師馬上進行了調整,讓學生聽一個有關《How are you》的故事,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激起,注意力也集中到學習活動中,隨后學生就這個故事提出了疑問:“外國人沒有按照老師教的對話進行回答,所以小男孩就困惑了?!苯處煴頁P學生,并且強調語言的應用是非常靈活的,需要結合實際進行變化,學生恍然大悟。
通過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反應,教師可以直接看出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感興趣程度,也可以判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對學習活動進行合理地調控,讓英語課堂變得更加有趣。
課堂是學生進行英語表達、交流的主陣地,學習活動要有針對性,學生的表達才不會偏離主題。因此,在圍繞學生這個核心要素組織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認真聆聽學生的英語表達,發(fā)現(xiàn)學習活動設計的針對性強弱,從而有的放矢地訓練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5B Unit7《Chinese festivals》時,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的Story time部分,并且提出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festival?”學生在完成了閱讀后回答:“I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I can get red packets.”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后,發(fā)現(xiàn)學生并沒有針對問題來回答,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引導學生閱讀Story time部分的作用比較弱,于是換了另一個問題:“What do you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from this part?”學生聽了這個問題后明白了要從閱讀內容中收集有關“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信息,很快學生就給出了答案。由此可見,修正后的問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使學生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教師通過反思學生的課堂語言,可以判斷自己設計的學習活動是否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所以無論是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回答,還是在課堂討論中的語言表達,都可以反映出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認知。
教師在帶領學生完成了英語課堂學習任務之后,通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程度的評價,發(fā)現(xiàn)教學內容、學習方式的設計與選用等方面的問題,有利于教師及時做出調整,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豐富表達技能,增強課堂學習活動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5B Unit 3《Asking the way》時,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了Story time部分的學習之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運用學習過的知識組織對話進行課堂交流。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進行小組交流時,有學生只是旁觀者、聆聽者,根本沒有參與到合作學習中,通過了解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并沒有掌握問路常用的語句,說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習活動的實效性較弱。于是教師及時調整策略,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Asking the way”的視頻,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模仿,并注意關鍵語句的表達,學生對生動直觀的視頻比較感興趣,注意力也比較集中,積累了一些重要的句子。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使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進行交流,收效較好。
在以生為本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由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來判斷學習活動的效果,判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對癥下藥,完善不足,提高英語課堂的實效性。
總之,學生是英語課堂教學系統(tǒng)中最活躍的元素,其行為表現(xiàn)是教學活動效果的直接反應。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生為本,及時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反思,根據(jù)學生的反應、表現(xiàn),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調控,使英語課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