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漢華
(甘肅省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河灘鎮(zhèn)汪胡小學 甘肅臨夏 731100)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之下,閱讀與寫作的結合不夠密切,更多時間內閱讀與寫作是相分離的,這就導致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下降,也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成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將閱讀與寫作進行結合,換句話說,要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策略,這就需要教師找準讀寫的切入點,抓住重點,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
閱讀與寫作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現在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比較差,寫出來的文章如雞肋一般,沒有什么實質內容,也缺乏真情實感,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寫作素材積累較少。那么,寫作素材如何積累呢?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最佳渠道,通過閱讀名家作品來積累事例,還可以在無形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與情感表達,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寫作的實踐訓練,可以提升自身對語句的表達能力,體會文章作者的結構布局和寫作意圖,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絕佳的鍛煉,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對閱讀理解。二者結合起來教學,可以起到1+1>2的效果,使二者共進,從而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文章大多都是一些經典名篇,或者是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思維特點的,但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讀寫結合進行教學。因此,正如做飯一樣,選材十分重要,只有選擇典型的文章,適合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文章,才能兼顧閱讀賞析和寫作開展的需求。
例如,《觀潮》這篇課文就十分適合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為什么這么說呢?這篇課文是趙宗成和朱明元先生的佳作,文章質樸雋永,將錢塘江漲潮的全過程給描繪出來了,并且在細節(jié)方面敘述地十分生動,文章還運用了一些比喻手法的語句,比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边@就使讀者在腦海中很容易展開聯想,在講解這些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這對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單調,語言也相對比較枯燥,單單依靠教材當中的課文開展讀寫結合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課外書籍,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小學生的自主性還比較差,習慣的養(yǎng)成也需要教師來引導。因此,在開展課外讀書活動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給學生設置閱讀主題,并培養(yǎng)學生勤讀書、勤記筆記的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設置一周一次到兩次的課外閱讀課,專門讓學生進行瀏覽和閱讀,并且討論和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當然,閱讀并不是漫無目的地開展,教師可以每周設計一個閱讀主題,比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后,教師可以針對安徒生的童話專門設計一個閱讀課,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拇指姑娘》《冰雪世界》等等,這些對于學生寫作想象類作文和敘事作文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會逐漸得到提升,寫作素材也會積累得更加豐富。
閱讀對寫作有巨大的幫助,反過來寫作對閱讀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閱讀理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是一個棘手的難題,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差,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缺乏。閱讀理解主要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理解字詞與語句的內涵,第二層是了解作者所用的寫作手法和技巧,第三層就是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與哲理。如果學生的寫作能力較差,他就無法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閱讀后完成寫作,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講授《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首先我讓學生進行自主朗讀課文,將文章當中的重點詞句標注出來,還有文章當中的一些修辭手法也進行標注。接著,我讓學生進行自由思考和討論,挑選了幾個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且讓學生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最后,我還讓學生寫一篇小作文,談一談閱讀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尤其是談一談作為當代青少年應該做些什么。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分割的姊妹關系,二者休戚與共,閱讀與寫作結合教學是勢之所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探索,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