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達劍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梅關中學)
古典音樂是一個比較籠統(tǒng)的概念,真正表達的是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出來的音樂在歐洲音樂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音樂的發(fā)展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文就從歐洲古典音樂的發(fā)展史說起。
要真正學會欣賞歐洲古典音樂,首先就要了解一下它的發(fā)展概況和歷史背景,這樣才能體會到這些音樂家們是在一種怎樣的環(huán)境下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創(chuàng)作出了那些經典之作,帶著這樣的情緒再去欣賞古典音樂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受。
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處于一個動蕩復雜和敏感的階段,各國的政治經濟實力不均衡,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段也各不相同,當時的德國政治就比較落后,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苦悶,民不聊生,音樂就成了一個讓大家暫時忘掉痛苦、忘記悲傷、緩解情緒的渠道,很多音樂家也通過音樂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德國的亨德爾(1685—1759)和巴赫(1685—1750)兩位音樂家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亨德爾主要創(chuàng)作清唱劇和歌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巴赫則喜歡創(chuàng)作器樂方面的作品。兩人雖然音樂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是都是通過對之前音樂的傳承和再創(chuàng)造,把新時代的思想和內容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表達和反映自己的感情變化,他們的作品為之后啟蒙時期的音樂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新的道路。
在亨德爾和巴赫之后的半個世紀,奧地利音樂家海頓(1732—1809)和莫扎特(1756—1791)出現了,他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樂派——維也納古典樂派。這主要得益于當時奧皇的開明專制,讓維也納成了一個音樂的天堂,締造了奧地利音樂史上的繁榮景象。這兩位音樂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們的音樂都呈現出了清新明快的色彩,讓人聽了能夠輕松愉快;他們一生都創(chuàng)作了特別多的音樂作品,海頓創(chuàng)作了125首交響曲和大量其他形式的音樂,莫扎特創(chuàng)作了20多部歌劇和將近50首交響曲,還不包括其他音樂作品;他們都出身卑微但從小都表現出極強的音樂天賦,即使這樣他們也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夢想,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創(chuàng)作出這么多表達樂觀積極態(tài)度的音樂作品,實在是難能可貴。
和這兩位前輩相比,貝多芬(1770—1827)受到音樂教育和熏陶明顯就正規(guī)和現代了很多,他不僅很小就表現出極強的音樂才能和天賦,還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還受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擁護,所以他的大多數作品都表現出了英雄主義色彩,這也是他受啟蒙思想和大革命影響的結果。他一生不畏權貴,崇尚高貴的靈魂,認為智慧和勤勞才應該是人們追求的東西。
貝多芬的作品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很多,比如《命運交響曲》《致愛麗絲》《月光》等等,很多人都是聽了這些曲子才喜歡上了古典音樂,貝多芬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經典作品,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歡快愉悅,也能感受到振奮、激昂和命運斗爭的力量,但是他自己的人生卻很不幸,耳聾,愛情不如意,生活拮據,這些都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但是即使命運多舛,也沒有影響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他的音樂并沒有表現出來壓抑的情緒,即使有一些描寫苦難和不幸,但結尾總是歡樂和勝利戰(zhàn)勝了苦難[2]。他的作品總是這樣,從苦難到歡樂,從黑暗到光明,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勝利,這就是貝多芬的精神世界,也反映了處于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的革命精神。
雖然貝多芬不是古典音樂的先驅者,但絕對是浪漫樂派的創(chuàng)立者,貝多芬晚期的作品中就有一部分表現出了浪漫主義色彩。隨著歐洲封建勢力的復辟,1815年,人們又陷入了痛苦和黑暗,這時候的人民對現實充滿著恐懼和失望,已經不再相信理性能夠戰(zhàn)勝一切的那些言論。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也出現了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就是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樂派的作品都具有熱情奔放的色彩,把內容的選擇延伸到了歷史,或者國外,音樂作品中充滿著漫無邊際的幻想。和前期的音樂相比較,思想不同,表達形式也有所區(qū)別,但相同的是都體現了音樂家的思想和當時人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的變化,都為歐洲音樂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音樂是陶冶情操的方式,也是音樂家對自己思想的表達,經歷了上千年的發(fā)展和變化,從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每個時期人們的生活和思想變化,這是歷史的印記。通過本文的深入剖析,我們對貝多芬和歐洲古典音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相信之后再欣賞這些音樂的時候也能夠更好地體會其中的味道。
參考文獻:
[1]吳婕.歐洲古典音樂興盛的原因分析[J].音樂時空,2015(12):106.
[2]陳娟娟.貝多芬音樂精神探索與啟示[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5,4(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