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明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城東小學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要注重學生品行培養(yǎng),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習慣。要幫助學生矯正不良行為習慣,就要認真分析成因,研究矯正對策,這是學校德育和班主任、科任教師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學校提高素質(zhì)教育水平的需要。
在一個班級里,總有一些學生在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自控能力差等行為。比如:上課時手上總有東西玩;經(jīng)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不講究衛(wèi)生、不愛護公物;欺負小朋友等習慣,這些都是小學生常見的一些不良行為,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家庭教育方法簡單。有的父母對子女過于嚴格,期望值太高,教育方式方法欠妥,過分放縱、溺愛子女,要么過分嚴厲。作業(yè)從不耐心輔導,或只看完成與否,不管其完成質(zhì)量;考試只看分數(shù),不管其成長進步過程。表現(xiàn)不好輕則罵,重則打,方法簡單粗暴。
2.家庭教育示范欠缺。家長是學生第一任老師,由于部分家長文化修養(yǎng)不高,有言行不文明等不良行為,孩子耳濡目染,難免會染上壞習慣,直接為孩子提供了模仿的反面教材。
1.學校教育上存在一些缺陷。某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重點放在了抓教育教學質(zhì)量上,忽視了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
2.教師教學中存在一些偏差。部分教師重視學科教學,忽略了結(jié)合學科教學滲透思想教育,對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及心理健康關注不夠,使其喪失學習信心,學生就可能養(yǎng)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
在教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因個體智力或身體等原因,學習成績、活動能力落后于同齡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學習上沒有目標,課堂上不聽老師講課,課后不主動完成布置的家庭作業(yè)。有的學生模仿心理和好奇心理較重,如玩手機、上網(wǎng)等,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學、逃學等不良行為。
馬克·吐溫所說:“壞習慣不可能一下子拋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趕下樓梯。”我們要在認真分析小學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的基礎上,采取靈活多樣的矯正教育策略,社會、學校、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為矯正不良行為習慣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班主任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及時與家長溝通聯(lián)系,如來訪、家訪、電話、家長QQ群、微信等方式,交流學生在校在家的表現(xiàn),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采取合適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同時對家長可提出,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主動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多抽時間陪伴孩子。
心理學告訴我們:不良行為習慣學生有比優(yōu)秀生更強的自尊心,他們更渴望平等和成功。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和家長應充分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重塑自信心,不能歧視有不良習慣的學生。教師一定要“用心與學生交心,用愛喚起學生心中的愛”,幫助他們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同時教師和家長還應多鼓勵,少指責學生,要善于利用集體的力量,讓其感受到集體的關懷和溫暖,來幫助其不斷進步。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結(jié)合班會課和學科教學活動,利用課堂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每一個具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心理特點及行為習慣各不相同,造成不良行為的原因也不相同,要選好教育切入點,選擇靈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如與集體對立的學生,從動之以情入手;對由于無知犯錯誤的,從曉之以理入手。
教師可以采取主動與學生促膝談心,讓學生信任老師,細致了解學生的思想波動,幫助學生重塑學習信心。
1.明確目標??梢酝ㄟ^與學生面對面談話、作業(yè)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行為習慣無小事,它影響個人形象,影響人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增強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動機和愿望。
2.循序漸進。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就是說矯正一個不良習慣比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要難得多。教師要指導學生下決心矯正自己的不良習慣,持之以恒,這部分學生就能和老師、同學和諧相處,學習上進。
總之,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見成效的,我們要正視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以強烈的教師責任感改進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方法,摒棄對他們的偏見和不負責任的放棄,相信有教師的悉心教育,家庭的溫馨關懷,社會的正確引導,一定能幫助他們打開成功之門,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