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qū)工農(nóng)小學)
我們常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也非常適用。一旦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閱讀內(nèi)容,教師可以加強對語文教材的利用,發(fā)掘出更多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fù)的閱讀,從而更好地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生的切身體會,使得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激發(fā)。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識字量并不多,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引導一年級的小學生讀一些字比較少而畫面鮮明的繪本。學生通過對這些繪本的閱讀,最先對閱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初步形成閱讀興趣。隨著學生年級的上升,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識字情況來推薦一些閱讀讀物,從而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接觸到更多課本之外的閱讀內(nèi)容,使得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有效提升。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如果家長、教師、同學等身邊的人有著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推進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就要不斷加強對榜樣示范作用的發(fā)揮。在學校中,教師可以將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同學所閱讀過的書籍在班級里進行展示,號召大家向這些學生學習;在家庭里,教師也要通過家長會來取得家長的配合,讓家長在家里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例如,每天晚上陪孩子看半個小時的課外書,形成一個良好的親子閱讀習慣,每周讓學生說一說和家長一起閱讀了哪些書籍,從閱讀的書籍中學到了什么等。隨著榜樣示范作用的發(fā)揮,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就會更加濃厚,從而更好地促進閱讀習慣的形成。
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貴在堅持,除了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示范,在學校學習中,教師也要加強對閱讀氛圍與條件的創(chuàng)造。教師要通過對班級角落的利用,打造一個良好的閱讀角,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條件。對于建立好的閱讀角,一定要加以利用,而不能讓其成為一個擺設(shè)。除了每天組織學生進行短時間的閱讀活動,還可以定期進行閱讀比賽活動。每天幾分鐘的班級閱讀,通過日積月累會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單純地依靠語文教材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寬閱讀面,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一些課外閱讀讀物帶來學校,學生之間進行交換閱讀,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來源,使學生閱讀到更多新鮮的讀物,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還可以在教室的黑板報上專門開辟一個“閱讀心得大家說”的欄目,展示一些學生的閱讀心得,讓學生即興寫一句自己曾經(jīng)閱讀并且印象深刻的話語,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教師就要進一步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從而讓學生不再盲目地閱讀。學生在對閱讀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之后,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閱讀方法,那么學生就不會對閱讀知識形成積累,不能很好地運用到寫作之中。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知道如何更好地進行閱讀。首先,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概括。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通過閱讀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通過閱讀學會總結(jié)與歸納。其次,就是要學會積累。通過閱讀得到了什么,培養(yǎng)學生對所閱讀的內(nèi)容養(yǎng)成摘錄的良好習慣。對閱讀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優(yōu)美詞句進行標注或是摘抄,從而使得自己的語言得到有效的積累。另外,在閱讀中,要加強對學生領(lǐng)悟與體會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可以將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通過簡短的語句寫下來,從而加深對閱讀的理解。
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離不開積累,那么要如何更好地促進閱讀和積累的開展,讀寫結(jié)合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會寫作,那么可以將寫作換一種形式,可以讀畫結(jié)合,讓學生去讀一個小故事或是一個繪本,通過這個小故事或是繪本想到了什么,可以讓學生通過畫畫的形式畫出來,或者是寫一句簡短的讀后語。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指導學生將自己所閱讀到的詞匯、語句進行分類整理,并運用這些詞匯與語句來編寫一個簡短的文章或是讀后感,真正做到將閱讀積累到的材料進行優(yōu)化,更好地促進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吳星依,楊偉靜.淺談小學生語文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培養(yǎng)途徑[J].考試周刊,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