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起
(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壩墻子學校)
前置性學習,是指在教師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嘗試性學習,體現(xiàn)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目前我市全面推進了“分組教學、有效作業(yè)”的教學模式,通過前置學習、分組教學、有效作業(yè)這三方面的結合,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小組合作學習的潛力,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孩子日有所進。下面,筆者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教學中的感悟,與大家共享。
1.計算類的知識——嘗試法
對于計算類的學習內容,可以先讓學生大膽嘗試獨立審題、解答例題,然后與教材上給出的方法進行對比。例如:教學“三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的進位加法”之前,可以給學生布置如下任務:
(1)試著用豎式計算85+143+126,然后打開課本,檢查一下,自己算對了嗎?
(2)思考一下,連加時怎樣寫豎式比較好呢?理由是什么?
(3)嘗試完成課本中“想想做做”第1題。
2.概念類知識——閱讀法
對于概念的教學內容,則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提前知道將要學習的知識,明確大致的學習方向。例如,教學“比例尺”之前,可以布置如下任務:
(1)你聽說過比例尺嗎?見過比例尺嗎?
(2)什么叫比例尺?它有什么用處呢?
(3)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閱讀課本或上網查詢,把你了解到的知識和想要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4)想一想比例尺和以前學過的什么知識有聯(lián)系。
3.圖形與幾何知識——操作法
“圖形與幾何”這部分內容主要運用操作法,例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前,可以布置以下任務:
(1)先準備好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把“上”“下”“左”“右”“前”“后”分別標在六個面上,再動手沿著棱剪開,看一看剪開后的形狀。
(2)觀察你展開的長(正)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相等?什么叫長(正)方體的表面積?
(3)長方體的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怎樣計算長方體的每個面的面積?怎樣計算長(正)方體的表面積?
1.科學分組
按學生的近期成績編排座位表,采用“F”或“E”型排座。每個小組都有個性化的組名并自己自定口號和組訓,明確小組奮斗目標。組內進行職責分工。
2.巧設環(huán)節(jié)
分組教學模式繼承和發(fā)揚了魏書生老師“六步教學法”的特色,輕松、靈動地進行教學,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真正的主人。
(1)定向。結合前置學習,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想要學習的知識,師生共同商議制定本課的學習目標。
(2)自學。結合前置性學習內容,教師出示相應的自學指導,學生在自學指導的指引下,獨立思考,尋求答案。
(3)討論。自學時個人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體現(xiàn)生生互助,組長負責綜合小組成員的意見,準備小組展示。
(4)答疑。組內未解決的問題,請其他小組幫忙,組間未解決的問題,教師幫忙解決。
(5)自測。自我檢測,教師設置易、中、難三個層次的題目,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自選題。找準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相對于之前的自己,都有進步。
(6)自結。學生自我總結,梳理知識,結合前置學習談自己的學習體會與收獲,明確課后努力的方向。
分組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實現(xiàn)了分類推進。課堂上實行對2錯1的積分原則,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前教師通過前置性作業(yè)了解孩子的知識起點,課上依據學生的知識起點展開教學,課后則根據學生的課上表現(xiàn),設置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有效作業(yè)。有效作業(yè)包含五個部分的內容,依次是:當日學習內容要點提煉;基礎訓練,即必做題;綜合訓練,即選做題;拓展探究,即自選題;錯題糾正,摘錄練習或測試中的錯題,分析錯題原因。
有效作業(yè)的“有效”體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1.針對性,學什么留什么。
2.差異性,不同學生做不同的作業(yè)。
3.科學性,減少機械的訓練。
4.連貫性,測試從作業(yè)中選題。
5.整合性,篩選資料、整理錯題集、出考試題。
6.實用性,教師精選練習內容。
有效作業(yè)能夠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實現(xiàn)高效學習,在提升學生學業(yè)水平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用前置性學習引領學生初步探究,用分組教學引領學生深入學習,用有效作業(yè)引領學生自我檢測,如此三步走,定能打造出鮮活靈動、減負高效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