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君
(新疆藝術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二十世紀末,卡帶式錄音機還是人們欣賞音樂的常用設備,為了一首心怡的歌曲,人們購買錄音帶小心保存,翻錄備份。怎么也想不到如今借助掌上智能設備,輕觸屏幕,海量的音樂便可以隨意試聽。十幾年前,人們?yōu)榱寺犚粓龃髱熣n,搭乘飛機、火車也要趕過去,怎么也想不到現在有如此眾多的在線課程可以任意瀏覽,甚至中央音樂學院、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丹麥皇家音樂學院等頂尖學府都開設了免費音樂公開課,更不用說流行歌手胡彥斌攜手圈內音樂人推出的在線音樂教育A P P平臺《牛班》……
不得不承認,科技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欣賞音樂、學習音樂的方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科技的發(fā)展,1877年愛迪生發(fā)明了留聲機,從此音樂在教堂、貴族沙龍和專業(yè)演出場所被記錄下來,出現在唱片店中進行售賣。留聲機的出現改變了音樂傳播速度慢、傳播范圍小的局限,使人們可以對聲音進行管理。廣播的發(fā)明,又進一步使音樂隨著無線電波傳播到千家萬戶,音樂傳播的便利性變革使得藝術作品的傳播更快、更容易。1979年,日本索尼公司生產出第一臺便攜磁帶播放設備(walkman),引領十多年隨身聽市場的繁榮,隨聲聽使欣賞音樂的形式從固定化走向便攜化。不同演繹方式、不同風格的音樂走進人們的私人空間。音樂傳播學認為,錄音技術影響和改變了音樂的傳播方式。
20世紀80年代,數字化技術的出現揭開了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序幕。數字化技術具有高性價比、高通用性的特點,對全球社會、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音樂也必然要走上數字化制作與數字化傳播的發(fā)展軌道?!艾F代音樂”這個詞越來越多地與“數字化”聯系在一起。
2007年美國人喬布斯(蘋果公司CEO)推出一款手機iphone,開啟了掌上觸摸智能設備的魔盒,自此以后各類掌上智能終端(手機、PAD)爆發(fā)性地席卷全球。智能終端的普及使音樂成為大眾創(chuàng)造、大眾娛樂的一項普通產品。
基于MIDI技術的音樂制作和音樂合成是音樂的數字化實現手段;基于MPEG標準的MP2、MP3、MP4音視頻壓縮技術是音樂的數字化傳輸基礎;基于TCP/IP協議的Internet網絡是音樂的數字化傳輸平臺;基于2G、3G、4G的移動通訊網絡是音樂的數字化傳輸移動端平臺,等等,所有這些新技術核心都是數字化變革??梢哉f,這種顛覆性的變化是由科學技術的變革帶來的,它帶動了創(chuàng)作方式的改變,進而影響到音樂自身的發(fā)展與傳播。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音樂作品的載體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在唱片工業(yè)時代,音樂的載體是黑膠唱片、鋼絲錄音,而后發(fā)展到磁帶、CD,再后來發(fā)展到數字化的MP3。正是互聯網顛覆了一切,使得音樂變成了純數字化傳播的信號,音樂的載體變成了免費的資源下載網站、視聽平臺網站和適配智能終端的各類APP。
普通的音樂愛好者接觸數字化音樂大概都是從MP3開始的,同樣一張CD的容量,可以裝下幾百首流行歌曲,數字化的音樂作品帶來了海量傳播。
數字化正版音樂的技術實現是從蘋果公司的iTunes Store開始的,如今QQ音樂擁有1500萬首音樂版權,網易云音樂、酷狗音樂等專業(yè)的互聯網音樂平臺的版權曲庫也都在百萬首以上。2014年12月,周杰倫在QQ音樂平臺上出版發(fā)行首張數字化專輯《哎呦,不錯哦》,隨后張學友的《醒著做夢》、周筆暢的《翻白眼》……接踵而來。據統(tǒng)計,2015年QQ音樂平臺數字專輯總計銷售張數突破700萬,銷售額累計達4000萬。歌手鹿晗的首張數字專輯《Reloaded(重啟)》從2015年9月上市至2016年3月,銷售量突破375萬張。數字化音樂的出版發(fā)行,已經被音樂人和受眾者所接受,成為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與此相反,實體唱片卻越來越少。唱片店逐步退出了一線門店,進入書店、超市成為小眾產品。
2010年,兩個赤膊的打工者演唱的《春天里》迅速走紅,登上各大音樂榜單?!靶袢贞杽偂苯M合質樸且滄桑的聲音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聽眾。他們不是專業(yè)歌手,但他們是“屌絲”文化在音樂領域的滲透,是音樂向平民化發(fā)展的代表。
音樂的平民化發(fā)展是音樂娛樂化浪潮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在KTV自娛自樂,而更愿意在《唱吧》《全民K歌》等互聯網平臺上把歌曲唱給全世界人聽,連專業(yè)人士也在嘗試用更娛樂、更平民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態(tài)度,比如2010年的龔琳娜演唱了一曲《忐忑》,震驚了歌壇。
大量的電視廣播和眾多的網絡平臺為音樂表演的平民化提供了機會,MIDI技術使音樂制作也得以平民化,互聯網更實現了音樂傳播的平民化。通過手機APP或其他互聯網終端設備制作和發(fā)表一首音樂作品的便利性,決定了音樂真正進入了平民化、娛樂化的時代。
21世紀初,中國內地樂壇經歷了一次困頓衰退期,音樂人在艱難中摸索前進,這段經歷讓全行業(yè)都充分認識到單打獨斗絕不是出路,而通過嫁接電視和電影媒體的方式才使音樂人看到了新希望。
近年來,在互聯網超級傳播力的助推下,音樂選秀節(jié)目迅速走紅?!冻壟暋贰吨袊寐曇簟罚ìF改名為《中國新歌聲》)等一度成為全國收視率最高的節(jié)目,李宇春、吳莫愁、吉克雋逸成為“偶像”,也是最紅的“網紅”。收視率和互聯網搜索率幫助一些音樂作品廣泛傳播開來。民謠歌曲《南山南》通過《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的播出被人們所熟悉,而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徘徊在熱搜榜前列。傳統(tǒng)民謠再次走到大眾面前,翻唱者張磊取得當年總冠軍。2016年《中國新歌聲》冠軍蔣敦豪又是一位民謠歌者。這都是音樂與電視傳媒成功結合的典范。
在傳統(tǒng)意義上,電影中的主題曲是絕對的配角,電影大熱才能沾上光,才會被傳唱。但近年來,互聯網先期傳播的作用使音樂真正成為電影中的重要元素??曜有值艿摹缎√O果》,以輕松的歌詞、明快的節(jié)奏和簡單的唱法被男女老幼傳唱,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電影《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的主題曲。臺灣著名導演九把刀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主題曲《那些年》也是該影片中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
音樂的數字化特點,決定了互聯網中音樂信息可以輕易被復制和傳播。人們選擇購買音樂的形式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足不出戶便可以在數字化平臺商店里挑選和購買高品質的無損音樂,還能在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傳播,同時也分享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正是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分享性,音樂商品在生產、交換、消費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聽眾的反饋,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導著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方向和流行趨勢。
互動既是音樂與互聯網結合的結果,同時又反作用于音樂本身,為音樂的發(fā)展指出了方向。
“互聯網+”是創(chuàng)新2.0下的互聯網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通俗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tǒng)行業(yè)”,但這并不是兩者簡單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tǒng)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發(fā)展生態(tài)。
中國傳媒大學項目組完成的《2015年中國音樂產業(yè)發(fā)展報告》,對國內的音樂行業(yè)做了全面梳理?!皬暮诵膶右魳沸袠I(yè)市場結構來看,數字音樂產業(yè)獨占鰲頭,規(guī)模約占核心層的75.50%。”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教授張謙介紹說:“2014年中國數字音樂的市場規(guī)模達491.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呈穩(wěn)步上升趨勢。而伴隨著數字音樂逆勢增長的是實體唱片行業(yè)的式微。由于互聯網正持續(xù)改變著大眾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2015年內地實體唱片產值規(guī)模約為6.15億元,較2013年約下降5.4%。唱片的商業(yè)價值更多體現在粉絲經濟上,并有從大眾傳播向小眾收藏功能轉變的趨勢。”
“互聯網+”是我國新時期產業(yè)升級轉型的方向,也是音樂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經之路。有不少音樂人憑借“互聯網+”的東風橫空出世,一鳴驚人,這個行業(yè)已形成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華景象。但是為了實現音樂產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我們還需要冷靜地探索,尋求更好的發(fā)展模式。
互聯網高度開放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便捷的個人發(fā)布空間,從真正意義上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實現了“零”門檻。音樂作品的傳播突破了傳統(tǒng)的發(fā)行渠道,脫離以人為本的束縛,“歌紅人不紅”成為常態(tài)化現象。音樂創(chuàng)作再也不是音樂家的專屬領地,專業(yè)與業(yè)余之間的界限也消失了。
過去音樂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由于無法實現所見即所得的音樂音響效果,往往需要對一首作品進行反復修改、反復抄譜、反復排練,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如今,數字化的技術變革,深刻地改變了音樂的制作方式,MIDI技術給音樂創(chuàng)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僅靠一臺電腦就可以實現音樂創(chuàng)作,修改并記錄、打印出音樂作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從創(chuàng)作到演奏和錄制的全過程。創(chuàng)作者通過MIDI軟件可以反復編輯、修改音樂元素,配器音效,并直接轉化成聲音,大大提高了創(chuàng)作的時效性。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fā)展,一般意義上的音樂傳播再也不需要高昂的費用,音樂制作從來沒有如此簡單過,音樂產品從來沒有如此海量過。
同時,互聯網還賦予消費者自由選擇音樂作品的權利。互聯網將用大浪淘沙的態(tài)度選擇音樂工作者,并終將造就更符合市場的運營模式。
2014年8月2日,樂視與汪峰合作巨額投入打造了堪稱中國史上最高制作標準的鳥巢演唱會,它開創(chuàng)線下演出,線上直播的全新商業(yè)模式,當天有超過75萬的場外觀眾參與創(chuàng)造了225萬元的線上票房。隨后,互聯網+演唱會的模式被迅速復制,騰訊、優(yōu)酷等視頻平臺都推出了各自的演出,進一步完善提升了這種商業(yè)模式。
互聯網線上收費演唱會的模式是音樂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它改變了聽眾與音樂之間的關系,讓單一的、被動的“聽”,變成了多元的彈幕、微博、微信交流等互動關系。對線上用戶來說,參與感和體驗絕不低于現場,彈幕交流、虛擬獻花等互聯網的玩法,讓線上用戶一樣可以玩的很嗨。
互聯網線上演唱會的全新模式,為明星、新生代、原生態(tài)歌手、小眾化音樂提供同等的展示機會。隨著各種各樣的演唱會在互聯網平臺舉辦,音樂產業(yè)迅速拓展新領域,再次獲得新生。
隨著“互聯網+”深入到各民生領域,傳統(tǒng)音樂教育也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煥發(fā)新能力,迎來了突破。它有望解決教學關系單一、教學資源難以整合、名氣攀比、方法單一、學派隔閡、學費昂貴等多項頑疾。
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音樂”很快進入音樂教育的領域。一批熱愛音樂教育、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在互聯網文化的推動下,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開始了顛覆和革新。羅友的“霸王課”以線上組織召集,線下免費課程為特色,以音樂分享為發(fā)力點,迅速占領全國各大中城市,短期內集聚了超過500萬的粉絲?!杜0唷稟PP,以現代流行音樂教學為入口,從教會一首歌,到自彈自唱一首歌,把流行音樂教育明星化、形象化和具體化;《為藝》APP,從事古典音樂教學;《學音悅》APP,推出O2O社區(qū)音樂教育;新疆本地的《Music Class音樂課》的微信公眾號以本地流行唱法、原創(chuàng)音樂發(fā)布為賣點,開展音樂教育活動。
互聯網是開放性的平臺,分享是互聯網的重要特點,互聯網上擁有空前豐富的共享音樂資源。無論是流行音樂還是經典歌曲,無論是原生態(tài)音樂還是歐美音樂,都有大量的免費資源可以方便采用。音樂資源的多樣化和充分性使個性化教育成為一種可能,同時使不同環(huán)境、不同語言、不同樂感的人群獲得大量有效的學習信息,走出藝術思想的禁錮。老師也可以根據受教者的個性特點、愛好和自身的條件,量身定制個人專門的音樂教學課程。
音樂教育的“互聯網+”模式,從線下到線上,從傳統(tǒng)到革新,該領域對互聯網從業(yè)者和音樂教育者都是藍海a藍海,經濟學名詞,指的是未知的市場空間,是突破性增長業(yè)務(舊市場新產品或新模式),也指代從事不同于常規(guī)的職業(yè)。。傳統(tǒng)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將發(fā)生轉變,教學不能再封閉在象牙塔里人云亦云,學生有權利發(fā)現問題、選擇學習方法。而老師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方向的引領、資源的提供、方法的支持和答疑解惑上,更加尊重學習者本體的能力和需求,有效果、有創(chuàng)造地開展教學,教育成果將表現得不拘一格。
回顧我國音樂藝術的教育史,過去藝術家的培養(yǎng)基本是通過科班學習的方式進行,培訓、考核和淘汰都在統(tǒng)一的體系內完成,科班外的人才很少能獲得機會。然而,科班內的學習又能成就幾個才俊的藝術之夢呢?人才凋零,必然的結果就是行業(yè)的萎縮。隨著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的數字化、簡單化和互聯網推廣渠道的多樣化、便利化,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家開始走出講堂,在互聯網、電視上直面受眾,教學終生化的趨勢明顯,教育理念和教學能力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互聯網改變了音樂創(chuàng)作和保存的形式,改變了音樂傳播的渠道和欣賞方式,改變了音樂教育的模式?!盎ヂ摼W+”音樂模式的發(fā)展潮流,給我們帶來了空前的藝術多樣化局面,同時也對現代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帶來了新的機遇。面對這個萬眾創(chuàng)新的時代,音樂教育者應當以終生學習的教育理念敞開自己,面向大眾,降低學習門檻,更有效、更廣泛地傳播音樂知識,服務社會。在專業(yè)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中,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也要利用好現代技術,以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視野,豐富教學內容,完成藝術傳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