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第五小學 貴州遵義 563000)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綜合性學習”作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主要目的是強調通過深入開展學生的語文實踐,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不斷推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而非單一型人才。這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是新型的、與往常不一樣的教學形式。在教學中采取何種方法,如何組織與實施,是擺在授課教師面前的難題。筆者認為圍繞一定的主題創(chuàng)設寬松、融洽、和諧的場景,是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好辦法。用好課本資源,是為學生播下“綜合性學習”的好種子。
積累好語文資源,如教材后的思考·練習、基礎訓練,并收集與次相關的社會文史資源等。如學習《菩薩蠻·大柏地》后,讓學生選讀豪放派的詩詞,在課堂上朗誦,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讓學生搜集關于革命烈士事跡,互相交流,體會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信仰;《為人民服務》讓學生找出身邊的好人,進而體會人生的價值及意義,重于泰山,輕于鴻毛,是從什么角度去談的。《夜鶯之歌》《將相和》則可通過情景再現,結合現代,讓學生體會什么是國家利益;學習了《詹天佑》,讓學生自行設計隧道,或者其它物件,并加以說明;在授《月光曲》時師生選擇月夜,自己感受一番,說說看到了什么?《窮人》要求學生想象具體的家庭環(huán)境,從吃穿住等方面去想象,先說再寫;《景陽崗》討論虎是什么,討論蔣門神、西門慶算不算虎,你怎么看?許多老師只是讓學生給出個答案即可,未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在教學中把這類“實踐活動”題枯燥無味地講解或主觀地以自己的見解代替,有的認為考試分值不高,只要讀讀就可以,一筆帶過,讓學生去進行抄寫訓練,嚴重違背了教學規(guī)律,忽視了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動機的激發(fā),造成了語文教學死氣沉沉的局面。這種只顧眼前的教學,扭曲了語文教學的目的,使語文教學的敞亮空間越走越窄。如果不改變這種教學觀,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將受到嚴重的阻礙,全面發(fā)展只能是空談。而事實上,無論是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各項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最終都得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實踐、感悟、體驗、內化。
從語言的發(fā)展來看,都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不斷實踐的結果。文字的演變有極其發(fā)雜的過程,但也是實踐的結果。無論是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都離不開實踐活動。所以,根據教材進行發(fā)散思考?練習鋪設學生實踐的情景空間,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有的放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人說,如果教師沒有激情,那么你還當什么教師。教師就是要使學生產生高昂的情緒,使其到達興奮點,打開學習的各個感官,然后傳達知識,往往事倍功半。比如有教師在講《景陽崗》時,就自己設置了討論題,“現在有的人當了官就自認為高高在上,把國家權力當成私有產品,虎已經成了他們的代名詞,你怎么看?”把學生分成四組,讓學生從正反,現代與古代四方面進行辯論。由于有了目的,學生主動到圖書館搜集資料;上網查閱有關內容,上影視廳租《水滸》錄像帶、影碟,并請教父母等。最后歸納整理。在辯論中,有的學生找到了在古時候,一些貪官就是老虎,比如和珅,還有孔子的苛政猛于虎。我們學習武松打虎,并不是要學武松的棍棒本領,出去打人,或者射殺動物,而是要學這種不畏兇惡的精神,敢于迎難而上。有的學生認為貪官不是老虎,老虎對于同類還是很愛護的。有的學生則從自然界動物方面入手,說虎一級保護動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非法捕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依照關于懲治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第三十二條,違反本法規(guī)定,在禁獵區(qū)、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獵捕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獵捕工具和違法所得,處以罰款;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由此,我們認為武松的行為是破壞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平衡,應受到譴責。還有的人認為,武松不聽店家勸告的固執(zhí)行為,這是性格的缺陷,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別人真心的建議還是要采納。有的學生還認為我們主要是學武松的精神,而不是就打虎談打虎.…….在這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主題創(chuàng)設,搭建了辯論的情境舞臺,學生在這一任務的驅使下不僅學到了法律的、歷史的、地理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時事等方面的知識,而且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道德情操也得到了熏陶,學習的興趣也得到了有效激發(fā)。
有一位教師讓學生根據基礎訓練“實踐活動”題 “自演小品”,使主題情景展現,給人以立體的想象空間。活動伊始,幾個“工程師”正仔仔細細地查看圖紙,因為有一棵大樹出現在了一條計劃中的路中間。其中一個說砍掉,另一外幾個立即附和,他們舉起了斧子,“當地的農民”跑了出來,指責他們不該這樣做,說“十年樹苗,百年樹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不能砍?!肮こ處煛闭f要想富,先修路,帶來富裕,這棵樹必須砍掉。他們互相爭論,陷入僵局,老師叫“?!?,演出停止,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要路還是要樹?”,要大家討論,教室里熱鬧起來了,“我要樹!”“我要路!”“我們來統(tǒng)計一下,要樹的請舉手!”教室里大概有二十幾個孩子舉起了手?!耙獦涞耐瑢W呢!”又是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爭吵顯然解決不了問題,這樣吧,老師說大家回去后查一查各種資料,找一找支持自己的依據和反對對方的材料,明天我們再來辯論,好不好?”通過這一情境的鋪設,許多學生都下去找關于環(huán)境的資料和關于建設的資料,并且綜合,提出最佳方案。這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處理事情的能力,口語與寫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價值觀也得到有效的提升,可謂一箭多雕。
故教師在進行綜合實踐的教學時,要重視指導、讓學生在“觀察、演繹、討論、辯論、調查、續(xù)寫”等“實踐活動”中提升各項能力,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處在情境中有真切的感受,這樣他們才有表達的欲望,才會變被動為主動,才會在快樂中學習,才能真正讓綜合性學習煥發(fā)光彩,讓學生得到真正的語文實踐體驗,從而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