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一中 陳義順
校本研修屬于一種為學生提供服務的、幫助學校全面發(fā)展的研修方式之一,校本研修主要是指從全方位、全視角整合力量,為學生及教師提供和諧發(fā)展的校本研修生態(tài)大環(huán)境,促進教師在專業(yè)信息技術專業(yè)人員的引導下共同進步,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校本研修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緊密相連的滿足教師、學校需求的、能夠調動教師再學習積極性的,有助于教學科研能力提高的一種研訓方式。為了設計基于校本研修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方式,筆者首先針對信息技術對校本研修的意義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應用,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的關鍵在于校本研修,現(xiàn)階段的素質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信息素養(yǎng)及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不高等因素,導致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受阻的現(xiàn)象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現(xiàn)象(技術操作水平、觀念先進與否、整合層次等),主要目的在于促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高,建立適用本市的信息資源應用系統(tǒng),創(chuàng)建信息技術資源共享的和諧校園,充分使用信息技術資源,深入推進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改革試驗,加強信息技術教學實驗研究工作,首先應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為了解決實際培訓過程中可能存在及出現(xiàn)的問題,學校應立足于自身發(fā)展現(xiàn)狀,結合發(fā)展大方向,建立長期的、正常發(fā)展的信息技術校本研修相關機制,積極發(fā)展計算機基礎操作能力、建設校本資源庫、整合課程等全方位的校本研修。每所學校的生源不同,師資不同,軟硬件條件不同,所以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和方法肯定不同。因此,切實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是離不開校本研修的。
1.設計相應的研修管理機制。
信息技術校本研修屬于一項本土的全員工程,在設計過程中應具備正確、科學的理念及管理機制。
學校領導及管理人員應站在整體發(fā)展的立場及現(xiàn)狀上,針對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進行全新認識及思考后,將教師錯誤的教育理念進行合理糾正及改善,促進教師欣然接受先進的、科學的教學理念,服務教育教學,加強課程整合的管理理念。校本研修應根據本校的信息技術基礎設備設施、教師的教學水平及工作需求等設計相應的培訓計劃。校本研修的特點決定了培訓者主體應是本校優(yōu)秀教師,是各學科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老師,通過他們自身示范,帶領學科教師改變意識,學習技術,深入應用。針對培訓的策劃者應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合理規(guī)劃及總結反思;合理安排培訓內容,要求內容具有統(tǒng)一性及針對性,重視實用性。以具體教學應用為驅動,采用集中培訓及自學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教師學以致用。
2.系統(tǒng)性研修培訓機制的開展及應用。
信息技術校本研修屬于一項整體性、全面性較強的立體式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指導教師學習如何操作、如果使用、如何深入了解等實現(xiàn)研究及使用相互促進,在設計培訓方案的過程中應針對教師們掌握的計算機操作水平精心設計相應的培訓內容,在課堂上如何使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教學,怎么樣利用計算機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將課題研究完成得更好等,針對需要培訓的內容進行全面培訓,采用分層式的培訓及個性化的培訓方式將培訓效率及質量提高。由簡單至復雜,由淺及深,達到觀念轉變及提高的目的。首先培訓應結合學校發(fā)展現(xiàn)狀及發(fā)展的大方向出發(fā),安排教師切實需要的、與教學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培訓內容,先后實施硬件基礎、通用軟件、課件如何制作、在課堂上如何應用信息技術與學生多互動、針對教學重點及難點內容進行制作微課等技術操作方面的培訓,將培訓錯開教學時間進行靈活安排及調整,針對教師掌握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及了解水平的高低為教師實施針對性的培訓,保證接受培訓的每一位教師能掌握并熟悉應用信息技術操作技術及與教學息息相關的技術方式及知識,培訓應重視實踐操作的訓練,通過使用、監(jiān)督強行推進,通過表彰及激勵政策,監(jiān)督信息技術在教學實際及課堂中的使用情況,將這一指標與考核及評選先進個人掛鉤,促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在學校內組織及開展相應的制作微課視頻或課件的評選及公開課比賽,針對制作微課或課件技術良好的教師鼓勵其參與各種課件、論文、優(yōu)秀課例的比賽。為了減輕同一備課組教師重復制作相同課件的負擔,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推進備課組、教研組內課件共建和共享。整合教師資源,使得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和掌握信息技術較好的年輕教師搭配、協(xié)作,形成團隊,為教師提供制作及使用經驗分享的機會。此外,學校還應購買或組織各學科進行教學資源的下載,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不會由于缺乏資源遇到教學瓶頸,在培訓及實踐過程中鼓勵及引導教師通過各個方面尋找及搜集自己所需的教學資源,將教師教學的個人需求解決,建設相應的校本資源庫,讓教師實現(xiàn)優(yōu)秀課件及微課的資源共享,在平臺及系統(tǒng)上進行專業(yè)性的技術審核把關。在校內成立學科資源網,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資源及信息,在校內資源共享平臺上建立各自學科的資源網,為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提供有效平臺及橋梁。
3.教師的主要學習任務。
教師應在教學及培訓實踐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常規(guī)教研活動,積極參與及融入學校組織的各種微課制作、示范課評比等活動中,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認識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在實踐過程中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以評比及不斷學習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積極參與進教育科研能力的研修過程中去,幫助教師樹立正確及先進的科研觀念,緊密連接教育觀念,合理進行教學設計,主動融入教育平臺組織的相關活動及評比中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時應進行課堂錄像分析,結合教學實際及先進的方式針對評價量規(guī)進行自行設計,探索具備學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方式,實現(xiàn)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及校本培訓的實效化、特色化,讓教師順應著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及大方向發(fā)展,充分發(fā)揮網絡信息技術的意義及作用,利用網絡平臺的校本研修,加強不同層次教師培訓的互動性及實效性掌握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教學隊伍,倡導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及理念,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設備及技術,積極建設動態(tài)的資源庫。
校本研修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對于學校及教師的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校本研修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過程中,應設計相應的研修管理機制、開展相應的系統(tǒng)性研修培訓機制,要求教師完成自己的信息技術學習任務,構建動態(tài)的資源庫,促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1]韓曉波.中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設計[J].教師,2015(03).
[2]林韋強.核心素養(yǎng)下信息技術能力培訓設計策略探究[J].江西教育,2016(07).
[3]葉小麗.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課程層次結構的設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