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術春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啟動質疑活動,為課堂教學帶來全新的成長動力。學生學習思維比較活躍,在主動質疑時,需要先深度學習文本,在釋疑討論學習時,也能夠獲得更多啟發(fā)力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質疑活動之中,展開思考、分析、辨別、歸化學習活動,勢必能夠大幅度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質疑是主動學習的產物,發(fā)動學生展開積極質疑活動,可以有效歷練學生學習思維,提升學生綜合語文素質。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主動質疑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并給出必要的引導和啟迪,讓學生圍繞文本課題、主旨、線索、選材、過渡、結構、表達、情感、寫法等視角展開質疑學習,可以有效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創(chuàng)生更多教學生成資源,為課堂教學帶來重要內驅動力。
一、引導學生圍繞課題、主旨、線索質疑
學生有質疑的基本訴求,但往往找不到準確的質疑啟動切點。這是質疑活動難以獲得圓滿成效的關鍵所在。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學情調查,對學生學習思維有清晰判斷,對學生遭遇學習瓶頸問題有足夠的預設,這樣才能給出針對性引導。文本題目往往是“文眼”所在,從這里展開質疑突破,可以順利進入到文本核心;文本主旨要義,也是重要質疑取點,以此為質疑發(fā)動點,其效果會更為直接;文本線索是串聯內容的紐帶,也是深度解析文本的重要關聯點。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鼓勵學生大膽展開質疑活動,并給出一些提示:質疑是有疑而問,因為不明白,或者是不甚明白,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梢試@文本題目、作者基本觀點、課文主題、結構線索等展開質疑設計,注意提升質疑問題的典型性。學生開始閱讀文本,自發(fā)參與討論。質疑問題展示開始,學生表現都比較出色?!白髡邽槭裁匆岢觥次纷匀唬俊薄盀槭裁凑f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敬畏自然是不是意味著人類不可改造自然了?”“作者有沒有否定人類科學成就?”
從學生質疑問題設計可以看出,教師引導是比較有啟迪性的,學生緊緊圍繞課文題目和主題展開發(fā)問,其質疑問題設計比較有典型性。學生對提出的問題不是完全不懂,而是對相關問題探究不夠深刻,希望通過質疑,從根本上解決思維瓶頸問題。質疑是主動學習精神體現,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質疑,也同樣具有探索價值。
二、啟迪學生圍繞選材、過渡、寫法質疑
學生進入自主閱讀環(huán)節(jié)后,很快便掌握文本基本內容,對主要情節(jié)、人物等因素有總體把握,在質疑發(fā)動時,不妨充分考慮文本選材、結構、過渡、鋪墊、襯托、伏筆等角度。教師要給出示范性操作演示,讓學生從更多視角展開考慮,擴大學習視野,其質疑問題會更有價值度。學生對文本寫法缺少認知能力,更不用說由此展開質疑,教師要給出深度思維啟迪,引發(fā)學生學習思維向此處傾斜,將學生關注點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海燕》是高爾基的散文詩,全文運用象征手法,熱情謳歌了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斗爭精神。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因為對時代背景缺少基本了解,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教師先給學生介紹作品時代背景,并對象征手法展開一定探索。課堂閱讀深入展開后,教師讓學生從文本選材、寫法等方面提出質疑問題,準備對課文展開深度剖析。學生查閱相關教輔材料,很快就集中給出質疑問題。“作者為什么用海燕象征無產階級先驅者?”“散文詩是散文還是詩歌?”“使用象征手法有什么作用?”“我們在閱讀現代文章時,也會遇到象征手法運用,常見的事物有哪些象征意義?”教師對學生質疑問題展開梳理,然后組織學生展開集體討論,最終達成認知共識。
學生對課文不是很熟悉,教師先給學生熟悉過程,然后展開質疑發(fā)動,這樣操作避免了學生質疑的盲目性。質疑是深度思考活動的結果,如果學生提不出有深度的質疑問題,已經表明質疑發(fā)動的低效,甚至是失敗。
三、鼓勵學生圍繞表達、情感、賞析質疑
文本語言表達是學生比較關注的地方,特別是華麗的辭藻,很容易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從這個角度展開質疑引導時,需要教師給出技巧性操作。文本語言都是情感構建基本材料,深度挖掘文字情感因素,從文本賞析中探尋認知構建,這是更為高級的語文學習。初中學生有一定文本賞析意識和能力,教師要注意展開針對性引導和激勵,讓學生主動展開質疑操作,其學習效果會更為顯著。
《吆喝》一文用最樸實的語言,介紹了特定時代北京城里的吆喝聲,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質疑活動時,給出了具體提示和要求:作者寫北京的吆喝聲,描寫非常真切細膩,表達了對那個時代的特殊情懷,閱讀質疑時,要關注語言表達和作者情感。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展開質疑學習?!白髡邍@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么?他對北京的吆喝聲有怎樣的感情?”“文章開頭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重點寫什么內容?”“作者從早到晚介紹各種吆喝聲,具體寫了哪些吆喝聲?重點寫什么?”“課文語言樸實,具有濃濃生活味,從哪里可以看出的?”教師對學生質疑問題進行點評,并篩選典型問題展開重點解析討論。
學生質疑是自然心理訴求,如果教師引導不到位,其質疑則呈現無序性。因此,在具體操作之前,教師需要深入到問題之中,并給出具體的引導提示,規(guī)劃基本操作路線,這樣的質疑發(fā)動才具有探究價值。
讀書貴在有疑,這是普遍共性認知?!皩W然后知不足”,說的就是質疑,因為有了學習經歷和體驗,才能生發(fā)更多的疑問,通過進一步的釋疑,加速認知內化。學生有主動質疑意識還不夠,還需要有質疑的技巧,教師給出指向性引導,為學生提供難得學習體驗機會,促使學生在質疑釋疑過程中完成學習認知構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