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龍平
一、語文課堂有效問題的界定
所謂的有效問題,應該指的是學生在閱讀中不能理解、不能感受、不能欣賞的地方,即課文的關鍵之處,教師能針對這些關鍵之處巧妙設計一些問題,既能讓學生讀懂,亦能體現(xiàn)教學的重難點。換言之,就是學生原來理解不了、欣賞不了、品味不了的地方,通過這些問題的引領,學生能夠理解、欣賞、品味到了,這些問題即為有效問題。
1.所提問題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有助于體現(xiàn)教學重點
筆者常常把預習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學問本”,即學習提問本。預習時不僅做圈點勾畫,還要把有關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疑問寫下來并在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對問題進行歸納分類,篩選出有效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
學生能提問題,但不一定能提有效的問題,有時學生提出貌似無聊的問題,但卻是好問題。教師要有篩選有效問題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需要教師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把握,能有臨場決斷的教學智慧。例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課前把自己手頭所有關于這首詩的分析材料全部印發(fā)給學生,課上讓學生自由吟詠,然后發(fā)疑問,談心得。有位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中說“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為什么詩人選狗與雞,而不選牛與馬。咋一看,貌似無效問題,卻引發(fā)了同學的爭論熱情,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最后統(tǒng)一意見,詩人寫狗與雞,更能體現(xiàn)農村生活的閑適、安逸,如果換成馬與牛,就顯得太熱鬧。這種貌似無聊的問題既是學生提出的,又能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這就是有效問題。
2.設置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能突破教學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課堂的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就能激起學生心理的興奮程度,集中他們的課堂注意力。如《背影》中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比绻藭r教師提問:“這是一種什么寫法?”學生可不假思索地回答“倒敘的寫法”。這樣的問題設置就太淺,太單一化。此時,可換一種問法:一般作品描繪人物時最多的是寫什么部位?學生討論后明確: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應該是面部。接著再問: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面部?而要不惜筆墨地刻畫背影呢?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到這背影不是普通的背影,而是進入頹唐老境的父親的背影,這背影凝聚著父親對兒子無私的愛。不敢直視面部,也包含著多年不見父親的兒子對父親的愧疚之情。通過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理解了文本的內在情感,巧妙地突破了難點,這就是有效的問題。
3.所提的問題應體現(xiàn)課堂的精華,能提升課堂效率
上一節(jié)課或分析一篇文章,可以提出許多問題,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有“效度”。一節(jié)課45分鐘時間是寶貴,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不能只追求數(shù)量,而應講究質量。最好能為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設計一個或幾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這樣,實現(xiàn)教學目的就顯得輕而易舉了。如分析《沁園春·長沙》一詩時,教師可抓住“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一句來設計問題,為什么用“擊”和“翔”,不用“飛”和“游”呢?透過關鍵詞句的理解,學生不單明白了學習語文要從關鍵詞句的理解切入,而且品味到了作品豪邁壯闊的內在意蘊。
又如:《鴻門宴》的教學,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zhàn),項羽以兩萬兵力擊潰秦軍20萬大軍。但是,四年后的垓下之戰(zhàn),項羽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為什么?有的學生回答,項羽狂妄自大,他不聽范增的意見;他麻痹自信,說出內情;有學生還從劉邦方面尋找項羽失敗的原因。這樣,教師順勢點撥課文中相關語句,最后歸結出項羽的悲劇是性格悲劇,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設置有效問題的方法
1.抓住教學目標來設置問題
每一節(jié)課都有其教學目標,所以教師設置問題時,要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深諳課文,“吃透”教學目標,設計幾道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問題,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效度。如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別里科夫這種“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教學目標。可設計如下幾個問題:(1)別里科夫病了,請寫出他的病例?(2)分析他的病因?(3)如何治療?(4)能有什么效果?這些問題的設置,可幫助學生快速抓住文本主要內容,明白別里科夫病因是由環(huán)境和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他的病是無藥可救了,最終的結局是悲劇的。讓學生明白環(huán)境與人物性格的關系。
2.課堂設置的問題要有聯(lián)系,有層次
課堂教學是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所以,教師所設置的問題也應該是有聯(lián)系的、有層次的。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教學時,筆者向學生依次亮出以下問題:
(1)文章敘述了劉和珍的哪些事?從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人?(2)重點閱讀第五部分,說說劉和珍是怎么死的?(3)為什么強調是背部中彈?(4)為什么強調被亂棍打死?(5)同去的張靜淑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為什么強調是手槍?是立撲?(6)為什么楊德群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通過這些問題,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也更好理解文中的真的猛士、慘象、流言等等關鍵語句。這些問題從探究人物形象,品味文段的關鍵處,追蹤寫作背景一直延伸到思考文章的意圖、作者表達的情感,層層遞進,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思維。
3.課堂要設計能拓展思維、具有開放性的問題
語文教學,不但要實現(xiàn)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還要同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笆谥贼~”,還要“授之以漁”,這里的“漁”,就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應設計一些能拓展思維、具有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自己的思考、情感和價值取向主動融入作品,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獨立地理解課文,評價課文。以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如《我與地壇》一文中,教師設計“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對生與死的看法?”學生看到這樣的問題,都會激起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就能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當然,課堂問題設置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懂得怎樣發(fā)現(xiàn)問題,怎樣提出有效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