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充良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朱自清《荷塘月色》選句
再品味,再推敲,再研究,總覺得意猶未盡,別有一番風味。在先生筆下,真正注重了文學的根本特性,啟發(fā)人們對鮮活的文學意象或雋永的文學意境的鑒賞審美。品讀之余你不得不佩服先生藝術(shù)手法匠心獨運,更不得不為先生情感自然流露的傳神之妙擊節(jié)嘆賞。
一、語義表現(xiàn)力非凡
這個句子用語極為深刻,表達效果歷來為論家所稱道。這一句中極富表現(xiàn)力的字的確理當是“浮”字?!案 保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停留,在液體表面上?,F(xiàn)多直接理解為“漂浮”的意思?!捌 鄙鷦觽魃駥懮钜购商了上露陷p輕升發(fā),描寫出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tài)。突出了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假若換成“升”字,給人就是霧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換成“飄”字,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tài)而無含蓄靜謐之美?!案 弊诌@個動詞可謂用得極妙,非但妥帖地道出霧的縹緲意境,還凸顯霧的“薄薄”。其次“薄薄”這個疊詞的運用,不僅增強文章語言的節(jié)奏感,還更好地提高了修飾霧的表達效果。稍有點生活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霧”具有輕、薄、美的特點。再者,塘上氤氳水汽之所以形成一片“青霧”,是因為霧貼著田田、密密的葉子。霧因薄而透明,因透明而見滿塘綠荷,看得見又不真切,若隱若現(xiàn),迷離精妙,盡顯意蘊之美。
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chǔ)上刻意出新??此破阶匀缭?,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卻有著遣詞用字精心的擇練。“薄”“青”“浮”這些詞語的運用很有特點,它充分地發(fā)揮了詞語的表意美,仿似丹青妙手在精心潑墨揮亳。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著實為先生的細膩贊嘆。
二、凸顯變式句效果
按照語理,這個句子的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薄薄的青霧在荷塘里浮起”。但“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變成了狀語后置,這是因為先生表達的需要而出現(xiàn)的修飾語變位。一般來說狀語后置句的表現(xiàn)功能通常是強調(diào)倒置的成分,顯然此句亦即是重點強調(diào)“荷塘”。
那么先生為什么要強調(diào)荷塘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先生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先生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chǎn)黨的“革命”心懷疑懼,自身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惟有躲到大自然中。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彼圆抛匀欢坏南肫鹆巳杖兆哌^的“荷塘”。日日走過的“荷塘”鑄成了先生心靈的皈依,先生試圖在荷塘的懷抱中去找尋人生的慰藉和安息。
由此可見,把“荷塘”倒置,絕對不僅僅是句式運用的技巧問題,而是先生有意的設(shè)置,特意的安排。對“兩條路”都不愿走的他,在荷塘里求得了暫時的逃避,擺脫了現(xiàn)實煩惱。這是一種以情帶筆,更是一種情感使然。
三、用語境表達心境
在意境構(gòu)筑上,即可以說含蓄委婉,又一覽無余。在那個風云變幻,社會動蕩的現(xiàn)實里,眼中的一切景物無不是先生內(nèi)心情感的外化。先生推開那扇封閉的心窗遠遠地張望,觸物以起情,情隨景染,藏匿著的情緒就這樣在胸中慢慢生發(fā),不盡不休,不休不止……
霧,茫茫一片!迷離的眼神和飄飛的思緒透過層層的霧靄沖了出來,恍惚間觸動著先生迷茫的神經(jīng)。人們仿佛看見一個落魄的身影在彷徨奔走,聽見一顆失落的靈魂在憂傷吶喊?!笆孔印钡募覈閼?,能與何人訴說呢!先生心中的萬般滋味猶如“霧”一般彌漫不散、揮之不去。
荷,出淤不染,濯清而不妖!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情至景中,情至心中,隱約自見“自清”之人!“荷”與先生內(nèi)心情感融合,與先生心靈深處的情感發(fā)生共鳴。這一切,令先生隋感得到滿足,令先生“頗不寧靜”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令先生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感到了某種超脫。把先生自己從外物中解放出來,沒有多余的東西打擾,還給內(nèi)心一片空靈。
本來,無論是“霧”還是“荷”,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先生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成了抒發(fā)情感的憑藉。身于景而情所思,觸于境而感懷,這又何嘗不是先生心境的抒發(fā)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