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延
教學目標設定
教師備課,備什么?
教師上課,上什么?
我們會談到“教學目標”。這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省略的一個基本動作。這個教學目標,不只是寫在教學設計之前的必備項目,它更是教師心中時刻銘記的基本要素。每一次上課,走進教室,我們老師都要問下自己:我要給學生什么?這樣的自問,就是對自己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認識與判定。
相較于專題復習課,閱讀課的教學目標更為豐富、多樣。因為文本本身的不同,再加上教師理解的差異,如何確定本文本、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它更考驗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認真程度。
教學目標的制定,首先要激趣。
教師這個職業(yè)的生命意義的絕大部分在于課堂,課堂不僅在于“傳道受業(yè)解惑”,更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正如《學習的革命》中所說: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點燃的火把。
而閱讀課的教學目標,不是海市蜃樓般縹緲,也并不高深,最終還是以文本解讀為基礎,所有閱讀課的一個相同的教學目標:給學生帶來文本閱讀的興趣,在閱讀中不僅獲得知識,更獲得能力。
這個激趣,不是靠段子,不是靠插科打諢,而是靠教師的對文本的解讀,來乎文章,高于眾人。在常人的閱讀認知之外,有著合乎事理情理但又出乎意料的認識。
那么,我們教學目標的確定,就要確定誰是閱讀主體。理解文本的含義,體味文本的藝術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目標,誠然,課堂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不能讓教師的判斷直接左右學生的認知;但是因為師生的這個“共同的目標”并不共同,閱讀中知識、經驗與情感的不對等與差異是客觀存在,學生閱讀經驗的匱乏與方法的欠缺要求教師也要有主導作用,這個主導作用,不是直接灌輸文本的意義,而是要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閱讀引領學生,不能因為遷就學生而降低自己的閱讀水平,不能忽視自己的積累與修養(yǎng),于是,在學生無疑處設問,在無趣處激趣。學生是閱讀主體,他們的閱讀認知是課堂的主要內容,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才是我們的閱讀目標。
就巴金的《廢園外》而言,這篇文章的時代特征明顯,作者的精神立場明晰,就閱讀內容而言,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難,但是要把這篇文章上得精彩,讓學生從中獲得閱讀的興趣,還是需要教師的激趣。比如將這個作品與其他反映西南聯(lián)大時期的抗戰(zhàn)小說、散文的比較閱讀,獲得對這個時期國家風貌、民族情感的普遍認知;也可以認識巴金,認識知識分子的“良心”與責任感……
教師要有對“趣”的追求,并不能停留在文本的單純解讀層面上,不能只滿足讓學生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更要能發(fā)掘、發(fā)現(xiàn)作品、文本中學生未能發(fā)現(xiàn)之處,與其說老師是在講解文本,不如說是在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熱愛,從這個意義上說,塑造學生的閱讀人格比單純的文本教學重要得多,讓學生形成閱讀倫理比知曉具體的文本知識重要的多。
其次,教學目標要追求有味。教學過程要善“玩味”。
現(xiàn)在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是每個人都能在媒體上發(fā)聲的時代,因此,教參、教案很多,這些現(xiàn)成的東西,一方面,固然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便利,另外一方面,如果滿足于教參、答案,我們也便只能在課堂上不斷重復前人之言,看似輕松,保證正確,實則無聊、無趣、無味。正如孫紹振所言:“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起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
因此,閱讀課堂呼喚教師的文本深度閱讀,只有深度閱讀,才能催生個性閱讀。而教師個性閱讀就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的“玩味”之中。
玩味有法。
教師一方面本身要有閱讀的熱情,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教師要不斷接收、不斷學習新的解讀方法,以此方法推動閱讀向深度探尋。課堂上才不會給學生一望而知而又一無所知的東西。
文本解讀的方法有新有舊。傳統(tǒng)的方法還是有效的,比如社會歷史批評,如果按照社會歷史批評的一般路徑,要真正把握住批評對象,就要對批評對象有整體的了解,而且要將其置于所處的背景中,按照傳統(tǒng)的文本分析方法,我們可以看出《廢園外》的反戰(zhàn)抗日的主題,而能不能再看出一些東西呢?
比如對美與生命,悲天閥人的社會意識?
結合巴金的一貫創(chuàng)作傾向及他的寫作特點——作者對年輕生命被扼殺的無限痛惜和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堅信正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念。
《隨想錄》(《小狗包弟》《懷念蕭珊》……巴金直面自己的靈魂,說真話說實話。解剖自己、敢于說真話的勇氣和度量,進而可以引發(fā)人們對過去那個年代甚至當今時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討和拷問,這因為巴金這樣嚴格地拷問自己的靈魂,所以才被公認為“世紀良心”。
如果我們暫時擱置這些“知人論世”的信息,教師采用新批評主義的閱讀方法進行文本細讀,帶著學生沉潛文本,專注于文本的小環(huán)境,屏蔽所有的外在信息,得出屬于自己的發(fā)乎文、生乎心的閱讀認知。
我們可以看到,這篇作品中,值得玩味的地方有好多:
文中花草的意義及作用,陳家三小姐的人物形象,花草與人的關系,家的含義,廢園外的題目含義,我的情感內蘊特征及價值,作品的藝術構思……
發(fā)現(xiàn)這些可供玩味之點,體會深究這些語句的內涵,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對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人物的設定,通過問題驅動,帶領學生沉入文本,在細節(jié)處細品,在忽視出駐足,我們的閱讀方法不需要全新的顛覆,巴金,還是一個傳統(tǒng)的文人,作品,還是常規(guī)的解讀。但是,有了文本細讀,有了對教學目標有味的追求,我們就會有屬于自己的閱讀發(fā)現(xiàn)。
第三,教學目標要有意義。
我們的目標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內容的解讀,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對文本的解讀,是把文本看做是一個封閉的部分,在這其中徜徉,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心得。而我們追求教學目標的有意義,則是要聯(lián)系社會與現(xiàn)實,思考閱讀對于學生的實際意義,比如生活意義,正如《語文學習》所言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從《廢園外》中看出一個關于美的生命的被破壞的悲劇,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悲劇一直會有。在九寨溝地震中,一個買好糍粑準備分享的女實習生——一個年輕生命的消失,當我們將這樣的社會事件與文本結合,我們一方面會觸摸到文本的描寫的真實,另一方面,對于平常生活中的事件,也更能激起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其次,作品的反戰(zhàn)抗日的主題,它并非通過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曲折的情節(jié)鋪設來表達的,這樣的含蓄表達主題的方式,也可以讓我們聯(lián)想到其他的作品,從而通過兩者或多者間的比較,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比如同樣是表達反戰(zhàn)主題的紀錄片《二十二》,它也是安靜、壓抑的表達。幸存的老人說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永遠不要打仗,因為一旦打仗,會有許多人失去家?!奔o錄片的觀感與作品的閱讀感受交織在一起,學生對于那段歷史的認識與反思也會更加深切。
而當我們讀到最后,巴金回到“漏雨的家”,這個細節(jié),一方面讓我們解讀出戰(zhàn)爭破壞的普遍性,一方面,也讓我們思考,住在“漏雨的家”中的自顧不暇的巴金,卻還在關心著那個慘死的女孩,關心著這片苦難的土地,這樣的強烈的社會意識,悲天憫人的情懷也能促使我們對現(xiàn)實的關注與思考。
在閱讀過程中,運用聯(lián)想,別樣解讀,就能拓寬文本的意義與價值,獲得文本以外的啟迪。
整個課堂教學,可以看做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教師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是文本常規(guī)賞析的簡單呈現(xiàn),它更應該體現(xiàn)教師的個性,體現(xiàn)動態(tài),體現(xiàn)教師的思維狀態(tài)。備課,應該是常備常新的。每一次的解讀都要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興趣與執(zhí)著,也帶動學生的思考。
我想,語文閱讀課的終極使命,應該包含這三個方面的追求:
知識眼界——知識豐厚、眼界開闊
生活態(tài)度一熱愛生活、珍重生命
獨立人格一思考的多元、理性、包容
惟愿我們能定下心,沉潛文本又跳出文本,力爭取得閱讀教學的最佳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