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第四高級中學 西藏昌都 854000)
有效教學是這樣的教學,無論從教師角度還是學生角度,其實質性和先進性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從教師角度來看,不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課堂上毫無激情的講課,通過科學教學管理,安排教學時間和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從學生角度看,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興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方面有了顯著進步,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得到了有效鍛煉。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中學地理教學情況不容樂觀,課堂教學收效甚微。那么如何突破這種桎梏,使中學地理教學有全新的發(fā)展局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要點。[1]
地理是一門耐人尋味的學科,簡單的理論說教只要將其趣味性埋藏,適當挖掘趣味性,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保持幽默、風趣,善于用詼諧的語調同學生溝通,消除他們內心的芥蒂,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時刻處于一種“躍躍欲試”和“欲罷不能”的積極狀態(tài)。比如講漂移的大陸這個知識點時,根據(jù)書本內容按部就班地講解,自然無法提起學生興趣,但如果經(jīng)過一個巧妙的設計,那么情況則截然不同。以“煤”為例,同學們都知道煤是植物變的,但在他們的思維當中煤是產(chǎn)生特定地方的,如神木煤、蒙古煤等,殊不知在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也發(fā)現(xiàn)了煤層,可是這個寸草不生的地方為什么會有煤呢?進一步的,還可以舉熱帶地區(qū)發(fā)現(xiàn)古冰川的痕跡,這些歷史留下來的奇跡真是耐人尋味!這樣學生們的興趣就來了,紛紛表達自己的疑惑,教師可以將他們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們解答不了的教師可適當點撥,這樣的課生動而形象,學生興趣盎然還學到了知識。[2]
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適合學生年齡、好奇、好動的特點。不要把學生當溫室里的花朵,讓他們主動參與、大膽創(chuàng)新。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引導者的角度,幫助他們不偏離探索的軌跡,同時為他們創(chuàng)新最佳的教學情境,營造情景交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讓課堂教學變成學生表演的舞臺。比如在學習自球自轉知識點時,通常教師都是拿地球儀進行模擬,但這種方式還不夠形象,那么為什么不在多媒體進行模擬呢?將真實的地球模擬出來,學生們就能更形象的看到地球的自轉規(guī)律,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更加具象化。再比如學習農(nóng)業(yè)地理時,在多媒體上展示現(xiàn)實生活場景,美麗的農(nóng)忙景象映入眼簾,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覺感覺,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是廣袤無垠的大地,或者縹緲無邊的廣闊太空,涉及知識和門類繁多,許多是抽象的,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傳統(tǒng)的方式是借助地球儀、各種地圖、景觀圖幫助學生理解,但這些遠遠不夠。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借助3D成像技術可以模擬很多場景,甚至可以將整個太空顯示在屏幕之上,在網(wǎng)絡上有很多非常有教學價值的課件,教師不妨將其引入進來,進一步提高抽象地理的直觀性。比如在學習天氣和氣候時,刮風下雨、春暖花開這些都是自然現(xiàn)象,然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師可以通過一個3D短片,模擬自然過程,相當于將一種自然現(xiàn)象縮短到幾分種,對學生視覺形成一種沖擊,將他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來。再如學習人種的時候,教師先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印度人屬于什么人種?學生們的第一反應是印度人是黑色人種,因為印度人特別黑。這時教師可巧妙設疑,印度人的祖先是雅利安人,屬于白種人。學生們不敢置信,教師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興趣自然高漲。
挖掘學生的好奇心,放飛心性,充分展示自我。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情感交流的平臺,一個高效的課堂必然是學生的課堂,自主權在于學生。教師要轉變角度,不要將自己定位高不可攀的位置,而要與學生平等,與學生做朋友。課堂上教師要從“主宰”轉為“引導”,從“表演”變成“導演”,從教師“獨唱”變?yōu)閹熒昂铣?。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解決問題,只有把學習的選擇權歸還給學生,學生才獲得主動。比如在講中國行政區(qū)劃分時,讓學生用拼圖的方法,從河南省入手,抓住6個鄰省的輪廓特點來拼,然后從14個臨海省份拼起,再把9個邊疆省份拼齊,最后按7個方位拼起,建立空間概念。通過這樣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在“玩”中學,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知識,高效課堂成效顯著。
總之,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他們在這種應該有完全的自主性,在知識的海洋里可以放飛自我,充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教師是引導者,是燈塔,幫助和引導他們選擇正確的方向。只有這樣課堂才是高效的,學生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更多知識并形成牢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