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區(qū)獅山高級中學 廣東海南 510388)
計算是高中學生最困惱的一種考題,高考中計算題分量超過10分,但大部分學生對于計算題采用直接跳過的方式,主要原因是對題中知識點的理解不到位和對計算公式運用的不熟練。提升計算題的解題能力,有助于高考成績的提升。
如果說化學概念是知識網(wǎng)絡中的“節(jié)點”, “物質的量”則是一個核心“節(jié)點”,它是連接著微觀和宏觀、定性和定量的橋梁,貫穿著整個高中化學學習的始終,作為一個工具性知識,它放在高一化學第一章,當學生帶著興奮、好奇、期待、畏懼等諸多復雜情緒踏入高中化學世界時,他們的第一個較量對手就是“物質的量”的計算,這一回合較量的成敗對他們整個高一化學學習信心至關重要。
針對如何能從基礎上提高他們對物質的量相關計算的解題能力考慮,我計劃教學中在基本的運算公式、公式的轉換變形、快速將公式與題干信息聯(lián)系等方面加強講解,重點突破。
(1)使學生領會物質的量、摩爾、摩爾質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基本含義,相互關系,學會用物質的量來計量物質。
(2)掌握用物質的量濃度來表示溶液的組成,掌握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
(3)學會用物質的量進行有關化學反應的簡單計算。
(4)考察多半以選擇題的形式來出,二卷中穿雜計算填空題。
為什么用物質的量進行有關化學反應的簡單計算這么困難?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jīng)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jù)此進行教學。”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建構主義的精髓。由于“摩爾”計量的對象是微粒,我們首先幫他們對初中化學課標對微粒觀的要求進行回顧: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能分析出那些物質是由那種微粒構成。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能計算出單個微粒所含的原子、離子或電子的個數(shù)。
首先第一節(jié)課就正對“微觀粒”進行講解、復習,解決學生對“微粒觀”的理解,因為物質的量的概念的提出就是:用于描述微觀粒子的物理量。所以先讓他們認識好微粒的概念,在使用時能更正確。
在新課的講述過程中,不能直接表達公式,而應注重公式的定義,從定義出發(fā),講述公式的來由,注重概念的理解。注重對每個公式中符號意義的理解,這樣才能快速準確的將試題中的文字和數(shù)字與物質的量相關公式連系起來,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在課后習題中針對13條相關計算公式,編制相應練習,有效訓練公式的使用。評講習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公式的選擇指導,由于對數(shù)據(jù)的計算能力要求不高,只要能選對公式,一般答案都正確。
解決基本概念后,就要建構以“物質的量”為核心的計算意識?,F(xiàn)將13個基本共識用物質的量聯(lián)系起來,知道他們之間是如何轉換的,已知其中一個公式中物理量,如何去求另一公式中的未知物理量。用熟練了,再見基本公式引入到方程式的計算題中來。由于中考對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要求是低的,計算主要是圍繞物質質量來進行,進入高中,當一個化學方程式中要求計算物質的量、氣體的體積、物質的微粒數(shù)這些物理量時,很多學生先求質量,再通過公式轉化為各個物理量,把非常簡單的計算過程變成繁瑣無比。所以在高中教學開始時,我們應該應讓學生轉換思想,一看到題干的數(shù)據(jù),首先想到是的先把它轉換成物質的量。讓他們把物質的量當成是計算的中心物理量,讓所有的物理量都能以它為橋梁,相互轉換。帶著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以“物質的量”為核心的新的計算體系,在計算中要求學生分別以“質量”為核心和以“物質的量”為核心進行對比,讓學生體驗到用 “物質的量”進行計算帶來的便捷感、舒適感和成就感。
鑒于高一學生基礎能力相對比較弱,多數(shù)同學的接受能力有限,學生沒有分文理科,所以在教學效果上我們也是從基礎上作要求,并沒有做太多太難的綜合型的計算題,提升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還有待在高二選修4教學時結合反應速率、平衡常數(shù)等計算題型逐步提升。
其實學生在計算題上的主要問題是不能將理論原理、物質性質與提供的數(shù)據(jù)很好的聯(lián)系起來,在我校高二年級我也進行了問卷調查,學生對公式的不理解和記憶不熟還是做計算題的一大絆腳石,所以平時的教學關鍵也應該是在教授公式的理解和運用方面。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應時刻復習、使用公式,引導他們學會自己分析題意、選擇公式,以提高解決計算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