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重要的學習階段,因此,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具體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并分清教學的主次矛盾。師生互動這種教學方式的明顯優(yōu)勢在于可以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1.符合新課改的必然發(fā)展趨勢。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課標中明確提出需要豐富課程內容,優(yōu)化課程結構,發(fā)揮課程評價對促進課程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落實,以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從被動變?yōu)橹鲃?。因此,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合理利用師生互動,以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
2.滿足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語文課標提出,務必要突出表現人文性的基本特征,[1]其最終教學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在人文方面的教育,在課堂上融入以人為本的教育。
3.為發(fā)展合作學習奠定基礎。由于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其在學習中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容易出現厭倦的情況。[2]對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以及合作學習教學法,等等。其中,合作學習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常,如果教師想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就必須要開展合作活動。在合作學習中,師和生之間、生和生之間進行交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1.轉換教師角色。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師生處于不平等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顯然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每個學生都應該一視同仁,只有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活動,才可以為學生和教師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當前,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得以普及,利用網絡技術可以促使學生在教學中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收到較為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因為語文作品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如果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背景,就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掌握當地的風俗民情,更加容易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特點,以及在文章中蘊含的感情。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這種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一些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同時,教學情境中需要強調合作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3]比如,學習作品《走,我們去植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手段,向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植樹的視頻。比如,在3月12日植樹節(jié)這天,學生在公園或者森林自己植樹,等等。教師也可以積極鼓勵學生主動發(fā)言,向同學介紹自己在植樹的時候遇到過哪些有趣的事情,并在課堂活動結束前,由教師進行總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3.通過分層教學實現全面互動。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環(huán)境不同,因此,教學方式也應有所差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同時兼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不斷優(yōu)化教學目標,促進語文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首先,教師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基礎進行評價。不僅要仔細分析學生在近階段的學習狀況,而且還要結合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兼顧各方面的狀況,如學習基礎、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狀態(tài),等等,從而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4]比如,學習作品《三顧茅廬》時,教師就可以設置一些不同難度的活動,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對于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寫出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但是對于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該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提出這樣的問題: “文章中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是什么?”待討論結束后,由小組成員派代表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再由教師進行點評。這種類型的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教學質量。
4.實際體驗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想要豐富自身的知識,實際體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進行實際體驗教學時,切忌脫離教學內容,小學生只有在實際體驗中,才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事物,學習更多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積極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滲透教學內容。[5]比如,學習古詩詞《江南春》時,恰逢春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一次郊游活動,讓學生在戶外可以真正感受到春天的美麗景色,并按照課文內容提一些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可以這樣問:“同學們,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色,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隨后,教師可以問“春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時,學生結合課本上的內容,舉手回答問題。通過這種課堂提問的方式,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5.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對于教材中有故事情節(jié)的文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扮演角色的方式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扮演角色的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增強自信心。[6]教師可積極鼓勵學生主動上臺進行表演,坐在臺下的學生可以輕聲評價,“哪個學生表現得最好,為什么好”,表演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表演行為有不正確的地方,可以及時將其指出來,并且進行改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有助于學生真正體會到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符合我國新課改的實際要求。同時,教師還需要明確認識到師生互動對教學的重要性,不只是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他們的情感,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教學質量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