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玲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王維所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懷著對朋友間真摯情感的感動,我和孩子們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通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堪稱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我巧妙地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由“西出陽關一路的艱險”而引起的擔憂與不舍,也就成了我教學這節(jié)課情感的切入點。
在課堂中,我先讓學生自讀詩句,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中體會作者送行時的心情。然后利用視頻和圖片讓學生走進陽關,想象元二一路西行的艱險,假設“他也許會……也許會……”,在想象對話中,感受元二可能遇到的各種危險,所以“作者依依不舍地說,無比擔憂地說”。利用這種入情地說、入情地讀,學生對作者的心情感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這首詩中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說,由于離別在即,心情復雜,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因此,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離別飲酒,自不同于久別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但是這一斟一酌,情意卻格外重。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別的心情。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一杯,“酒是離別的曲”。
在教學中,我以古人常?!耙跃七_情”引入,讓學生認識到:“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心心相印、開懷暢飲的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是解憂銷愁的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飲下的是孤獨的酒。《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酒是一杯怎樣的酒?以達到對“酒”的多元解讀。我適時小結:“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心連心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采用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字看到了它內里蘊含的深摯情誼。
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是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種滿了柳樹。這一切,是極平常的眼前景,風景如詩如畫,抒情氣氛濃郁。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保ā度碎g詞話》)在教學中,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了表達離別的憂傷,描寫了哪些景物?
朝雨是怎樣的?綿綿細雨雖然潤濕了渭城的輕塵,讓渭城變得清新,但是在作者的眼里這朝雨卻是怎樣的?所以自古就有“細雨綿綿生愁緒”的說法。那柳呢?依依垂柳雖然抽出新葉,泛著新綠,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又是有著什么情懷?這柳恰似自己與朋友依依深情。真可謂“垂柳依依傷別離”啊!這樣的進一層對話,無疑對詩意內涵解讀又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