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鵬
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于關注文章“寫了什么”,進而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寫的”,從而領略文章的表達特點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但有時文章所寫內容繁雜,在對所描寫的內容進行一一分析、各個擊破時很容易落入分析課文內容的窠臼,教師講得滔滔不絕,而學生的收獲卻寥寥無幾。如果我們換一角度“反其道而行之”,通過關注作者“沒寫什么”這一視角,探尋作者的寫作密碼,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這是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人教版《燕子》一課的部分內容:
師:作者是怎么寫出燕子的外形之美的?(師范讀)
師:好,有更多同學發(fā)現(xiàn)了。你來說。
生:用了“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活潑機靈”來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點。
師:好,他注意到了這些描寫小燕子外形特點的詞語,用得特別的美。請坐。
生:他寫燕子身上每一樣東西都是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的,都各不相同。
師:燕子身上的每一樣東西都寫了嗎?
生:寫了燕子的羽毛、燕子的翅膀,還寫了燕子的尾巴,然后再是整體。
師: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只燕子它有頭,有眼睛,有爪子,為什么只寫了羽毛、翅膀、尾巴,而其他地方不都寫了呢?
生:燕子體型不大,作者應該是從遠處看的,這幾個方面容易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就寫了這幾點。
生:作者是抓住特點來寫的,所以不是每樣都寫。
師:好,這就是抓住特點。(板書:抓住特點)不是樣樣都要寫,樣樣都寫這只燕子就顯得很啰嗦,一啰嗦還美嗎?
生:不美了。
……
賞析
薛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用心發(fā)現(xiàn)作者鄭振鐸沒有寫燕子的眼睛,進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寫燕子的眼睛”,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最終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抓住主要特點”,進一步強調寫作千萬不要啰嗦,一啰嗦就沒有美感了。讓學生明白寫作內容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要寫,越多越好,而是要學會做減法,抓住最能表現(xiàn)事物主要特點的部分進行描寫。我想這才是有效的寫作指導。
這是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的《埃及金字塔》一課部分內容:
師:我們再來看。文章中寫的建造方法是真的還是假的?
生:可能是假的,不能確定。因為課文中有一個詞是“據(jù)說”,證明這種方法不一定是真的。
師:你很會讀書!這種方法的確僅僅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猜測而已。老師查閱了資料,有很多種建造方法。
(出示建造方法)
第一種:用一個巨大的杠桿,一端用繩子綁住石塊,另一端通過人力將石塊吊往上方,然后將石塊逐步往上堆砌。
第二種:開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桿。
第三種: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質滾軸將石塊拉上去。
師:這么多種可能建造的方法,為什么課文只寫了“木撬拉石,堆土壘石”這一種呢?其他幾種寫進文章不也很有趣嗎?
生:因為這種方法最可靠。
生:因為這種方法最能體現(xiàn)古埃及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師:是的,介紹埃及和金字塔的材料很多,建造的方法也眾說紛紜,之所以選取這些材料,選擇這種建造方法,那是根據(jù)作者所表達的意圖——贊美埃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請記?。耗康牟煌?,取舍有別。
在這一案例中,薛老師問:“這么多種可能建造的方法,為什么課文只寫了‘木撬拉石,堆土壘石’這一種呢?”通過學生的辨析和教師的引導,最終,學生明白了要根據(jù)表達目的,文字材料的表達和組織應有所取舍。
語言運用能力是小學語文課程必須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要求學生能根據(jù)具體語境(語言情境)和任務要求,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中嘗試運用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交流順暢,文從字順。如果我們的教學僅僅圍繞指導學生學習文本“寫了什么”“如何寫的”來進行,勢必走入死胡同,學生學習的視野也不夠開闊。鑒于此,薛法根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用心發(fā)現(xiàn)文本“沒寫什么”,從而找到習作的兩個重要密碼——“抓主要特點”和“目的不同,取舍有別”,進而實現(xiàn)了跟作者、跟文本、跟教科書編者的有效對話,并最終找到了解開習作方法密碼的鑰匙,使得“語言運用能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更加接地氣。
其實,“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無論是關注“寫了什么”,還是重視“沒寫什么”,目的都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的寫作密碼,進而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審時度勢,根據(jù)文本的具體特點加以運用,這才是正確的教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