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寧
【教學內(nèi)容】
統(tǒng)編版一上第五單元識字7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多”“少”“黃”“牛”等12個生字,認識反犬旁和鳥字旁,正確書寫“小”“少”2 個生字。
2.正確朗讀課文,朗讀出課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3.知道“大小”“多少”的對比關系,積累并學會恰當使用量詞。
【教學思考】
《大小多少》是一首兒歌,節(jié)奏明快,充滿童趣。教材中,每句話都配有一幅插圖,已經(jīng)直觀地呈現(xiàn)出了何為“大小”“多少”,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為了兼顧地區(qū)和城鄉(xiāng)在學情上的差距,統(tǒng)編教材的課文文本一般比較簡單,但知識點很豐富,也可以說課文中存在大量留白,以方便教師根據(jù)學情選擇授課深度。鑒于本班學生良好的基礎和理解能力,我在這節(jié)課上決定挖掘本課的知識點,進行深度教學,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培養(yǎng)興趣。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較少、思維能力較弱,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上,深度教學想完全達到“觸及學科教材本質(zhì)”“觸及學生心靈深處”和“觸及學習過程本質(zhì)”的層次是難度比較大的,不過,對一堂課而言,達到“觸及若干知識點的本質(zhì)”“觸及學生心靈深處”和“觸及學習過程”這一層次也可以算作深層教學了。
片斷1:
師:誰來讀讀第一句?
生: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
師:這句說的是誰和誰?它們的特點各是什么?
生:黃牛和貓。
師:誰能讀準這兩個詞?(將“黃牛”“貓”詞卡貼在黑板上)
生:黃牛。
生:貓。
師:誰大誰小呢?誰能看著圖試著說一說?
生:黃牛大,貓小。
師:你真會觀察!是呀,黃牛的體型很大,而小貓卻長得很小。(將“大”“小”詞卡貼在黑板上)
師:誰能讀好這句話,讀出它們各自的特點來?
生:(聲情并茂地)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
師:哇,老師眼前一下子就浮現(xiàn)出了大黃牛和小貓的樣子。
師:一起讀讀。
生:(齊)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
生:(齊)大象。
師:這是一頭?(出示牛圖)
生:牛。
師:現(xiàn)在誰大誰?。?/p>
生:(齊)大象大,黃牛小。
師:哎?剛才不是黃牛大嗎?怎么又變成黃牛小了呢?
生:剛才黃牛大是因為在和小貓比,現(xiàn)在黃牛和大象比,當然是黃牛小了。
針對羊肚菌人工栽培大面積不出菇和產(chǎn)量不穩(wěn)定等問題,郝哲還主持實施了“羊肚菌栽培設施設計建造技術研究”“羊肚菌適宜品種篩選及其設施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和“羊肚菌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結合北方風沙區(qū)的自然氣候特點和羊肚菌的生理特性,通過分離提純野生羊肚菌菌種,選育出適于北方風沙區(qū)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優(yōu)良菌株。利用適宜的栽培設施,模仿本地野生羊肚菌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攻克了北方風沙區(qū)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難題,獲得授權專利1項,培育出適宜北方栽培的羊肚菌優(yōu)良菌株4個,實現(xiàn)了羊肚菌在北方風沙區(qū)的規(guī)模化發(fā)展。
師:你的意思是黃牛比的對象不一樣,所以大小就不一樣。你真會思考。
師:同學們,大和小是相對而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要看它和誰比。(出示“比”詞卡,并將詞卡貼在“大”和“小”之間。)
【反思:毫無疑問,語言與常識、語言與思維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語言是常識的載體,是思維的工具。對小學低年級而言,語文教學實際上同時也是常識和思維方式的教學,從這個角度講,課堂上能夠引導學生得出“大”與“小”是相對的結論,可以算作“觸及若干知識點的本質(zhì)”。為達成該目標,采用了激發(fā)“內(nèi)源性學習力”觸發(fā)點的做法。通過觀察圖片,讓學生知道黃牛大而貓小。所以在學生的頭腦里會產(chǎn)生黃牛大的印象。那么黃牛一直大嗎?出示大象和黃牛的圖片,反問學生:“這次誰大誰???”看著直觀的圖片,答案顯而易見?!鞍ィ縿偛挪皇屈S牛大嗎?怎么又變成黃牛小了呢?”通過制造黃牛在兩個對比物中“時大時小”的矛盾,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當前問題情境出現(xiàn)明顯矛盾,從而制造了一個認知沖突,促進學生思考,最終有利于促進學生達成這一深度學習的目標,最終有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改造和優(yōu)化?!?/p>
片斷2:
師:黃牛我們說的是?
生:(齊)一頭。
師:(出示“一頭”)誰能讀準它?(將詞卡貼在黑板上)
生:一頭。
師:你還知道“一頭”什么?
生:一頭海豹。
生:一頭河馬。
生:一頭雄獅。
生:一頭蒜。
師:你真懂生活!(班級響起了掌聲)
師:而小貓我們說的是?
生:一只。
師:(出示“一只”)誰能讀準它?
生:一只。
師:你還知道“一只”什么?
生:一只老鼠。
生:一只雞。
生:一只螃蟹。
生:一只鞋。
師:你也是一枚生活小達人!(師生都笑了)
生:一只兔子。
師:同樣是動物,用的量詞卻不一樣。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一頭”說的是比較大的動物,“一只”說的是小動物。
師:對。體積龐大的動物,我們用“頭”;而身形嬌小的動物,我們用“只”。還有誰要補充?
生:但是生活中也有不是動物也能用“一頭”“一只”的,而且也不一定是用“一頭”的就比用“一只”的大。
師:我們也說“一頭蒜”“一只鞋”,而且蒜一點兒也不比鞋子大,這說明,語言運用雖然存在一些規(guī)律,但有一些不符合規(guī)律的特例,這就需要我們多讀書,多在生活中積累。我們一起來把這句話讀好。
(生齊讀)
【反思:針對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深度教學需要達到“觸及學生心靈深處”。所謂“心靈深處”,指的是“深層的興趣、情感和思維”。本部分的教學,在提問學生使用量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知識作答(類似的例子在本課中還體現(xiàn)在后續(xù)對“個”和“顆”的辨別以及“堆”和“個”的辨別等處)。此處可謂通過刺激學生的“新奇處”觸發(fā)點,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源性學習力”。一年級小朋友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中的知識可以用在課堂上,是非常欣喜的,仿佛面前打開了一扇門,要迫不及待地看看門外面還有什么新奇的事物??梢韵胂蟊竟?jié)課后學生在家里跟爸爸媽媽興高采烈地用數(shù)量詞把自己知道的動物、物品都說一遍的樣子,可能還有的小朋友會考爸爸媽媽,看看他們能不能舉出“一頭蒜”這樣的例子,這無疑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語文學習的熱愛。
“一頭蒜”“一只鞋”雖然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卻與之前總結的結論明顯不符,然而,毫無疑問,這兩處量詞的用法是被廣泛接受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是活生生的,是難以用條條框框限制的,這是語言的一大特點。在課堂上借由學生舉出的兩個實例,筆者嘗試向?qū)W生初步展示了語文這一學科的本質(zhì)。語文有一定規(guī)律,但也有些生動活潑的個例不符合這些規(guī)律,所以針對語文的學習,既要總結規(guī)律,又不可拘泥于規(guī)律,這就要求在語文學習中重視課外閱讀、重視在生活中留心積累。所以,此處的幾句點評,雖然是在課堂臨時生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學科教材本質(zhì)”,同時也“觸及學習過程的本質(zhì)”?!?/p>
【總結:統(tǒng)編教材中選取了大量類似《大小多少》的課文,這些文雖短小,卻韻味綿長,充滿了無盡的童趣,同時也包含了大量的知識。如果教學目標僅限知識傳授而忽略知識構建、只注重知識獲取而輕視意義生成,教學內(nèi)容局限于表層、局部而錯失內(nèi)核、整體,那么,這樣的教學最終體現(xiàn)出的價值無疑是短淺、孤立、殘缺的。為了實現(xiàn)深遠、整體、豐富的教學價值,需要向觸及學科本質(zhì)、觸及學生心靈深處以及觸及學習過程本質(zhì)的深度教學方向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