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唐秦名師工作室舉辦 “歷史教育,人不能缺席”的大型教研活動,引起了全國范圍內(nèi)的爭鳴與思考: “歷史教育,人不能缺席”的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中學歷史界權(quán)威雜志 《歷史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中學歷史教學》上面發(fā)表了多篇對這個宏大命題進行叩問、求索的文章。許多文章都提到要重視人物教學,要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這些探討實在地推進了對 “歷史教育,人不能缺席”的思考,但是筆者認為它的內(nèi)涵應(yīng)該是以學生為本,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自我、人類生存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學會尊重別人和關(guān)心全人類命運,并在此基礎(chǔ)上真正實現(xiàn)人的全面解放,使人實現(xiàn)從必然向自由的飛躍。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則是對學生進行上述教育的重要路徑。因為只有擁有獨立自主的思考理性,學生才能真正認識到人自身的力量與價值,知道如何處理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處理個體與集體的關(guān)系、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怎樣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所以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理性精神是 “歷史教育,人不能缺席”中最核心的問題。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敘事中進行理性教育與熏陶呢?筆者在閱讀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一書時,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發(fā)。
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一書以其理性的分析、新穎的觀點深深地吸引了幾代讀者,令人信服地接受他的觀點,洞察歷史的真相,獲得真正的歷史啟迪與智慧。他的理性分析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仰望這位學者。
在通常的歷史教學敘事中,無論是歷史教材還是教師的講述大多是籠統(tǒng)的敘述,直接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定性分析并給出結(jié)論。這造成的后果是學生無從判斷歷史教學敘事中邏輯關(guān)系是否合理、無法裁定歷史教學敘事的正確與否,久而久之會使學生懶于思考,使他們思想不再進步。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在歷史教學敘事中缺乏具體的分析,學生只能被動地消極地接受不恰當剪輯的信息。
在歷史教學敘事中,具體的分析指的是要充分展示歷史的細節(jié),觸動學生的心靈,激活他們內(nèi)在的探究欲望;要詳細地描述事件的內(nèi)在邏輯,充分地揭示人物行為的前因后果,從而用對歷史的深刻洞察力來震撼學生,充分展示理性思維的魅力。具體的分析是一種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一書就是用具體的分析較為真實地還原了歷史現(xiàn)場和圖景,吸引人們對歷史事件展開理解、同情、思考。
比如,歷史課本在講到馬嘎爾尼訪華事件時,往往是籠統(tǒng)地介紹,受中國自然經(jīng)濟的封閉性和清政府的閉關(guān)鎖國政策影響,馬嘎爾尼訪華時受到冷遇,中國因此錯過了一個與西方深入了解的機遇。這樣冷冰冰的敘述,不能充分展示歷史的味道,學生沒有思考的動力,只是機械地記住結(jié)論,不會去理解歷史,更不能得出真正的歷史啟示。蔣廷黻在 《中國近代史》一書中翔實地介紹了馬嘎爾尼訪華過程中遇到的文明沖突,其歷史描述真實細膩,令人身臨其境,展開對歷史的沉思:閉關(guān)鎖國是多么的愚昧,錯失機遇是多么的可惜!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要放眼全世界,用開放平等包容的心態(tài)擁抱世界,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這樣的歷史感悟不是被強行灌輸?shù)?,是自然生成的;不是虛張聲勢的,是真實的智慧的。同時具體細致的分析,能準確而傳神地展示歷史現(xiàn)象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讓學生在對歷史的感悟中完成意義建構(gòu),進而實現(xiàn)理性思維的成長。
在歷史教學敘事中有這樣幾種情形沒有具體地分析的:①課本由于篇幅的原因,沒有展開敘述。如講到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只是籠統(tǒng)地給出結(jié)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社會的起點。教師在此時要學會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與整合,圍繞教學立意,進行取舍,選擇合適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具體分析,用理性引領(lǐng)感性。②拘泥于以知識、分數(shù)為中心的教學,不敢越應(yīng)試教育的雷池半步,以課本為中心。這時老師應(yīng)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課程觀、教材觀,大膽地使用教材。③教師本身對歷史知識掌握不到位,知識結(jié)構(gòu)有缺陷。教師只知道使用教科書,如何能在歷史課堂教學敘事中用具體的分析來打動學生呢?任鵬杰、李惠軍、唐琴中等歷史教學界的大家一直在提倡:中學歷史教師要多讀書,要擴大學術(shù)視野,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事實勝于雄辯,具體的分析所產(chǎn)生的理性力量是以客觀地分析為基礎(chǔ)的。理性的力量是通過具體的分析來呈現(xiàn)的,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石的??陀^地分析要自覺摒棄主觀立場的偏頗、主動克服知識背景的局限,以事實為依據(jù),以獨立思考的理性為基礎(chǔ),以建構(gòu)對歷史有深度有高度有邏輯的洞察力為宗旨。
例如對林則徐的評價,在歷史敘事里我們把林則徐神圣化,沒有從實際出發(fā),缺乏客觀評價。這樣敘事中的林則徐是理想化的,是不真實的,不是有血有肉的。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一書通過挖掘豐富而真實的史料揭示了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讀者能感受到他當時的苦惱,能傾聽他心靈的呼聲。僅僅告訴學生,林則徐是一個堅決抵抗英國侵略而進行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對學生可以有一定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但這種愛國主義教育是蒼白的,沒有根基的??陀^地揭示林則徐所處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展現(xiàn)一個真實的林則徐,讓學生去體會當時認識西方的艱難過程。通過這樣的分析,林則徐的局限性其實更加值得我們反思。比如,作者認為林則徐是慢慢覺悟地:到廣東以后,他才知道了中國兵器不如西方,所以他竭力購買西方先進的炮艦,同時搜集西方的情報。比如,他讓魏源編撰 《海國圖志》。但是,林則徐不肯把對中西真實而正確的看法告訴別人,是因為他更愛惜自己的名譽,作者說: “林文忠公無疑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chǎn)品。”這樣的分析,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可信的林則徐,我們會為他敏銳的目光,深刻的思想而折服,但也為他身上的時代局限性而感到痛惜!在這樣客觀真實的具體的歷史敘事之后,學生會真正地去思考,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他們會為時代的落后而悲憤,從而得出真切的歷史啟示:正確認識世界與中國,實事求是,克服自身和時代的局限性,以開放、謙卑、警醒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準確而恰當?shù)卣业綄崿F(xiàn)人生真正價值的方向與路徑。
又如對琦善的評價,歷史課本長期以來把他當作妥協(xié)派,甚至當作賣國賊。這樣不夠客觀的評價,除了激發(fā)表面的亢奮的歇斯底里的 “愛國熱情”,沒有什么歷史教育價值,對琦善的評價也是不公平的。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一書就對琦善進行了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分析:琦善把中外力量懸殊看清楚了,而且公開宣傳,但是士大夫階級不相信他。他不是妥協(xié)派,更不是賣國賊。于是,我們會思考:全國的士大夫階級為什么會不相信他,他為什么對我們的民族沒有信心,他們?yōu)槭裁粗宦犉渥匀?、不圖振作?蔣廷黻意味深長地說: “我們不責備他們,因為他們是不足責的。”那么問題來了:誰是 “足責”的呢?或許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完全找到答案。只有客觀的評價,才能有真實的情感,才能有真實的教育。
對歷史進行客觀地分析要求我們要尊重史實,要有史證意識,學會對歷史材料進行比較鑒別,盡量恢復歷史的原貌,從而在這個基礎(chǔ)上分析、認識、研究、感悟歷史。
由于某種史觀、立場、思維定式的影響,我們會戴有色眼鏡去觀察和描述歷史。所以我們要注意信息對稱,以開放的信息源和多元的觀點來拓展視野,防范偏見、固執(zhí)。由于惰性思維,我們不敢懷疑歷史課本敘述歷史事件的說法,本質(zhì)上反映出教師本身缺乏理性思維,沒有對史實進行認真細致地梳理與整合。為客觀地進行歷史敘事,教師必須超脫自己的立場,多角度地認識問題,避免視野的狹窄;教師必須對自己的結(jié)論保持警惕,不斷去追問邏輯的通順嚴密,避免結(jié)論的武斷;教師必須多方搜集資料,對史料進行實證檢驗,避免知識背景的缺陷。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用客觀理性的分析點燃學生思維,實現(xiàn)真正深沉的情感價值觀教育。只有全面分析才能真正接近歷史的真相,獲得更豐富多彩的歷史教訓與經(jīng)驗。
具體的分析、客觀的分析是歷史敘事追求的目標,全面的分析是達到具體分析、客觀分析的重要手段和路徑。比如在教材和課堂中評價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看起來是很全面的,但其實敘述還是有一些缺點:強調(diào)帝國主義侵略帶來的負面作用,對積極作用講的不到位;并且以結(jié)論的方式呈現(xiàn),似乎沒有討論利多還是弊多的空間,沒有體現(xiàn)出客觀追求真理的精神。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一書對帝國主義侵略進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用全新的視角,感受到人類理性思維的力量:穿透歷史迷霧,把握歷史規(guī)律。正確的做法是要全面客觀剖析帝國主義侵略帶來的客觀影響,形成和表現(xiàn)出敘事的邏輯關(guān)系。蔣廷黻從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guān)系角度指出帝國主義的真實性質(zhì):第一,資本主義國家貪圖在外國投資,但接受外來資本不一定有害,英美的資本家也不一定都有政治野心。如平漢鐵路原是借比利時的資本建筑的,后來清朝按期還本付息,那條鐵路就變成我們的,造福于民。但是有些資本家要利用政治壓力去獲得投資機會,還有政治野心家要利用資本擴充政治勢力。所以我們對外國的資本應(yīng)采取的態(tài)度如同對水一樣,有的時候,有的地方,在某種條件之下,我們應(yīng)該掘井取水,或開河引水;在別的時候、地方和條件之下,我們必須筑堤防水。第二,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有商業(yè)推銷的關(guān)系。各國不一定都靠武力侵略或政治壓力,更多的競爭是靠精美的商品與低廉的價格。書中舉例說英國與美、德、法、日諸國的貿(mào)易額,遠大于英國與其屬地的貿(mào)易額。英國的屬地最多,尚且如此,別國更不必說了。第三,尋求原料。資本主義不一定要行帝國主義才能得到原料。同時,出賣原料者不一定就是壓迫者。最后,蔣廷黻得出認識:資本主義不一定就是帝國主義。未開發(fā)的國家容易受資本主義國家的壓迫和侵略,也可以利用外國的資本來開發(fā)自己的資源及利用國際貿(mào)易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對帝國主義侵略問題上的分析,蔣廷黻就充分展示了理性分析的力量,客觀真實,全面深刻,新穎獨特。
學生的理性思維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在自主的學習中覺醒的。教師需要做的是給學生提供全面客觀的歷史敘事,提供對稱的信息,讓學生完成邏輯的自我建構(gòu),用情感調(diào)動情感,用理性激發(f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