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婷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00)
在現在的傳媒行業(yè)中,利用人工智能進行的機器寫作、智能化推薦、數據處理、語音與圖像識別、機器學習、算法等在媒體傳播中也已日漸體現出其普遍適用性。
如今,媒體不僅要關注內容,更需要跟上日益變化和復雜的技術發(fā)展。人工智能以特有的優(yōu)勢助推了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變革,但在發(fā)展進程中出現的媒介倫理、道德素質等問題,使得對媒體工作者的應對方式及其需要具備的能力要求也引起了傳媒界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傳播學角度對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的情況進行闡述,對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如何適應人工智能的沖擊進行研究,探究人工智能和傳媒工作者彼此之間的優(yōu)缺點,對兩者相互適應提出有效對策。
人工智能,英文縮寫為AI。在《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人工智能被定義為研究解釋和模擬人類智能、智能行為和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1]它是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聞在國內已經不是新鮮事物,各大通訊社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新聞機器人編輯,今日頭條的機器人張小明、新華社的快筆小新、南方都市報的小南等新聞機器人已經在新聞報道領域占據一定的地位,不難發(fā)現,新的媒體開始適應甚至依賴人工智能的精確算法和大數據統(tǒng)計輸出信息。由此可見,人工智能已經全方位地浸透進媒體環(huán)境中。
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法,將人工智能應用發(fā)展中已有的現象、規(guī)律和理論通過筆者的理解和論證進行解釋和描述,對其與道德倫理相關理論進行闡釋和關聯,并結合其他學者的論證,提出問題,揭示弊端,為我國以后的人工智能普及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信息生產及傳播的速度優(yōu)勢。人工智能進入新聞行業(yè)中,改變了原來已有的新聞生產模式,從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如采集、分析、寫作等環(huán)節(jié)人工智能無所不在。在需要得到客觀數據的資訊寫作中,機器能在幾秒鐘中內生成新聞,差錯率遠遠低于人工寫作;在內容傳播上,基于新媒體平臺,迅速散播到受眾接收范圍內。所以,這種寫作方式具有寫作快、準確高、傳播快等優(yōu)勢。
2.信息內容與傳播方式的個性化及投遞精準化。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了解用戶的個人喜好,為用戶提供具有個性化的主頁信息,例如今日頭條能精準地給予受眾感興趣的新聞內容。其次,新聞傳播的智能化、臨場化都能有效地更新傳播方式,特別是報道中使用VR/AR等技術,使用戶更加快速、方便地得到更加真實、全面的新聞報道,極好地為人們塑造“就在現場”的新聞臨場感。
1.基于算法的熱點新聞單純迎合受眾,容易導致受眾陷入“信息蠶房”。在人工智能的環(huán)境影響下,寫稿機器人基于算法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容易導致受眾陷入“信息繭房”。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烏托邦》中說: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東西的通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束縛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2]如此發(fā)展,則會導致真正重要的新聞邊緣化。有些用戶用黃色信息、娛樂緋聞和暴力新聞代替政治、經濟和文化新聞;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讓位于個人趣味,還有可能反復獲得同類型的新聞內容,同質化嚴重使得新聞生產流程日漸僵化。
2.造成新聞內容淺顯化,忽略被隱藏的真實信息。人工智能新聞與人類記者完成的新聞相比,新聞的信息性增長,知識性卻被大幅削弱。人工智能無法具有人的創(chuàng)造力,往往會忽略隱藏在新聞背后的人為因素,只具備表面客觀事實的真實;并且無法植入情感,相比傳統(tǒng)的工作者來說缺少人文關懷,無法與社會的職業(yè)倫理和秩序規(guī)范相融合,這會從本質上與新聞真實性相背離。
3.人工智能技術的欺騙性。如今的媒體環(huán)境信息內容良莠不齊,并且來源極廣,而現如今的寫稿機器人數據采集范圍覆蓋整個網絡,很多時候新聞來源不明、客觀性不強,加上缺乏嚴苛的監(jiān)管力度,容易采集到虛假信息。再者,如果機器人算法包含錯誤,又沒有人發(fā)現,無法及時干預和修正,則會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寫出大量錯誤報道,帶來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并且,受眾往往對機器人新聞缺乏認識,把它的篩選模式當成客觀方式。這一特征蒙蔽了把機器人新聞奉為真實客觀寫照的受眾,成為一種新形勢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
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新聞工作者也會面臨又一輪殘酷考驗,從專業(yè)能力要求、人文素養(yǎng)體現、技術掌握情況、正確價值觀堅守等幾方面將直接拔高入職門檻。
技術革新離不開人工把關,媒體人不應僅限于對內容的把控,更應實現對技術的完善。其次,應該從技術發(fā)展加強機器人對新聞數據質量的判斷,通過嚴密的算法對新聞源頭進行過濾。再次,媒體人需充當把關人的角色,保證源數據真實可用。最后,除了基于受眾畫像、受眾行為習慣描繪受眾顯性需求,還應結合社會重大事件、用戶圈層全方位改善個性化推送內容和機制,避免用戶陷入“信息孤島”的困境。
致力于人對數據的把控,及時發(fā)現與糾正算法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媒體人應保持自身對現實世界的洞察力與判斷力,警惕對數據、算法、機器的迷信與濫用。人工智能代替人類進行更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傳播工作,但是對這些工作的價值、倫理、準確度等因素辨識、篩選的過程需要人來監(jiān)督。
技術是推動傳媒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動力,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有超越人類的優(yōu)勢。機器人寫作精準、高效,能第一時間搶占發(fā)布的黃金時機,還能傾向于推送受眾感興趣的話題;不過優(yōu)勢也是弊端,信息淺顯化、隱蔽性高、受眾容易陷入信息繭房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因此,如今媒體人的價值在于對技術的掌握,對人工智能技術實施有效干涉,保證新聞內容價值觀正確;還能結合社會背景通過自身創(chuàng)造讓受眾了解新聞實質,這也是媒體人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1]張效祥.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952-953.
[2]凱斯·R·桑斯坦(美).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產生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5-30.
[3]喻國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與傳媒格局變化的邏輯[J].新聞與寫作,2016(2):1.
[4]梁智勇,鄭俊婷.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生產的影響與再造[J].中國記者,2016(11):72-75.
[5]靖鳴,婁翠.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中倫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8(01):9-13.
[6]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fā)展趨勢報告(2016)[C].第25屆中國數字廣播電視與網絡發(fā)展年會暨第16屆全國互聯網與音視頻廣播發(fā)展研討會,2017:62-75.
[7]郭全中.智媒體的特點及其構建[J].新聞與寫作,2016(3):59-62.
[8]方世彤.智能時代的新聞創(chuàng)新[J].電視研究,2015(8):20-22.
[9]王立綱.東方衛(wèi)視啟用機器人報天氣——訪SMG電視新聞中心副主任陶秋石[J].青年記者,2016(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