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龍 羅昊 胡向文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胎齡肺出血新生兒凝血功能指標特征。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肺出血新生兒90例患兒,按照胎齡的不同均分為3組,每組各30例。早產兒1組:出生時胎齡<34周的早產兒;早產兒2組:出生時胎齡34~36+6周出生的近足月兒;足月新生兒組:出生時胎齡37~42周。收集不同胎齡肺出血新生兒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時間(thromboplasti,APTT)、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指標,比較不同胎齡的肺出血新生兒凝血指標的差異。結果 早產兒1組的APPT、D-D的水平均明顯高于早產兒2組,APTT、PT長于早產兒2組(P<0.05),FIB水平明顯低于早產兒2組(P<0.05)。早產兒1組的APTT、D-D的水平明顯高于足月新生兒組,APTT、PT大于足月新生兒組(P<0.05),FIB水平明顯低于足月新生兒組(P<0.05)。足月新生兒組和早產兒2組比較,APTT、PT、FIB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早產兒2組的D-D、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明顯高于足月新生兒組(P<0.05)。新生兒胎齡越大,PT、APTT越短,D-D的水平越低。結論 胎齡越小的新生兒極易出現凝血功能紊亂,同時隨新生兒胎齡的變化,D-D的水平變換顯著,可作為分析新生兒功能紊亂的指標之一。比較分析PT、APTT及FIB、FDP水平,能及時發(fā)現新生兒的凝血功能異常,便于及時治療,能有效提高早產兒的生存率。
[關鍵詞]胎齡;新生兒;凝血功能;特征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8)12(a)-0130-03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剛出生時,因各器官系統(tǒng)發(fā)育不健全,易發(fā)生感染、休克等病理狀況,嚴重時發(fā)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由于其生理保護,使患兒的凝血功能處在低活性的狀態(tài)[1]。新生兒的凝血功能由于其低活性具有促進新生兒血液循環(huán)以及有利于組織灌溉的作用,但新生兒在患病狀態(tài)下,導致新生兒極易出現肺出血等一系列出血問題,是嚴重影響早產兒生存及發(fā)育的危險因素[2]。有學者研究發(fā)現,由于國內沒有統(tǒng)一凝血功能的評判標準,大大限制了醫(yī)師更好地評判患兒的出血風險[3],獲取健康新生兒血標本較為困難,關于不同新生兒凝血功能指標數值有限,且較為陳舊,且數據存在一定的矛盾之處。為分析不同胎齡新生兒凝血功能指標,觀察其出凝血功能指標的改善情況,本研究對在我院住院的肺出血新生兒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肺出血新生兒90例患兒,按照胎齡分為早產兒1組:出生時胎齡<34周的早產兒,其中男17例,女13例;體重2~4 kg,平均(2.14±0.61)kg。早產兒2組:出生時胎齡34~36+6周出生的近足月兒,其中男16例,女14例;體重2.2~4.6 kg,平均(3.17±0.99)kg。足月新生兒組:出生時胎齡37~42周,其中男15例,女15例;體重2.7~4.2 kg,平均(2.24±0.81)kg。三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的批準。
1.2納入標準
①符合《實用新生兒學》和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新生兒肺出血的診斷與治療方案》中的診斷標準[4-5];②所有新生兒的母親于產前和產時及新生兒均未使用對凝血或纖溶有影響的藥物;③受試者的監(jiān)護人在試驗前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①先天畸形、先天性遺傳病、患有高膽紅素等疾病的患兒;②孕婦在妊娠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孕婦患有高血壓、血栓等一系列不良疾病的患兒
1.4方法
采集3.6 ml股靜脈血,其中1.8 ml內注入比例為1∶9枸櫞酸鈉抗凝檢測凝血功能,另外1.8 ml注入含肝素試管內(1∶9抗凝)進行血細胞計數。所有標本在2 h內完成檢測。采集時為了防止組織損傷,標本凝血等問題影響實驗結果,患兒在采集時保持安靜,采集環(huán)境保持溫暖、舒適,為減少患兒的疼痛,取血要迅速,拉伸時候要均勻。采集完后使用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兵庫縣加古州市野口町北野314番地2,CA-7000)檢測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及D-二聚體(D-D)。
1.5觀察指標
使用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收集分析不同胎齡肺出血新生兒PT、APTT、D-D、FIB的指標,比較不同胎齡的肺出血新生兒凝血指標的差異。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凝血及纖溶指標檢測結果的比較
早產兒1組的D-D的水平均高于早產兒2組,APPT、PT長于早產兒2組,FIB水平低于早產兒2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產兒1組的D-D的水平高于足月新生兒組,APTT、PT長于足月新生兒組,FIB水平低于足月新生兒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產兒2組APTT、PT、FIB與足月新生兒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2組早產兒的D-D、FDP高于足月新生兒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T、APTT縮短D-D水平隨新生兒胎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表1)。
3討論
新生兒出生時由于窒息,使新生兒體內大量消耗凝血因子,血管變脆,極易發(fā)生出血狀況,新生兒通過凝血活化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相互作用來達到止血,凝血系統(tǒng)是一個逐漸完善、逐漸成熟的動態(tài)系統(tǒng)[6]。由于國內沒有統(tǒng)一凝血功能的評判標準,限制了醫(yī)師更好地評判患兒的出血風險。準確有效地評判新生兒的凝血功能,及時有效的降低患兒出血的風險,從而減少其后遺癥的出現[7]。
三組患兒比較分析,患兒PT及APTT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長,且胎齡越小,PT及APTT延長越明顯。有學者研究發(fā)現,低水平因子及紅細胞比積致與抗凝劑比例不足會導致APTT的延長。研究結果表明,早期早產兒APTT、PT較其他兩組明顯延長,APTT更能反映早產兒處于低凝狀態(tài)。
PT能靈敏有效地檢測新生兒的凝血系統(tǒng),由于新生兒維生素K濃度較低,吸收少,導致其依賴因子(Ⅶ,Ⅸ)不能直接參與凝血過程[8-10]。同時,新生兒的凝血酶水平較低,胎齡越小,對蛋白質的翻譯水平越低下,加上基礎代謝率高[11-13],導致維生素K的水平低,從而使FIB相關的凝血因子含量較低且功能差,APTT、PT延長[14]。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產兒1組的APPT、PT長于早產兒2組,D-D的水平均明顯高于早產兒2組(P<0.05),FIB水平明顯低于早產兒2組(P<0.05)。早產兒1組的APTT、PT長于足月新生兒組,D-D的水平明顯高于足月新生兒組(P<0.05),FIB水平明顯低于足月新生兒組(P<0.05)。足月新生兒組和早產兒2組比較,APTT、PT、FIB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胎齡越小的新生兒,胎兒型纖維蛋白轉化呈纖維蛋白的速度會大大降低,使FIB的含量明顯降低,同時胎齡越小的新生兒的PT、APTT越長[15]。
FDP的前體是D-D,凝血因子的過度消耗會引起D-D的升高,由于D-D的特異性導致不同年齡新生兒的D-D有明顯差異。FDP能有效抗凝血酶與血小板的作用,有防止血栓的作用,能有效反映纖溶活性的水平。研究結果顯示,早產兒2組的D-D、FDP明顯高于足月新生兒組(P<0.05),且胎齡越小,D-D的水平越高。提示D-D具有高敏感性與特異性,FDP水平越高,新生兒的纖溶活性的水平越高,導致胎齡越小的新生兒極易發(fā)生出血的現象。
綜上所述,早產兒存在凝血功能降低為主的凝血功能障礙,胎齡越小的新生兒極易出現凝血功能紊亂,同時隨新生兒胎齡的變化,D-D的水平變換顯著,可作為分析新生兒功能紊亂的指標之一。比較分析PT、APTT及FIB、FDP水平,能及時發(fā)現新生兒的凝血功能異常,避免凝血機制失常,對提高新生兒生存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珍,王曉明.新生兒凝血試驗參考范圍相關研究進展[J].中外醫(yī)療,2017,36(3):194-198.
[2]韓紅衛(wèi),丁盛,陳紅.出生后24h凝血功能異常新生兒臨床表現及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5,33(2):141-143.
[3]張美英,田文朋,陳秀霞,等.早產新生兒凝血功能指標的檢測及臨床應用[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6,37(10):1121-1123.
[4]陳克正.新生兒肺出血的診斷與治療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4):248.
[5]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356-357.
[6]歐容,徐酉華.新生兒繼發(fā)性凝血功能障礙病因研究進展[J].兒科藥學雜志,2016,22(4):47-50.
[7]蘇國生 黃積德,李永康,等.新生兒凝血功能障礙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慢性病學雜志,2014,15(7):550-552.
[8]崔曉萍,陸麗娜,等.常規(guī)與序貫治療對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6,22(1):33-34.
[9]李茂軍,吳青,陽倩等.新生兒及小嬰兒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預防和管理——歐洲兒科胃腸病肝病和營養(yǎng)學協會意見書簡介[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7,14(1):29-31.
[10]李俊萍.52例獲得性凝血障礙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34(30):81-82.
[11]胡磊.胎盤早剝的新生兒臨床特征及凝血指標變化[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9):1924-1926.
[12]劉敏方 不同日齡新生兒凝血功能的臨床研究[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5,20(6):507-509.
[13]滕婷婷,蔡文淵.凝血因子Ⅷ聯合D-二聚體評估肺血栓栓塞癥預后的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6,22(29):46-47.
[14]徐發(fā)林,程慧清,高亮,等.早產兒早期凝血功能與胎齡的關系[J].臨床兒科雜志,2016,34(1):25-28.
[15]韓利,張筠,張鐵栓.重癥肺炎患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IL-6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7,16(1):71-73.
(收稿日期:2018-05-22 本文編輯: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