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
摘 要:互聯網的出現與發(fā)展為現代教育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如何能夠確保在網絡文化背景下,發(fā)揮出中小學思政教育的積極作用,是教育者需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文基于中小學思政教育現狀,提出了幾點可行性較高的改進建議,供參考、指正。
關鍵詞:網絡文化;思政教育;教育創(chuàng)新
一、前言
國家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均離不開教育力量的支持,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我國基礎教育更加重視對文化課程的傳授,而忽略了同樣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今,我們已經正式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中,各種類型的網絡文化層出不窮,如何能夠將網絡文化的正面教育價值淋漓盡致的激發(fā)出來,這將需要全社會的團結力量,齊抓共管,為我國的青少年打造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二、網絡文化對中小學思政教育所帶來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首先,在網絡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獲得了平等的話語權,可以充分表達個人想法與意見。教育者可以利用論壇、微信群以及微博等方式來與學生展開溝通,為學生搭建一個各抒己見的平臺,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其次,通過將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思政課堂,能夠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教育者可以根據教學主題和大綱要求來合理引用網絡教學資源,將原本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具象化展示給學生,幫助他們積累寶貴的知識與生活經驗。
最后,在網絡環(huán)境中,學生的課后時間將變得更加充實、有趣,課堂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學生可以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有針對性的從互聯網中獲取自己所需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更加透徹的理解知識點,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二)負面影響
首先,在傳統(tǒng)的中小學思政教育中幾乎看不到有關于兩性教育的內容,而中小學生卻正處于發(fā)育期,他們會對自己和異性的身體變化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而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特點,其中參雜著大量有關于性文化的內容,它們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呈現出來,這對于尚處于懵懂期的青少年來說,如果在沒有正確引導下頻繁觀看這些內容,將會對他們的身體和心靈成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其次,一直以來,在我國的中小學思政教育中一直都在強調愛國主義思想、社會責任感以及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各種不同類型的外來文化充斥其中,由于中小學生的辨別能力較差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因此在面對不同形態(tài)、不同背景、不同觀念的外國文化時,會讓他們產生無所適從的混亂感。
最后,網絡就如同是一把雙刃劍,在網絡中有取之不盡的優(yōu)秀學習資源,但也存在著大量的暴力文化信息。經過不完全統(tǒng)計,在互聯網中,有超過五成以上的信息都含有暴力因素,其中出現最為頻繁的關鍵詞有如下幾個:綁架、強暴、虐待、性侵、販毒、黑幫等等。對于缺少辨別能力與自控能力的青少年而言,這些泛濫的暴力文化會侵蝕他們的思想與性格,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三、網絡文化背景下中小學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一)復雜性更高
由于互聯網中的資源信息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因此其中存在著難以計算的不良信息,還隱藏著很多居心不良的犯罪者,互聯網的高復雜性特點對中小學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網絡中,我們都隱藏在虛假的身份下,這就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同時也為違法犯罪行為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便利條件。就現階段來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式過于傳統(tǒng),其中有關于網絡違法犯罪的教學內容更是少之又少,這很難達到網絡文化背景下中小學生思想教育所應達到的標準,教學任務的完成度不高。
(二)難度更大
在網絡文化背景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者需承擔更大的教學責任,除去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以外,他們還需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但由于互聯網本身過于復雜,僅憑教育者或學校的一己之力,無法達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就意味著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發(fā)揮出自身的樞紐作用,深入到學生身邊來了解他們的想法、需求以及問題,做好對學校、學生家長的溝通人,教學任務十分艱巨。(三)信息更多元
在網絡文化背景中,中小學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呈現出了多元化特征。由于小學生群體的主要特點即為喜愛新鮮事物且接受能力快,因此在面對諸多外來文化和價值觀念時,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均會受到一定影響,這會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到小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和理解中。如果思政教育不能夠加快創(chuàng)新和改革速度,將會大大增加小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學習效率。
四、網絡文化背景下中小學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對策
(一)革新傳統(tǒng)思政教育觀念
在網絡文化背景下,教育者要重新調整思政教育觀念,將學生看作是課堂主體,認真觀察他們在課堂中的動態(tài)化表現,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理解他們在接觸互聯網時所出現的心理和思想變化,以此為切入點來與學生展開平等溝通。此外,教育者還要在課堂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教給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技術的方法,爭取將網絡文化所具備的負面屬性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思政教育模式
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讓中小學的校園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對于思想政治課程來說是一個好的發(fā)展契機。在日后的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學校要基于現狀,深入發(fā)掘網絡文化所具有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來進一步擴大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空間。首先,成立校園心理咨詢網站。教育者可以尋求校領導的幫助,基于當前的教學現狀來建立校內的心理咨詢網站,聘請青少年領域的心理咨詢專家來錄制視頻,定期開展座談講座和心理咨詢活動。通過這種單向分享和雙向溝通相結合的方式,幫助中小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強化思政教育效果;其次,思政教育者可以以網絡為依托來開展調查活動,以此來多方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看一看網絡環(huán)境中的哪些因素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影響最大,根據調查結果來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最后,教育者可以以班級為單位來建立家長交流群,通過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來了解中小學生日常的上網習慣,共同商討出更加適合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一步擴大思政教育的輻射面。
(三)發(fā)揮社會各方力量,實施網絡思政教育
為了能夠凈化網絡環(huán)境,加強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國家政府與教育部門要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政策的同時,密切關注中小學思政教育的開展情況。在《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中也有了明確規(guī)定,應當利用網絡資源來輔助學習、不斷強化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規(guī)劃上網時間。其次,學生家長要積極配合教育者的工作發(fā)揮出自身的監(jiān)督作用,要引導孩子瀏覽健康網站,規(guī)劃好在網絡中的游戲時間,通過正面引導的方式來培養(yǎng)青少年文明上網的良好習慣;最后,網吧經營者同樣也需要肩負起自身的社會則熱,加強防沉迷設置的同時,堅決避免接待未成年人上網,一旦發(fā)現有青少年出現沉迷網絡的情況,需要在第一時間與學校老師和家長取得聯系,為中小學生營造出健康且積極向上的網絡環(huán)境。
(四)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
歸根結底來看,如果想要讓中小學思政教育水平更上一層樓,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思政教育者的綜合素養(yǎng),讓他們可以更加適應由互聯網所帶來的諸多變化。首先,教育者要認清自己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給學生留出足夠多的空間,運用激勵性語言代替批判式語言,讓孩子們可以毫無顧慮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校方領導要為思政教育者提供再教育和進修機會,不斷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技術能力,讓他們可以更好適應網絡文化背景下的諸多教學變化,以此來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五)制定科學評價方案
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知識并利用知識,思政教育者要盡快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模式,讓學生也能夠全程參與到評價工作中來。在網絡環(huán)境中,教育者要重新設計評價方案,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學生的思想變化,又針對性的提高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評價內容應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交流能力、組織能力、發(fā)展能力、實踐能力以及道德水平等等。評價方法應當采用教師評價、師生評價、生生互評等相結合的模式,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自己身上的優(yōu)勢和缺點,幫助他們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將網絡教育的正向意義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韓冰.互聯網與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2):55-57.
[2]王建佳.論網絡環(huán)境下中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J].民主,2014(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