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在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最頭疼的莫過于古典文學尤其是古詩詞的學習。老師的授課方式無外乎督促學生反復誦讀以及背誦默寫,對作品的理解大多也僅停留在字面意思,很難深入剖析作品背后的意蘊?!耙髡b”是中國古典詩文獨有的誦讀方式,已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傳承。“吟,呻也,從口今聲?!薄罢b,諷也,從言甬聲?!盵1]段玉裁給出注解 “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渾言則不別也?!编嵭o注:“信文曰諷,以聲節(jié)之曰誦?!盵2]陳少松教授則在綜合研究古代文獻的基礎上提出“吟誦是指拉長聲調(diào)像歌唱似地讀”。[3]
如今,吟誦雖已列入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卻瀕臨失傳,因此我們應當有所作為。在古代文學的學習過程中,除了關注作品本身,關注古代文學史和批評史,還應該有更豐富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吟誦無疑是值得關注、研究和推廣的。
現(xiàn)今,高校古典文學特別是古詩歌教學大多延續(xù)了中小學的方式,主要還是讀和記,已經(jīng)很難調(diào)動大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古典文學作品是我國語言文學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若我們在對古典文學的學習中加入“吟誦”這一教和學的方式,一方面能充分展現(xiàn)古代詩詞之美,幫助學生加深對古典詞句的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也可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古詩文音韻之美,激發(fā)學生對于古典文學的學習興趣。
劉勰的“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志乎!”,賈島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杜甫的“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無不展示了古人創(chuàng)作時鑄字煉句和邊構思邊吟詠的畫面。通過普及吟誦這一教學方法,學生不但能夠高效記憶、深入理解作者情感,還能在吟誦的過程中獲得靈感并靈活運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從而深入體會詩詞的文學特質(zhì)。將吟誦與大學古典文學學習相結(jié)合并將其普及,還能夠增強大學生對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認識,喚起大學生對吟誦文化的保護意識,使之得到進一步認可、推廣和傳承。
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顯示,在2012至2016年間,以“吟誦教學”作為檢索詞,論文共有24篇:2012年5篇,2013年6篇,2014年3篇,2015年4篇,2016年6篇。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在吟誦教學逐漸回歸課堂的過程中,從無人問津到在重新活躍,體現(xiàn)了吟誦非同一般的生命力。其中,中華吟誦學會可謂功莫大焉。幾年時間里,大量的有識之士受該學會的邀請赴全國各地進行了對吟誦的采錄、整理、研究并開展宣傳、推廣工作。
中華吟誦學會每年舉辦數(shù)百場“中華吟誦周”活動,與全國各省市的眾多學校聯(lián)合開展“吟誦進校園”活動[4]。大批吟誦專家走進大中小學校園開展有關吟誦的講座、給學生上古詩吟誦課。除此以外,該學會還在網(wǎng)站上開設免費網(wǎng)絡課程,吸引了大批愛好吟誦的教師,并對其進行專業(yè)的教學培訓。許多教師學成之后,回到學校大力推行詩歌吟誦教學。
另外,吟誦教學也正在逐步地走進校園。如在張爽的《小學語文課堂古詩文吟誦初探》:[5]國內(nèi)首套兒童吟誦教材《我愛吟誦》的出版,大大增強了少兒對吟誦的興趣。很多高校結(jié)合具體的古詩進行了吟誦教學初探,開設了相關選修課,成立了和吟誦相關的社團,并開展了各類活動,增進了大學生對吟誦的了解。
陳少松(南京師范大學)、徐建順(中央民族大學)、孫永忠(臺灣輔仁大學)等對吟誦有著多年研究的老師,先后在其執(zhí)教的大學開設了有關吟誦的選修課,對吟誦的歷史、理論及技巧、腔調(diào)等方面加以闡述和講授。在校師范生或其他對吟誦感興趣的同學如果能走進這些名師吟誦選修課堂,定能系統(tǒng)學習,全面理解吟誦。
除了授課以外,還能通過有關吟誦的社團來學習和推廣吟誦。從首屆“中華誦·兩岸大學生吟誦節(jié)”的參與情況來看,紫竹詩社(中央民族大學)、中華古詩詞吟誦團(東北師范大學)、東籬詩社(臺灣輔仁大學)等社團等都已成為高校中有關吟誦社團的佼佼者?!盵6]美中不足的是,有關高校吟誦教學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在我們搜索到的24篇文章中,大多是針對中小學進行的吟誦教學初探,針對高等教育的卻不多。
團隊成員針對吟誦設計出一份較全面的問卷。我們隨機發(fā)放100份電子問卷,收回94份。調(diào)研對象主要集中是揚州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院校師生,其中包括專業(yè)學習古典文學的師生(49人)和學習《大學語文》為主的非文學類師生(45人)。
從調(diào)研結(jié)果看,88%的同學認為很有必要研究古典文學作品,且有大部分同學表示對吟誦有了解,并認識到吟誦與唱歌存在區(qū)別。就古典文學學習方法而言,48%的同學選擇默讀的方式,只有14%的同學通過吟誦學習古典文學作品。從教學活動來看,33%的同學反映有個別老師在課堂上運用吟誦進行教學,而少部分同學在講座中欣賞過吟誦的教學方式。
如今的古典文學教學活動中存在著不少缺陷,74%的學生對古典文學課堂不感興趣,認為古典文學學習較為枯燥乏味,死記硬背的成分較多,不能深入理解作品內(nèi)容,教師授課方式單一等。目前,吟誦在大學古典文學學習中的應用并不廣泛,但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吟誦對于深入理解古典文學作品十分可取。因為相對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極大程度激發(fā)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77%的學生認為吟誦是古典文學極佳的展現(xiàn)方式,它不僅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借鑒和繼承古人的學習方法,提高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還能激勵學生展現(xiàn)自我風采。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學古典文學的學習與吟誦的關系,團隊成員通過網(wǎng)絡及現(xiàn)場聆聽的方式對大學語文指定篇目進行了吟誦學習。以學習陳少松先生《滿庭芳》(秦觀)為例,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難點,如:對于聲樂和詩文的掌握、對吟誦調(diào)式的區(qū)分以及吟誦方言等。劉勇剛先生在《論吟誦》中提到吟誦的規(guī)律大致有三條: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7]《滿庭芳》一詞深情綿邈,應當以柔美的音色去吟誦,但由于我們經(jīng)驗不足,很難提煉出規(guī)律,始終處于盲目學習的狀態(tài),一旦脫離陳少松先生和劉勇剛先生的吟誦范本后,就難以自主吟誦。
在傾聽同一派別同一篇目的吟誦時,也會發(fā)現(xiàn)由于吟誦者心境的不同,吟誦的體驗也不太一樣。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中國的吟詩,一定不能譜成一個調(diào)子,一定不能有死板的音節(jié),一定要有內(nèi)心的體驗和自由?!盵8]沒有固定的曲譜,沒有固定的情感,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在還不能把握吟誦要義時,聽到前輩們不同體驗中的吟誦影音,難免心煩意亂。
研究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趙元任、任中敏等老先生在吟誦中常常使用方言吟誦,南派北派也各有不同,這給我們的吟誦研究又增加了難度,每個字的咬引、變音,每一句話的停頓、連貫,都要在理解方言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而陳少松、劉勇剛先生多采用普通話吟誦的方式,不受地域方言的拘束,無論南北都能聽得懂,這無疑有利于吟誦的傳播。
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和學習方法,吟誦在大學校園里進行推廣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吟誦包括“吟”和“誦”兩方面,要做好這兩個方面,就要求多方面的配合,包括調(diào)動口、耳、眼各個器官,其實是一種有趣的智力活動[9]。背誦經(jīng)典名篇是高校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但大學生的記憶力相對于中小學階段已不是最好的時期,以吟誦方式學習古文無疑是一個極佳的提升記憶力的方式。通過視聽結(jié)合,將枯燥的文字賦予語言和音樂的靈動,增強記憶效率。吟誦的過程還是對古典詩詞再創(chuàng)作過程,同學們在誦讀的時候也會對古詩詞的意境和氛圍進行各種程度的想象。這種想象有對古詩情境的重現(xiàn),也通過更豐富的想象對情境進行合理補充,還有將自身也置入情境中去體會作者的心境,都十分有助于理解和記憶。
其次,吟誦非常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并增強師生互動。在“讀圖時代”,學生對枯燥的上課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或多或少的厭煩情緒。雖然吟誦對今天的同學們來說是一個有些遙遠的概念,葉嘉瑩先生也曾經(jīng)說過“現(xiàn)在距離吟誦的傳統(tǒng)相當遙遠了”[10]但是正因為這份“遙遠”,在大學校園中引入吟誦教學反而更加可行,大學生群體對古老的、有趣的、特別的東西總是充滿了好奇心。當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吟誦時,不管同學們是一笑了之還是認真聆聽,都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吟誦帶來的這份“神秘的吸引力”。
另外,吟誦也是中國思維和中國精神的傳承。流行歌曲《中國話》中這樣唱道“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yōu)美的中國話”。這首歌是從整體上去歌頌中國話的優(yōu)美,而吟誦則是通過吟唱誦讀將傳統(tǒng)的咬字發(fā)音規(guī)律以及詩詞作品的寫作格律傳播開來。說話的方式其實就蘊含著我們民族最深入人心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傳統(tǒng),吟誦傳統(tǒng)詩詞,正是這些潛移默化的思維和精神最好的傳承方式。
在吟誦傳承過程中同樣面臨一些實際的困難,這些困難首先表現(xiàn)在吟誦本身。傳統(tǒng)的吟誦在傳承中一直采用“口耳相傳”的形式,大多數(shù)吟誦的詩詞沒有譜子可以參考,同學們只能通過一些簡單的規(guī)律和前人的吟誦音頻進行學習。每一首詩詞的內(nèi)涵有非常大的區(qū)別,即使在吟誦過程中存在例如“平長仄短,依字行腔”這樣的普遍規(guī)律,卻不能生搬硬套。而前人吟誦的音頻雖然保留了非常多的古韻,但是這些音頻常常帶有一些難以理解的方言,在錄制的過程中也增加了很多個人的隨意性,給同學們的理解帶來了很大困難。
一旦談到“傳承”,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由誰來進行傳承,這就涉及到師資力量的問題。由于曾經(jīng)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斷層的現(xiàn)象,所以在現(xiàn)在的高校里,具有權威的吟誦專家十分缺乏。另外,讓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引進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超越和突破。
傳承中的困難還表現(xiàn)在人們對于吟誦的認知上。人們在面對一些年代久遠的事物時總是有或多或少的固化思想,認為這些事物是比較落后的概念,對于今天的社會發(fā)展沒有什么作用,吟誦就是這樣。有一部分教師或同學會認為吟誦這種形式是過去學習古詩詞所運用的形式,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不需要了,這種思想就給吟誦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另外,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同學們的學習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吟誦在與學生們進行思維磨合的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在相對浮躁的環(huán)境中能否靜下心來學體悟吟誦,成為了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小的挑戰(zhàn)。除此之外,我國的教育體制導致同學們在進行高校教育之前大多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對于古詩詞平仄理解處在一個非常淺顯的層面,這也使吟誦教育困難重重。
盡管在傳承過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nèi)匀粚σ髡b在高校的傳習有很大的信心。第一個方面是要加強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吟誦的教學,運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手段將古詩詞融合到音樂、繪畫甚至于書法等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中,全方位展現(xiàn)吟誦的藝術魅力。一開始可以選擇類似于《詩經(jīng)·蒹葭》這樣簡單易懂的篇目,通過聽錄音和教師帶領的方式循序漸進。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方式,包括分組練習、表演等。另一方面是要對吟誦進行有效的采錄和研究。因為長期采用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吟誦音韻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和記錄,做好采錄工作就非常重要。高校學生的學習也不能僅停留在了解層面上,應不斷進行深入研究,也有必要舉辦一些妙趣橫生的校園活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包括吟誦比賽、文藝表演等。待條件成熟時,不妨在高校精編(選)經(jīng)典古詩文吟誦教材并將吟誦作為中文師范生必修課,由此必將會極大程度地促進吟誦在大學的傳習和發(fā)展。
(本文系揚州大學學生學術科技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吟誦與大學古典文學傳習”階段性成果。指導老師為揚州大學文學院劉勇剛博士[教授])。
[1] [2].(漢)許 慎.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0+95.
[3] 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3).
[4] 劉 攀.小學古詩吟誦教學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5.
[5] 張 爽.小學語文課堂古詩文吟誦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6):127.
[6] 陸有富.傳統(tǒng)吟誦在中國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8)﹕130.
[7] 劉勇剛.論吟誦.文學與文化.2016.第二期.
[8] 葉嘉瑩.《古典詩歌吟誦九講·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4頁.
[9] 陳開華.吟誦教學經(jīng)驗談.教育教學論壇.2016.1.第三期.
[10] 葉嘉瑩.古典詩歌吟誦九講[M].2014.序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