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四川 610000)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1]。這表明寫作能力既是認識能力、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同時又是學生學習語文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xiàn)。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培養(yǎng)小學生寫作能力的過程中,要立足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采用積極有效的辦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低年級的作文主要是看圖寫話??磮D寫話需要學生對圖畫中的人物、景象、以及事物進行觀察,并且對圖畫中所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發(fā)生的事情進行思考。到了中高年級,作文的命題和方向都是自主擬定的,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完成寫作。這表明無論是在高年級還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都要盡可能的思考,并學會觀察有趣的事情,學會把寫作與生活結合起來,豐富作文的內容[2]。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閱歷有限,小學生寫作的素材就受到了限制。小學生的寫作題材廣泛并且命題多種多樣。小學生的寫作素材可以從閱讀書籍、文章、報刊以及生活中發(fā)生的有趣的事進行積累和收集。這樣,不僅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素材而且還間接的鍛煉了學生收集和積累資料的能力。并且在為寫作素材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還要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一定摘錄和選取。
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先要審清寫作的要求,然后組織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是學生組織書面能力的基礎,老師在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先請同學對自己要寫作組織語言,并進行口述,通過學生的表述,老師給予指導。糾正學生的口頭語言,并引導學生選擇正確詞匯,組織書面語言,不僅能提升小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提升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3]。
知識來源于生活,學生的寫作是對生活的反映,小學常見的題目大都來源于生活,寫人寫事寫景或寫感受寫心得體會等,身邊發(fā)生的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以及身邊某件感動的人或事都可以拿來作為寫作的素材[4]。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或者是為了忙于應付老師交代的作業(yè),學生不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積累身邊發(fā)生的人和事,這樣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找不到素材,或者機械的把同一個素材穿插在不同的寫作中,如有些學生寫“堅持”為主題的作文,學生往往會舉司馬遷在牢里發(fā)奮寫出歷史宏偉巨作《史記》;寫“不怕困難”為主題的作文,有的學生也會寫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不同的寫作主題,學生往往套用一個故事素材。并且運用此類故事素材往往缺乏真情實感,顯得蒼白無力。嚴重影響了小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初衷。此外,還有學生看到作文題目時素手無策,或者見到某些不熟悉的話題找不到話說,找不到素材寫,文章字數(shù)不夠,一句話在一篇寫作中多處重復。還有些學生不懂的使用語文課本、報刊雜志以及有些作文素材,不懂的借鑒和使用課文中好的寫作方法和優(yōu)美的語句。
在實際的寫作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特點、個性心理不一致,在寫作中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給定作文題材,然后給出固定的寫作模式。讓學生按照什么人物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樣的順序來寫。通篇文章都是這樣死板的遷移模式訓練,學生在課堂上寫,然后老師批改,嚴重禁錮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長久以往,學生失去了寫作的興趣,寫作的目的并不能得到提高[5]。此外,受作文考試時間限制,老師給定學生作文題目,如《一件有趣的事》,學生就只能寫有趣的事。一個班幾十個學生都寫有趣的事,學生寫的有趣的事都大同小異,缺少自我創(chuàng)作和想象的空間,容易形成“千面一文”的局面,也束縛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并且,有些學生不善于觀察,寫作方式僵硬、寫作固定表現(xiàn)為開篇點題,結尾扣題,更表現(xiàn)在一些細節(jié)上的不合理。無論是寫大人、小孩、他們的外貌都是圓圓的臉蛋,烏黑的頭發(fā),大大的眼睛,櫻桃小嘴。春夏秋冬的景物寫景物都是美麗的花兒爭相開放、綠綠的小草、茂盛的大樹,這些生搬硬套的不符合邏輯的寫作方式,用心發(fā)現(xiàn)的少之又少。
如果說寫作是修建一座大廈,那么詞匯就是筑起大廈的磚瓦。磚瓦質量好,大廈才更加堅固。所以,詞匯是寫作的基礎,寫作中運用優(yōu)美的詞匯能給文章增添光彩。學生的詞匯知識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寫作能力,但是有些學生的詞匯量貧乏,文章用口頭語言堆砌,不能很好的表達文章的感情。就會出現(xiàn)俗話所說的“詞窮”、“不會寫”。還有些學生的作文缺乏語言亮點意識,語文寫作考試是一次語言考試,因此語言質量是第一的,也是最終的。但是有些學生的一篇作文充斥這“然后”,“但是”,“最后”等詞匯。連基本的雖然,但是,因為,所以等關聯(lián)詞、轉折詞都沒有。還有些學生的作文題目新穎、想法得當、立意深刻,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詞匯,不知道從何下筆,不能生動的表達出來,往往一個感人的細節(jié)就一筆帶過,就顯得作文內容空洞,缺乏說服力。此外,由于小學生識字量少的原因,有些學生寫作用詞量不豐富,例如,關于“笑”的表達,有些學生只會用“微笑”,“大笑”,殊不知還有“笑臉相迎”,“滿面春風”“開懷大笑”等詞匯。所以,在寫作中詞匯量貧乏,無法準確的描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傳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難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由于寫作要求字數(shù)多,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寫作文時常常覺得無法可說,許多學生在寫作中表現(xiàn)出畏難情緒,興趣低下。有些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以及學習特點,是學生不太感興趣的,主要是當前的作文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讓內陸的學生描寫波濤洶涌的江水、讓農村地區(qū)的學生寫一篇觀看北京天安門升旗儀式的場景。面對這些脫離學生真情實感的作文題材,學生缺乏寫作的空間,學生只會感到束手無策,苦于“無米之炊”。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學生只能被動的描寫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長久以往學生找不到題材可寫,必然會對寫作產(chǎn)生畏難情緒。其次,老師對作文的評改也會影響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傾注了大量的真情實感,卻不被老師認可?;蛘邔W生因為作文中的個別錯別字以及寫作要求不符合規(guī)范被教師打了低分。這些都容易戳傷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寫作的興趣[6]。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寫作離不開生活,學生的寫作素材必須是自己熟悉的,學生的寫作材料大多數(shù)來自周圍的日常生活,教師引導學生多觀察身邊的有趣的事,如把豐富多彩的課堂生活、多姿多彩的課外生活以及五彩繽紛的假日生活引進學生的寫作中。向生活要素材,如要求描寫你最敬愛的人,有些同學苦于找不到素材,而去描寫書中的故事大家,去描寫才華橫溢的詩仙李白、浴血奮戰(zhàn)的陸游、視死如歸的文天祥等。殊不知,寫作素材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讓他們從平常人中感悟到不平常的事,如微微天亮就起來打掃衛(wèi)生的城市的守護者--環(huán)衛(wèi)工人,媽媽日益增多的皺紋、為生活而忙碌的爸爸等等,這些微小而感動的事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此外,讓學生多出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積極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享受的生活的過程中達到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引導學生用美的眼睛更多的接受生活中的素材,這樣在面對同一文章主題的時候,學生的寫作材料才不會千篇一律,而是融入真情實感,各有特點。
學生寫作的過程就是學生想象創(chuàng)造的過程,寫作教學起步于學生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的創(chuàng)作作文,而不是一開始就教學生走進固定的寫作模式,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寫作。對固定的題目,教師可以放寬題目的要求,讓學生不局限于寫作的框架,自主發(fā)揮,鼓勵學生勇敢創(chuàng)新、自由表達。如寫《一件-----的事》等半命題作文,由于題目靈活多樣,學生可以寫有趣的事、傷心的事、有意義的事,不會束縛學生的寫作思路,讓學生有句可寫,也樂意寫。鼓勵學生根據(jù)寫作的要求多角度的觀察事物,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渠道對文章進行構思對,以寫作為載體進行合理的想象,不同的載體有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載體提供恰當?shù)谋磉_方式,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一位敬愛尊重的先生,一件意義非凡的小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語、一首意境幽遠的小詩、一處奇特壯麗的景觀等等,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與想象從事物的各角度進行描寫。描寫對先生的敬愛尊重,從那些方面能體現(xiàn)對先生的敬愛呢?一件意義非凡的小事,結合事實想象這件事為什么有意義?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語,想象什么什么樣的話語能讓我感受到意味深長如此等等,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分析去構思、去想象、去理解、去感受。這樣的文章更能獨樹一幟,更能表達學生的真情實感。
張志公先生曾經(jīng)說過:“掌握豐富的語言材料是寫作的根本”。積累寫作詞匯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文章中課本是經(jīng)過精心的選擇之后錄入到小學教材中的。里面有許多寫作手法和優(yōu)美的語句值得借鑒。小學階段正是積累好詞好句的重要階段,因此,應要求學生對所學的課文朗讀成誦,并結合學生自己的想象進行復述,使課文中的精美片段烙印在學生中腦海里,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印象深刻的詞匯、句子摘抄到文本中,長期積累,這樣自然而然的可以用到以后的寫作中。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仿寫,從而切實把讀寫有效的結合起來,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目的。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對桂林的山的“奇”“秀”“險”的描寫分別用了排比句、比喻句以及擬人句,就可以這一段為例讓學生進行仿寫,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又讓學生積累到了學習描寫景物的詞匯。此外,僅課本中的文章還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積累小學階段所要學習的詞匯也是必要的。課外讀物超出教材大綱的限制之外,包含的知識和感悟更多,能夠有效地開闊學生的眼界,充盈學生的知識庫。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事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由于寫作的篇幅大,字數(shù)多,小學生很容易表現(xiàn)出畏難情緒。并且面對不熟悉的題材,很容易找不到寫,不知道怎么寫。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著手,如在講完《秋天到》一文中,老師詢問學生秋天都有些什么事物?你看到了秋天那些景象?鼓勵學生參與,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把所見所聞說出來,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然后在口頭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書面寫作,學生根據(jù)自己復述的口頭語言轉化成書面語言,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寫作,寫作的興趣油然而生。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老師應該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特點以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句可寫。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適時的對學生的寫作進行鼓勵和表揚。面對好的作文,教師要不吝嗇表揚,給予學生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信心,激發(fā)他們寫作的興趣。面對寫作有強烈挫敗感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肯定他們的付出。站在客觀的立場公正的立場上,分析學生寫作中的不足,積極健康的引導他們對寫作的積極性,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這樣的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才會逐步建立起自信,為以后的學習和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1] 朱冬韻.《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與修訂稿之比較[J].科教文匯,2012(32):72-73.
[2] 劉雅麗.淺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4(35):111-111.
[3] 夏春梅.淺議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27):280-281.
[4] 張海培.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作能力[J].科教導刊,2010(30):97-97.
[5] 焦元東.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J].甘肅教育,2013(12):73-73.
[6] 劉秀娟.小學生激發(fā)寫作興趣與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J].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2015(6):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