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寶安區(qū)福永興圍小學 鐘偉權
近幾年的課改出現(xiàn)了一種新提法:國家課程校本化。面對這樣的理念,我應該怎樣去策劃、怎樣去落實?怎樣將這樣的理念轉化為我校的現(xiàn)實?深思之后,我終于有了思路。
1.何為“適量”。教材內容的重組的前提是:別誤以為推翻重來。我講的“適量”是指拓展。走一篇帶多篇之路。又如數(shù)學,教學某一知識點,亦可拓展。二年級教《圖形認識》,教材規(guī)定只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煞裢卣埂捌叫兴倪呅巍蹦兀窟€如教英語,也可以重組新單詞、新句型(與課本相關聯(lián)的)呢?這教“順勢而為”。
2.何為“適度”。這個“度”不是指“量”的意思,而是指難易程度的“度”,也就是說無論作怎樣的重組,一定要符合學情,不能揠苗助長。比如語文夯實字詞基礎是“度”,在這方面下足功夫,叫“合度”;而面對小學生去拔高或強灌語法知識,就是“拔苗”。又如數(shù)學,教運算法則,只能按部就班由易到難,不可能一口氣吃成胖子,加減乘除一塊上(復習除外)。還比如教英語,詞根由于句型的意思會有所改變,而改變的規(guī)律較復雜,即算是高段學生,也不可以一口氣講全,講透,講到位,這叫“適可而止”。
3.何為“適時”。教材內容或稱單元,其安排的序,是編者的一廂情愿。那樣的序,可以根據(jù)學情作適當調整。某單元可提前,某單元可以延后,這就是對“適時”的理解。意思是老師根據(jù)學情可適當調整教學時段,此處就不一一舉例了。這叫“識時務為俊杰”。
課程重組了,如果還按未重組的教材內容及方法來評價學生,似乎無法檢測到重組的教學成果。因此,改變評估手段也勢在必行。我想是否可以從 “隨機”“定性”“定量”“家校結合”四個維度思考。
1.何為“隨機”。說白了,就是平時表現(xiàn)的記錄。如某堂課的精彩發(fā)言,或有創(chuàng)意的小制作,很突出的才藝表演等,均在此列。
2.何為“定性”。定性是指認可老師對學生作出的語言質量評估,換句話說就是對學生學習狀況作理性分析。特別是:有創(chuàng)意的一題多解,寫作的突出成效,英語的“用語”水平等,一律用文字作理性分析來體現(xiàn)。
3.何為“定量”。這種評價屬于傳統(tǒng)評價,即以考試分數(shù)視為結果,以此證明學習成果,這叫終結性評價。當然,還可以用形成性數(shù)據(jù)作為補充,比如,該生在某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精彩發(fā)言全期高達二十余次,甚至更多,這樣量的統(tǒng)計出自平時的學習過程,全靠老師作精細的觀察、判斷與統(tǒng)計,以完善對學生學習質量的量化分析,據(jù)此提升評價效度。
4.何為“家校結合”。顧名思義,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的評價必須在兩大環(huán)境中作,才能較為全面客觀地完成評價:一為“?!?、二為“家”。二者占比最好四六開,“?!睘榱?,“家”為四。上文所述三點都指的是“校內”評價,是由老師或師生共同完成的。至于家庭評價主要靠家長完成,評估的內容不拘泥作業(yè)質量,而重在記錄在家學習的認真專注的程度、學習習慣是否良好、學習方法是否科學,還包括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及進取狀態(tài)等,及課外閱讀的量與質的定性分析等。家長的評價是全面評估學生的極有說服力的補充。
無論是教材內容的科學重組,還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學業(yè)評價,都需要靠一線的老師去完成。然而,面對全新的教改體系,如何實施,如何落實都不可能是簡單的照本宣科。因此,提升教師的實操能力,亟待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管理層應該有清晰的認識。
可是,學校的校本教研力量是有限的,很有必要借助外力,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相關學科的專家駐校指導,進行長期的、有針對性的、且接地氣的具體培訓,方有可能優(yōu)化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效果。我們也很期待省市區(qū)各級名師工作室的專家們及已退了休又愿意奉獻余熱的老專家,下到基層學校引領這項艱巨的改革工作,使之有序推進。
最后,我還要表達的一個認識是:千萬不要認為“國家課程校本化”相當于推翻部編教材,自己重砌爐灶,我行我素,另行一套。應該是在部頒課程標準的規(guī)范和引領下,根據(jù)本校所在地區(qū)的地域狀況,對教材進行科學的重組,及對學生學習過程及效果的科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