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準確識別與應對幼兒的“挑戰(zhàn)性行為”是幼兒園教師必備的專業(yè)能力。對于幼兒因發(fā)展受限、知識匱乏、心理需要未得到滿足,以及情境引發(fā)的行為,教師應建立合理期望,并進行重新導向,以預防“挑戰(zhàn)性行為”的發(fā)生。堅信人性本善,接納、積極傾聽每一位幼兒是應對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重新導向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12A-0047-04
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通常是指在成人(教師或家長)眼中,幼兒短期表現(xiàn)出來的不盡如人意的行為。因不同成人對幼兒的行為期待差異不同,具體的“挑戰(zhàn)性行為”具有相對性,較難被一一描述。一般而言,“挑戰(zhàn)性行為”是指干擾幼兒學習、游戲或發(fā)展的行為;傷害到幼兒自身或他人的行為;會給幼兒帶來社交障礙或學業(yè)失敗的行為。①有學者對“挑戰(zhàn)性行為”做出了正式的描述,比如:對他人權利造成不公平的干擾、傷害或侵犯的行為;破壞環(huán)境或其他生物的行為;頻繁出現(xiàn)或不符合其年齡的倒退行為等。[1]上述這些行為幾乎每個幼兒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但多數(shù)幼兒在成人的引導下都能順利克服。換言之,幼兒某些“挑戰(zhàn)性行為”是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必然發(fā)生的,但并不構成危險,只要成人能夠迅速識別,加以引導,幼兒便可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因此,幼兒園教師作為專業(yè)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學會準確識別幼兒正常范圍內的“挑戰(zhàn)性行為”和更為嚴重的“問題行為”,顯得尤為重要。
一、原因:理性審視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的發(fā)生
人類行為背后的動機復雜多變,難以把握。幼兒的每一個行為背后至少有一種原因。認識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教師解釋幼兒在特定情境中特定的行為是如何“服務”于個體的。那么,究竟哪些因素會引發(fā)幼兒的“挑戰(zhàn)性行為”呢?
(一)因成長或發(fā)展引發(fā)的行為
幼兒由于認知、社會性、情緒等方面的發(fā)展不足,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理解和記憶存在偏差。比如,4歲左右的幼兒常因富于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而經常模糊想象與現(xiàn)實的界限,但并不能因此就預言幼兒將來會習慣性撒謊。幼兒園教師面對幼兒因發(fā)展不足造成的“挑戰(zhàn)性行為”,首先應了解幼兒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尤其是幼兒的社會、情感和道德的發(fā)展階段。其次要注意個體差異性。如果比起同齡幼兒,某個幼兒表現(xiàn)得極不成熟,那么這個幼兒可能發(fā)展滯后;尤其是如果他其他領域的發(fā)展也滯后的話,更可能如此。再者,關注性別差異。要意識到在幼兒早期發(fā)展中,由于生理特點的不同,男孩比女孩更難達到期望值??紤]到男孩的發(fā)展,我們應在幼兒園課程中加入足夠的大肌肉動作活動、積木搭建活動和感官探險活動??傊?,針對幼兒因發(fā)展引起的“挑戰(zhàn)性行為”,幼兒園教師應依據(jù)幼兒發(fā)展的需要與規(guī)律,建立對幼兒各領域學習與發(fā)展的合理期望。
(二)因知識或技能缺乏造成的行為
幼兒由于某方面的知識經驗缺乏而造成認知偏差,從而產生一些家長或教師眼中的“挑戰(zhàn)性行為”,如因缺乏人際交往經驗而不能很好地解決彼此間的沖突。因此,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經驗是十分必要的。那么,需要豐富幼兒的哪些知識經驗呢?比如:如何管理喜歡、失望、生氣等情緒;如何恰當?shù)孬@取關注;如何加入集體,維護友誼;如何在小組和集體中與他人合作等。在幼兒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幼兒園教師應引導他們向成人請教,或者組織幼兒積極參與觀察、討論,或者為幼兒提供正確的榜樣示范,從而幫助幼兒有效地解決沖突,避免挑戰(zhàn)性行為的出現(xiàn)。
(三)因需要未被滿足發(fā)生的行為
弗洛伊德學派認為,幼兒的“挑戰(zhàn)性行為”是幼兒宣泄消極情緒情感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其內心情緒不安的一種表現(xiàn)。當幼兒缺乏安全感時,他們就會感到情緒不安、焦慮或者恐懼,這些負面情緒常會通過“挑戰(zhàn)性行為”發(fā)泄出來,如大哭大叫、亂扔東西等。當幼兒產生上述“挑戰(zhàn)性行為”時,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他們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一般而言,幼兒常見的身心需要包括:睡眠和休息的需要;充分飲水與營養(yǎng)的需要;運動與游戲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被愛和欣賞的需要等。如果一個總是很快樂、開朗的幼兒突然變得孤僻,或一個活躍、自信的幼兒不明原因地變得畏縮、消極,尤其是這類行為持續(xù)幾天并且不是因為疾病時,教師就應該關注幼兒,和家長一起尋找問題的根源是否在于幼兒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并滿足幼兒被愛的情感需要。當幼兒感到安全、舒適、受到賞識時,幼兒的“挑戰(zhàn)性行為”也會相應地減少。因此,幼兒園教師應關幼兒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及時給予滿足,這正是減少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的基本要求。
(四)因情境因素引起的行為
幼兒某些“挑戰(zhàn)性行為”是由于某種特定情境引起的,尤其是當幼兒感到無聊、不重要、被忽視或是無法獲得成功感時??紤]到特定情境對幼兒行為的影響,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的預防首先要關注幼兒所處的物質和心理環(huán)境。比如:過分擁擠的環(huán)境易增加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班級物質環(huán)境時,應當依據(jù)幼兒人數(shù)合理進行空間安排,在區(qū)域活動中考慮到各個區(qū)域的性質,控制吵鬧、活躍程度等。此外,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安全、尊重、歸屬感,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帶來的溫暖顯得更為重要?!霸诨顒娱_展前細密設想、周到布置,是減少幼兒行為失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如果教師不能保證活動的趣味性,勢必導致幼兒在活動中感到無聊,那么他們出現(xiàn)各種“挑戰(zhàn)性行為”的概率將會大大提高。因此,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預防:及時識別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并進行“重新導向”
何謂“重新導向”?廣義的“重新導向”是指在幼兒自主活動中,教師一切有意圖的教育行為。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出:“一切指導或控制都是活動的向導,以實現(xiàn)自己。”[3]此處的“向導”即重新導向,意味著把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去。狹義的“重新導向”則是指當發(fā)現(xiàn)幼兒出現(xiàn)危險或不適宜的挑戰(zhàn)性行為時,運用“轉移注意”或“使用替代”策略把幼兒行為轉移到另一個安全或適宜的行為上的一種引導策略。如果幼兒的回應與主題沒有關聯(lián)且無探究意義,教師則要根據(jù)價值判斷,將幼兒拋過來的有些“球”果斷地拋出“場外”,來轉移幼兒的視線,可以用情境性的語言轉移幼兒的話題。重新定向有助于避免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的發(fā)生,從而避免傷害幼兒的自尊。
常用的“重新導向”策略有轉移注意、使用替代兩種。對于年幼幼兒,一般采取“轉移注意”策略。如果嬰兒或學步兒的行為無意義,甚至具有危險性,教師要根據(jù)價值判斷來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如前所述,可以用情境性的語言轉移幼兒的活動。如果教師能提出更多有關可接受的活動建議時,幼兒就能在其行為違規(guī)前重新定向。[4]具體的實施步驟如下:一是明確須導向的行為,即幼兒當下的“挑戰(zhàn)性行為”是否在正常接受范圍之內,還是屬于易導致危險的行為;二是立即用其他事情分散幼兒的注意力;三是決定是否告訴幼兒原因。比如:對一個在沙坑玩耍時正打算撒沙子,看起來要造成危險的幼兒說:“寶貝,看看你用這個鏟子能挖多深。” 對一個在玩積木時打算把積木到處扔的幼兒說:“孩子,這是用來搭建的積木??纯茨隳懿荒馨淹婢邩屪訌椚舆M箱子里?!毙枰⒁獾氖牵匦露ㄏ蛞蠼處煂τ變嚎赡馨l(fā)展得更為嚴重的“問題行為”保持警覺。否則,當問題出現(xiàn)后,注意力就會轉向恢復秩序以及討論問題上了。
對于年長幼兒,一般采用“使用替代”策略?!笆褂锰娲奔赐ㄟ^提供選擇來加以控制。具體來說,是讓幼兒選擇“如何”(而不是“是否”)接受某個限制條件。成人負責確定限制條件,而幼兒負責在限制條件內控制個人行為。[5]“使用替代”的優(yōu)點在于能幫助幼兒按照期望行事,同時授權給幼兒,而不是操縱他/她按照成人的意愿來做;希望幼兒能盡力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及維持自尊?!笆褂锰娲辈呗缘膶嵤┎襟E為:(1)明確需要使用替代的活動。(2)發(fā)展類似的活動或轉移同樣的活動到安全模式。(3)向幼兒聲明替代。(4)為幼兒做好檢驗替代的準備。比如,當幼兒一直在玩積木,造成無法進行接下來的打掃時,你可以說:“現(xiàn)在是打掃時間,你可以自己把積木收起來或者叫個朋友幫你?!被蛘摺艾F(xiàn)在是打掃時間,你愿意負責收小積木還是大積木呢?”需要注意的是,盡量避免使用詢問口氣,以免給予幼兒“虛假”的選擇權。
三、應對:將“挑戰(zhàn)性行為”視為促進幼兒發(fā)展的契機
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的發(fā)生對幼兒園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幼兒的“挑戰(zhàn)性行為”,幼兒園教師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四個步驟:一是觀察幼兒的行為,判斷是誰的問題,發(fā)生情境、時間、先前與后續(xù)行為及發(fā)生原因;二是及時明確行為背后的原因并決定采取哪種引導策略;三是迅速采取適宜的引導策略或改變環(huán)境等;四是反思干預的有效性。尤為關鍵的是,在應對幼兒的“挑戰(zhàn)性行為”時,幼兒園教師應始終堅持以下原則:
(一)堅信人性本善
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幼兒園教師常會面對活動室里的混亂場景,但要時刻提醒自己:由于年齡等限制,幼兒當下的行為即是他所能表現(xiàn)出來的最好的行為了。追溯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從夸美紐斯、福祿貝爾到孟子,無不抱著人性本善的立場??涿兰~斯認為,人性本善,但是人的善性需要好的教育去培養(yǎng)和發(fā)展。福祿貝爾則指出:“唯一絕對無誤的治療,來彌補任何缺陷的方式,就是對人性本善的發(fā)現(xiàn)……應該培育、建立且正確引導人的善性。如此,缺失才會消除?!盵6]到了現(xiàn)代,馬斯洛和羅杰斯皆持人性本善的觀點。馬斯洛將自我實現(xiàn)視為人格發(fā)展的基本動力。羅杰斯則認為,對幼兒無條件地積極關注可以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從而得以自我實現(xiàn)。因此,對于教師而言,相信“每一個幼兒都是善良的”,這是應對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的前提。
(二)不加評判地接納每一位幼兒
堅信每個幼兒都是善良的,才能做到不加評判地接納每一位幼兒。接納是指接納幼兒的感受、個性、想法,并給予幼兒尊重和關注,接納使愛變得恒定。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言:“我希望我所愛者能按其自我的意愿,以其自我的方式生長和發(fā)展,而不是服務于我的目的?!盵7]接納幼兒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師幼關系。而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比任何技巧和策略都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和幼兒關系的質量”[8]。當然,做到全然接納幼兒并不容易,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做到這點,需要幼兒園教師從接納自我開始,突破自身的局限:也許我們并不完美,但獨一無二。只有在教師自身心靈不斷成長時,才有可能在與幼兒的相處中更為確信:每一位幼兒都是“好孩子”,需要我們共同守候。
(三)積極傾聽,真誠地與幼兒溝通
作為一種溝通行為,傾聽對于教師具有重要的意義?!敖逃粌H要通過傾聽而進行,而且要培養(yǎng)會傾聽的人?!盵9]對于幼兒園教師而言,傾聽幼兒既意味著良好師幼關系建立的可能,又是一種積極引導行為。然而,在學前教育現(xiàn)場中不乏存在著“失聰”現(xiàn)象,不少幼兒園教師有“不傾聽”“假傾聽”“被動傾聽”等表現(xiàn)。有研究將幼兒園教學中常見的傾聽缺失概括為四種類型:拒絕式、選擇式、虛假式、不健全式[10]。由此,對我國幼兒園教師在一日活動中傾聽幼兒的現(xiàn)狀亦可見一斑。
如何積極傾聽幼兒?首先,注意自己在傾聽幼兒時的姿態(tài)。真誠地關注幼兒是一種內在的情感態(tài)度,其外在表現(xiàn)是教師與幼兒溝通時所處的位置,比如身體朝向、手勢、面部表情等。當教師真正傾聽幼兒,并與幼兒真誠溝通時,就會有意識地觀察與了解幼兒的需要、情緒情感狀態(tài)、興趣愛好等,進而做到身體與心靈同時在場,真正參與到幼兒當下的活動中去,并給予有效引導。其次,關注幼兒的情緒,盡量與幼兒保持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要換位思考、站在幼兒的立場思考問題。構建同理心可運用“角色交換”或“表達理解”策略。比如,可把自己放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我是孩子,此刻我在想什么?”或是用幼兒容易接受的語言表達我們的理解:“你可能在想……,如果是我會……”再者,尊重差異、承認幼兒的解釋或觀點的價值。在瑞吉歐教育工作者眼中,傾聽不僅意味著一種教學策略,而且也是一種思考方法和看待別人的方式,其特點在于探究意義。因此,“傾聽應是開放的、敏感的,照顧聽者和被聽者兩方面的需要,不僅要用耳朵,而且要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傾聽活動” [11] 。
總之,加強對幼兒“挑戰(zhàn)性行為”背后原因的認識,準確識別幼兒看似構成“挑戰(zhàn)”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站在“童年的視角”更好地理解與接納幼兒。當我們將“挑戰(zhàn)性行為”視為促進幼兒發(fā)展的契機,而非幼兒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行為”或“失范行為”時,我們才敢說真正做到了接納幼兒。作為專業(yè)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幼兒園教師無疑都是愛幼兒的,但需要警惕的是:絕不可“以愛之名”輕易為幼兒的“挑戰(zhàn)性行為”隨意貼上“調皮”“搗蛋”“惹麻煩”的標簽!或是處處設置“藩籬”,過度限制幼兒,而應引導幼兒“從規(guī)訓中解放出來”,從而獲得更為自由、快樂的成長!
注釋:
①此定義由美國韋伯州立大學邱蔚博士在講授Children Guidance Based on Developmental Theory課程時提出。
參考文獻:
[1]蘇珊·佩羅.故事知道怎么辦[M].重本,等,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56.
[2]黃開宇.幼兒行為管理的環(huán)境技術視角[J].福建教育, 2014(Z3):52-54.
[3]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7.
[4][5]卡羅爾·格斯特維奇.發(fā)展適宜性實踐:早期教育課程與發(fā)展(第3版)[M].霍力巖,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1:233.234.
[6]林玉體.西方教育思想史[M].臺北:九州出版社,2006:467.
[7]埃里?!じヂ迥?弗洛姆著作精選:人性、社會、拯救[M].黃頌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329.
[8]卡茨.促進兒童社會性和情緒的發(fā)展——基于教師的反思性實踐[M].洪秀敏,等,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5:181.
[9]張華.走向“傾聽”教育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3-14.
[10]時松,黎勇,李春會.幼兒園教學“傾聽”的缺失與重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 2018(1):80-84.
[11]卡洛琳·愛德華茲,等.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轉型時期的瑞吉歐·艾米利亞經驗[M]. 尹堅勤,等,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243.
責任編輯:丁偉紅
Childrens Challenging Behavior: Cause,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Zhang Na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angsha Normal College, Changsha 410100, China)
Abstract: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and response to childrens challenging behaviors are indispensibl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terms of the behaviors caused by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limitation, lack of knowledge, inability to meet their mental needs, and some concrete contexts, teachers should entertain proper expectation and re-adjust the guidance to prevent challenging behaviors from occurr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responding to childrens challenging behaviors are as follows: believing in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ccepting and actively listening to every child.
Key words: children; challenging behavior; re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