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碧云+繆青
摘 要:重點以《牡丹亭》文本為依據,對它在白先勇小說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的作用進行探究。同時以其文學性的對話交流為重點,進而對白先勇小說的相關內涵進行重新解讀。
關鍵詞:白先勇;《牡丹亭》 ;古典;現代;蒼涼感
[基金課題:《牡丹亭》對白先勇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研究,課題編號:201610320020Z]
一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開始被搬上舞臺,自此這門重被喚醒的舞臺藝術所產生的轟動,使昆曲與白先勇一同進入了大眾的視野甚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白先勇之所以如此重視昆曲的傳承,以至年過半百仍舊不遺余力地耗費大量精力物力去打造這樣一出戲,一方面是出于對昆曲不朽價值的超前認識,另一方面,更是出自對于昆曲的癡愛。白先勇一生羈旅在外,他將昆曲比作“中國的家”,無疑是對其最高的評價。然而,心靈上的漂泊感并非純粹是人在現實空間中的流浪所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異域感所招致的鄉(xiāng)愁,于是許多人開始在文化上回顧傳統(tǒng)。
在回歸傳統(tǒng)的過程中,白先勇沉下心來,用最客觀、冷靜的思考重新評估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尤其是在經歷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沖擊之后,他才恍然發(fā)現:“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像后院的那朵牡丹,比哪里的奇花異草都美?!倍谥袊鴤鹘y(tǒng)文化的這片后花園中,白先勇更是對《牡丹亭》與《紅樓夢》這兩朵奇葩情有獨鐘。白曾多次于各類訪談及其散文中提及《紅樓夢》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學術界亦不乏相關論述?!赌档ねぁ纷鳛槎俣嗄昵皽@祖筆下那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總是以最直觀的舞臺藝術——昆曲的面目,被呈現在眾人面前來探究兩種藝術形式的交流互動,至于《牡丹亭》作為一個劇本,它所具備的文學性對白的小說創(chuàng)作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卻很少被作為重點討論,而在白先勇看來,昆曲的魅力除了它十分抽象、十分抒情的表演方式之外,還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學性。因而本文以《牡丹亭》文本為主對它白先勇小說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的作用進行研究,并以其文學性的對話交流為重點。進而對白小說的內涵進行重新解讀。
二
中國古典文學博大精深,具有不朽意義與傳承價值的傳統(tǒng)文學更是不計其數,白先勇為何偏對《牡丹亭》一往情深并視之為精神歸宿呢?
首先,《牡丹亭》作為昆曲,它的文化底蘊同白先勇個人自身的內在氣質很是契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觀點強調童年對于個體人格的發(fā)展和形成關系密切,白先勇的童年經驗促成了他性格深處的深思、敏感與細膩。這種性格使得他對于雅致的昆曲產生了天然的親近感。而《牡丹亭》作為昆曲中當之無愧的花中之王,理所當然地走進了白先勇的世界。
童年的經歷不僅促就了白先勇偏愛于昆曲的審美趣味,還促成了這門典雅精致的藝術在白先勇記憶中的長駐,并由此成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頭。另外白先勇的人生經歷同樣賦予了他落寞、滄桑的氣質。可以說昆曲逐漸走向衰微的歷史感與白先勇走過繁華后的落寞深深契合,這種時間上頹敗沒落的滄桑感同空間上的漂泊感是二者共同擁有的經歷與體驗,此類相同的歷史創(chuàng)傷記憶是昆曲與白先勇經歷的共通之處也正是昆曲所吸引他的地方。
其次,白先勇之于《牡丹亭》的欣賞固然離不開他個人遭遇帶來的審美偏愛,同時也與《牡丹亭》獨特的藝術氣質息息相關。文本中對于“至情”理念的倡導,是白先勇喜愛《牡丹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白先勇看來,超越時間與生死的情,是人類永恒的渴望,是最值得探討的東西。
同樣是“愛情”,在西方人那里是直接炙熱的“愛”,在中國人這里,便成了含而不露的“情”,它總是帶有一語雙關,引而不發(fā)的小計謀。這是中國含蓄委婉的傳統(tǒng)美學在人情感心靈上的折射,它使得中國人對于愛情的一般表達總是隱晦的。因而即便是被視作“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它之所起固然是主體心靈的一種激動,卻總是“被動”而非個人內心自主的沖動。就像杜麗娘雖然在《驚夢》和《尋夢》中爆發(fā)在心中積郁已久的熱情,起因卻是在私下游園中被后花園的春色喚醒了沉睡的青春活力。
三
《牡丹亭》與白先勇小說的精神契合并非是一些敘事細節(jié)的簡單呼應,而是其美學整體的一致性,具體在白的小說中表現為主人公在歷經一生的變遷后,前后判若云泥的境遇所營造出的一種蒼涼感。筆者不否認白小說這一特征影響來源的廣闊性,畢竟“蒼涼感”作為一種復雜的人生感受,其不絕如縷的美感一直都是生活在中國這個多災多難民族中的歷史文人的追求,它是中國古典詩學的審美傳統(tǒng),是任何古典文學都可以對白先勇產生的影響。可是這并無礙于我們做出這樣的判斷:白先勇小說中對“蒼涼感”的推崇受到《牡丹亭》的影響。首先《牡丹亭》作為書寫人間至情的抒情美典,為了凸顯“情”之可貴,它總在字里行間抒發(fā)“良辰美景奈何天”這類對于時間流逝、人生盛衰榮枯巨變的感慨;其次它作為昆曲,流傳至今而日漸衰頹,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蒼涼之美;最后,它是白先勇除了《紅樓夢》之外最鐘愛的古典文學。下面筆者將以白先勇小說中流蕩的蒼涼感為出發(fā)點,試圖對其意蘊內涵進行重新解讀。
陳曉明先生用“沒落”一詞來歸納白小說中這類描寫“敗落蒼涼”的故事情狀。相較于其他用“感傷”“懷舊”“滄?!钡仍~語來描述白小說情感內容的說法,陳的見解更注重對白小說的情感內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顯示出的更豐富、更深廣的另一番意味的挖掘。他試圖通過“沒落”這個詞來打開白先勇小說的一個更加深遠的維度,想要分析的是白小說中的情感所蘊含的現代性意識,“也就是從個人的沉落到歷史與階級的沒落,來看中國的現代性展開的獨特意蘊,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美學意味”。在他看來,白先勇要書寫的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懷舊記憶,更不是對往昔繁華的再現,而是這種沉睡在時光深處的古典記憶所承載的歷史內涵,而這歷史內涵的本身,就是“沒落”。
然而面對這樣一種命中注定的無可奈何的沒落,白小說中的人物尤其是一系列富有個性、形象鮮明的女性,卻在其精神氣質上表現出一種反抗的極具現代性的張力。她們身上都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影子。原本即便是喪了夫婿仍可守著些薄產將就過活的金大奶奶,性格深處仍烙印著傳統(tǒng)女性對于男人的依附性,偏偏找了個算計她田契首飾的金大先生,在自己的家里整日看他人臉色。這類女性都含蓄隱忍得過頭甚而顯出一種懦弱,同時又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注重現實、吃苦耐勞的美德??墒撬齻冇侄际菑碗s的個體,每一個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形象都是她們同現實暫時妥協的面具,一旦面具撕破,不顧一切破體而出的,都是乖戾的、極具現代性的靈魂。endprint
然而,與其將這種性格的兩面性視作個人傳統(tǒng)性與現代性的融合,卻不如將它理解為人性的復雜性與矛盾性,這是一種在充滿驟變的現實世界中進行的精神上的混亂甚而是分裂。從這一點來看,《牡丹亭》中杜麗娘的性格特征無疑同白小說中這一系列女性人物的內在氣質一致,明明是封建禮教下調教出來的溫良恭儉讓,骨子里卻在拼了命地渴求情與欲,這樣一個看似自相矛盾的形象卻極富有內在的張力,是《牡丹亭》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另一方面,通過白先勇對于杜麗娘的贊賞,我們可以知道,他所欣賞與熱愛的是如同杜麗娘這般敢愛敢恨、情感濃烈的女子,帶著這樣的觀念再去看白筆下的女性人物,縱然她們許多都命途多舛且慘淡收場,但白對每個人都是憐愛有加的,他在用精心為他們設置的悲慘中盡他所能地在其各自無法挽回的命運里用力地成就她們的理想:如果金大奶奶沒有服毒自殺,她就是一個為了生存而茍延殘喘、自作自受的寄生蟲;玉卿嫂若非在最后殺了慶生而后自戕,她就只是一個喪了夫婿、忍不住寂寞而在外養(yǎng)情人的女人;假使李彤沒有跳威尼斯游河自盡,她便只是個無法適應父母雙亡帶來的生活巨變而自甘墮落、自暴自棄的嬌公主。如此一來,便可理解,白筆下的諸多女性之所以以死作結,非但不是作家的惡意,反倒是他最大的同情。在命運那無法抗拒的捉弄下,“死亡”無一例外成為了這些可憐之人無可選擇的最好的選擇。凡是想僅僅憑借現實性來實現人之可能性,或是回復至人之自然天性,恢復到嬰兒般天然赤誠的本心來實現自己與他人溝通的人,都必將毀滅可能性,毀滅人。因而小說中的人都不自覺地通過“非現實”的幻象試圖召回自己原始的記憶,這就是王德威先生所說的“時間陷落”的問題,他認為白先勇與其小說中的人物總是在感懷各自的過去,并一直囿于這樣的感懷中,未能走出過去的時間,又不能回到過去。因為孕育過去的古典同充斥著焦慮的現代之間隔著一層厚重的沒落的歷史,人物只能懷著無限痛楚,在如癡如狂的虛幻中哀悼傳統(tǒng)?!拔遥S鳳儀)走過一幢花園別墅時……園門敞開著,我竟忘情地走了進去,踱到了那個花棚下面……我一個人在棚子下面一張石凳上坐著,竟出了半天神?!秉S鳳儀家道中落被母親送到美國,偶然在紐約的闊人住宅區(qū)看見一幢與自家從前在上海霞飛路像極了的樓房,瞬間就像一個失了魂的孩子,在潛意識里舊記憶的迷戀讓她失魂落魄。陳曉明認為“時間陷落”的內涵就是沒落,從白先勇小說的具體敘事來看,其內容講的就是今昔之別,說的就是家道中落,陳的理解并沒有錯,只是倘若從人物在小說中的行動以及心理活動來重新理解“時間陷落”,或許可以解讀出不同的內涵:隨著敘事的深入,往昔情境的復現,故事中的人物總會于有意無意間沉陷于曾經,將往日歷史的幽靈召喚而來,就像黃鳳儀在花園的“出神”。這樣看來“時間陷落”便就不是“沒落”,它是一個如癡如狂的瞬間,是人物回歸傳統(tǒng)自然不得而用來逃避沒落現實的非同尋常的現代性手段。
參考文獻:
[1]穆赫然,昆曲.青春作伴好復興——與白先勇談昆曲[J].中外文化交流,2010,(03):26-29.
[2]白先勇,曹可凡.半個世紀的“游園驚夢”——白先勇的戲夢人生[J].小說界,2004,(04):161-166.
[3]周喆,胡智英.他愿澆灌那朵“牡丹”——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專訪[J].中文自修,2005,(01):12.
[4]白先勇.白先勇說《紅樓夢》:我們有恢宏的傳統(tǒng),需要讓傳統(tǒng)文化復蘇[EB/OL].http://news.163.com/17/0606/14/CM8M5D3V000187VE.html,2017-06-06.
[5]趙笛.白先勇我與昆曲的不解之緣[N].青島日報,2007-05-16.
[6]譚璐.白先勇:我給昆曲兩個字,一是“美”,二是“情”[J].21世紀文學評論,2014,(22):80.
[7]陳曉明.“沒落”的不朽事業(yè)——白先勇小說的美學意味與現代性面向[J].文藝研究,2009(02):32-43.
[8]白先勇.白先勇文集(第一卷):臺北人[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24.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