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研討活動推行“同題異構”,追求個性化教學。在一次教學研討活動中,兩位老師(楊老師和夏老師)執(zhí)教了同一課題《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下面,我們具體看看這兩堂課的“異構”思路和成效。
亮點一:對教材的理解和解讀準確到位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同題異構”應是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選取一定的角度構建教學過程。但無論選取哪個角度,采用何種方法,教學目的都應是殊途同歸的,就是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思維方法去正確解讀,最終達到訓練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楊老師對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了處理:學生沒有學習第一課,沒有經(jīng)歷“觀察、描述巖石”的活動,因而課就從“選擇什么樣的巖石來做校訓石”這一個活動開始,結合“觀察巖石”和 “識別它們”兩個內(nèi)容,構成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
夏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在第一課中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用看、聞、聽等感官觀察巖石的顏色、形狀、大小、氣味等方面。這一課教材上的安排耗時太多,一節(jié)課根本來不及。所以夏老師做了合理篩選,就選取了花崗巖、大理巖、頁巖三種巖石。重點:觀察、描述、記錄、表達3種巖石的顯著特征。難點:歸納出同種巖石共同的關鍵特征,并據(jù)此識別巖石。
亮點二:教學設計和方法科學合理 ?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常言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如果單看一節(jié)課,好像還很難判斷這節(jié)課的設計是否合理巧妙,但同上一個教學內(nèi)容,這種比較就非常明顯。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堂課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設計巧妙,沒有多余的環(huán)節(jié)和活動;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物的呈現(xiàn)時機等恰到好處,不是為使用而使用,目的性明確。
教材中,對巖石的觀察內(nèi)容中有巖石的顏色和巖石顆粒的顏色兩個,同是顏色,在一起觀察,前一個當然是巖石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是觀察巖石的第一印象;顆粒顏色是仔細對照分辨巖石的主要特征。為了能減輕課堂教學任務,同時“認為”顆粒顏色對巖石的辨認更為有用,課堂教學中,兩位老師都對觀察內(nèi)容進行了精簡。將巖石的顏色的描述要求為:巖石的顏色特征,而不是具體某一種顏色,抓住“顏色特征”可以把不同種類的巖石區(qū)分開來;還有一個巖石相互敲擊的方法,這是分辨頁巖和板巖的主要方法,但是板巖幾乎都找不到,對于聽聲音,結構緊密或者松散等內(nèi)容,更加主觀,更難判定。另外基于實驗材料的限制,巖石的條紋,在有些巖石上體現(xiàn)不明顯??梢栽谧詈蟾嬖V大家,科學家還有很多方法也可以用來鑒定巖石。這樣的設計的結果是雖然丟失了一部分內(nèi)容,但能夠?qū)r石的顯著特征——巖石構造和結構觀察得更細致、深入。
亮點三:找準突破口 ?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
學生思維的訓練、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得法。引領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術。
楊老師的做法:將思維訓練穿插在科學探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例如在學生了解了實驗方法時,楊老師不是急著讓學生做實驗,而是讓學生說出實驗的順序。(1)同學們認為怎樣做可以提高實驗效率?是先做一塊巖石全部做完,還是六塊巖石的每個項目同時做?研究一個特征,六塊巖石一起做,有前后對比的作用,幫助學生實現(xiàn)統(tǒng)籌安排,提高觀察效率和質(zhì)量。(2)為什么要把耐腐蝕放在后面?由于老師引導及時且到位,學生說出了把該實驗放在后面的理由,使實驗順序更具科學性。其實科學課上學生對科學方法、順序的選擇本身就是對其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
夏老師的課給人最大的啟發(fā)就是“探究指南”的運用以及對于記錄的處理和學生匯報形式的創(chuàng)新分層?;顒娱_始,“探究指南”把操作方法、細節(jié)、注意事項等以文字、圖表、流程圖等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四年級的學生有能力接受并且是非常樂于接受的。通過哪些方法來觀察巖石的哪些特征,這里老師并沒有簡單地講述,而是通過讓學生閱讀資料的方法,知道除了可以用第一課中學生已經(jīng)學習的看、聞、聽等感官觀察,還可以借助于一些工具,像放大鏡、稀鹽酸等來觀察巖石的不同特征,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意識到閱讀資料也是一種科學學習很好的方法。
亮點四:幫助兒童整理實驗后的大量信息 ?引發(fā)集體論證
小學生有個特點,當信息多而雜的時候,他們無法同時關注多維度的信息。
楊老師:在教學中,把記錄表設計成將每一塊巖石單列開來,形狀以標簽說明,讓學生將對應編號的巖石特征羅列在對應欄目,標簽式的設計,看似與表格式實現(xiàn)了相同的目標,找?guī)r石特征,但是在后面識別巖石的過程中,這個標簽式表格將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特征直觀顯現(xiàn),并且與巖石一一對應。只要從“巖石特征資料卡”找到關鍵特征,對應記錄表就能迅速識別巖石名稱。直觀的標簽化的記錄形式,適合學生的思維方式,輕松突破“識別巖石”的難點。
夏老師的做法:學生根據(jù)探究指南提示的方法觀察記錄四種巖石的特征,通過比較找出這塊巖石與其他巖石不同的明顯特征,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得非常巧妙,讓每個小組先找出他們認同的明顯特征,再將每塊巖石的明顯特征匯總起來,來分析全班大多數(shù)小組認同的明顯特征。
總之,兩位教師共同完成了這次“異構”的呈現(xiàn),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角度和思路,讓我們在對比中學習到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展示是具有明確教研目標和導引效應的,對教師如何個性化處理教學也起到了啟迪作用。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