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祥
馬克思曾說:“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绷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迅速而廣泛地被群眾認可和接受,離不開精準而細致的宣傳教育工作。圍繞如何提升基層理論宣講的效率和效果,我們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認真研究理論宣講的主體、客體、內(nèi)容、形式,努力探索把黨的好聲音有效傳播到群眾心坎上的新路徑。
通過召開各種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層次的代表座談會、調(diào)研會,深入了解市民對理論宣講的意見和期待后發(fā)現(xiàn),當前理論宣講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宣講要么只給結論不給論證,故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么“上下一般粗”,缺乏針對性,不接地氣不解渴;要么滿口學院氣、學究氣,灰色的理論遠離長青的生活之樹,不聚人氣沒有黏性;要么隨意解釋理論,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能“真懂真信真用”。隨著世情國情黨情變化日益深刻,我國的“民情”也在發(fā)生重大變化,人們的權利意識與行動能力、自主意識與鑒別能力、多元意識與互動能力顯著增強,傳統(tǒng)的簡單生硬的單向灌輸顯然已不合時宜,甚至引起反感而適得其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邁進群眾的門檻容易,走進群眾的心坎不易?!?/p>
仔細分析理論宣講效果不佳的深層原因,其實是理論宣講供給側出了問題:一是沒有掌握受眾對理論武裝的真實需求,沒有“號準脈”,不知道群眾的關切點和興奮點;二是傳播主體的技能和水準亟待提升,沒有“開好方”,不能將理論講得有滋有味、入腦入心。特別是隨著文化程度的提升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人們愿意且熱切期待那些信息豐富、說理透徹、方式靈活、形象生動、輕松幽默的理論宣講,這無疑對宣講主體的自身素質、對宣講載體的靈活運用等供給側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理論教育的供給側入手,精選、培育一批素質過硬的“講師”隊伍,堅持用“小角度”彰顯“大方向”,用“身邊事”詮釋“大道理”,用土語方言析事明理,用群眾語言展現(xiàn)群眾生活,在吸引受眾的基礎上影響和引領受眾,推進理論傳播通俗化、大眾化、文藝化和生活化。
一要激發(fā)活力,組建宣講隊伍。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街道社區(qū)層層把關推薦,精心篩選一批優(yōu)秀年輕人,成立以專家學者、“六老”(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老先進、老專家)、先模人物、80及90后“青年理論網(wǎng)紅”“紅色文藝輕騎兵”為主體的接力隊伍,讓身邊人“以身邊事講科學理”。建立“傳幫帶”宣講體系,邀請“六老”宣講團對青年宣講員進行“一對一”指導,讓馬克思主義在老帶新中傳承。
二要強化充電,提升理論隊伍。將理論、百姓宣講員納入?yún)^(qū)委中心組(擴大)報告會的參會范疇,舉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等宣講骨干培訓班,把優(yōu)秀宣講員分批次送到北大、清華、中央黨校、武漢大學等高校進行理論深化培訓,引導他們進一步提升理論素養(yǎng)、充實知識儲備,做新時代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三要創(chuàng)新形式,培養(yǎng)網(wǎng)紅宣講隊伍。網(wǎng)絡直播是很多年輕人“聚會”的場所,創(chuàng)辦“漢陽理論網(wǎng)紅”培訓學校,培養(yǎng)一批青春洋溢的“理論網(wǎng)紅”宣講員。邀請斗魚網(wǎng)絡知名人士、資深網(wǎng)紅人員傳授用網(wǎng)絡直播傳播理論的技能,以最新潮快捷的方式傳播黨的好聲音。組織開展實踐體驗、備課試講、比賽演講等,讓網(wǎng)紅宣講員自學技能、自創(chuàng)“段子”,用鮮活的語言和生動的形式接力“黨的理論”傳播、接力“漢陽故事”演繹、接力“漢陽作品”鍛造,打造主流文化價值共建共享平臺,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接受、踐行黨的理論。
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學歷、不同層次的人們,對理論的關注點和需求度是不同的。只有關注的才是感興趣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必須堅持內(nèi)容為王,創(chuàng)新載體,融入青年人喜歡的網(wǎng)絡、文藝等時尚元素,把“大理論”滲透到每一個微小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傳播到群眾的心坎上,轉化為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一是實施中小學“雨露”工程,播下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邀請高校資深理論教師進學校為初、高中學生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塑造健康向上的價值觀。開展“童眼看世界”征文活動,為中小學生講述紅色革命小故事、漢陽典故傳說,并制作成有聲讀本上傳至“漢陽知音”微信公眾號,增強故事的趣味性和傳播性,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是實施“馬克思主義接力”工程,激發(fā)青年人的愛黨情懷。通過“網(wǎng)絡直播+理論接力”的全新方式,把宣講與脫口秀、話劇等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運用青年自己的鮮活語言,用身邊的正能量小故事,接力宣講黨的理論,同步在斗魚、映客等網(wǎng)絡直播平臺進行推送,讓馬克思主義潮起來,激勵更多的年輕人產(chǎn)生思想共鳴和前進的力量,在實踐中逐步成長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接力者”,答好“時代卷”。
三是實施“紅色文藝輕騎兵”巡演工程,接力傳播黨的好聲音。傳承紅色文藝輕騎兵精神,以相聲、三句半、快板、湖北大鼓、歌舞等形式宣傳美麗漢陽和群眾美好生活,寓教于樂地將黨的十九大精神送到群眾家門口,由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用文藝化的方式傳播科學化的理論,把黨的好聲音傳遍千家萬戶。
四是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鍛造工程,培養(yǎng)勤奮拼搏的學風。組織青年參加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創(chuàng)建微信群,把線上交流和線下活動結合起來,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青春與夢想等主題開展交流活動,在朋友圈里點贊黨的偉大事業(yè),激勵他們始終保持永不滿足、永不懈怠的奮斗姿態(tài)。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群眾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兩新”組織和各學校,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按照分眾化、差異化、個性化的受眾需求,建立完善一批各具特色、貼近人心的基層思想教育陣地,將馬克思主義教育全覆蓋到社區(qū)、機關、企業(yè)、學校等所有領域,不斷提升宣講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
一要打造熏陶陣地,激活紅色基因。實施先進思想文化熏陶,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園,在機關和街道開辟社區(qū)文化廣場、樓道文化長廊,讓青年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的理論。充分發(fā)揮中小學校紅色主題班會、紅色電子護照等德育陣地作用,組織學生追尋紅色記憶,以紅色基因塑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要建立“兩新”陣地,夯實執(zhí)政基礎。以“兩圈兩園”(黃金口工業(yè)園、漢陽造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王家灣和鐘家村樓宇商圈)為主攻方向,建立“兩新”組織紅色文化陣地,為青年人提供學習、休閑、交友的場所,增進他們對黨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
三要升級文化陣地,傳承歷史文脈。依托漢陽得天獨厚的文化優(yōu)勢,升級完善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大禹文化博物館、橋文化博物館、琴臺鋼琴博物館等14家博物館群落,使青少年更好地領略漢陽璀璨多姿的文化魅力,感悟先輩們敢為人先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