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霞
(甘肅省武山縣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監(jiān)測站,甘肅 武山 741300)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具有耐寒、耐旱、怕熱、怕澇的生長習(xí)性。以根入藥,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排毒、排膿等功能。由于黃芪喜寒涼干燥的氣候,非常適于武山縣南部地區(qū)栽種。
應(yīng)選背風(fēng)向陽、地勢高燥、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透氣性良好、排水滲水性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地塊種植。在秋末冬初或初春整地,深翻40cm以上,耕地前每畝施入優(yōu)質(zhì)土雜肥2500~3000kg,過磷酸鈣20~30kg,磷酸二銨 15~20kg。
為提高發(fā)芽率,需對黃芪種子進行處理,用溫水浸種,將種子浸泡在50℃的溫水中8~12h,撈出裝入布袋內(nèi)催芽后播種。黃芪可直播或育苗移栽,以直播為好。春、夏、秋均可播種,以春播為好。穴播按行距33cm、穴距27cm挖淺穴播種;條播按行距25~30cm左右開3厘米淺溝,將種子拌適量細沙(土)播種,畝播量 1~1.5kg。
苗高4~5cm時即可中耕,苗期中耕應(yīng)淺,以免傷根死苗,封行前適時中耕除草,一般中耕2~3次。苗高10cm左右時定苗,條播的株距10~15cm,穴播的每穴留苗2~4株,如缺苗過多,應(yīng)及時補栽補種,每畝基本苗2萬~2.5萬株。
一般追肥2~3次,第一次追肥在苗高3~5cm時,每畝澆稀薄有機肥50kg,促進幼苗生長。第二次在苗高20~30cm時,每畝施有機肥1000kg,或每畝溝施適量的尿素、餅肥或過磷酸鈣,否則第三次追肥可省去。
黃芪一般不澆水。雨季往往濕度過大,黃芪爛根死苗嚴重,因此必須在雨季前將田間排水溝深挖理通,保證雨水及時快速排除。為控制植株的生長高度,減少地上養(yǎng)分消耗,促進根系生長,于7月底以前,株高50cm時進行打頂,可以增產(chǎn)。
危害黃芪的主要蟲害有豆蚜、小地老虎、蠐螬、豆莢螟、豆芫菁等。
豆蚜。成蟲和若蟲刺吸嫩葉、嫩莖、花及豆莢的汁液,使葉片卷縮發(fā)黃,嫩莢變黃,嚴重時影響生長,造成減產(chǎn)。防治方法:可噴灑20%氰戊菊酯2000~3000倍液或畝施用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10~15g。
小地老虎。初孵幼蟲取食寄主幼苗的嫩葉和生長點,1~2齡幼蟲取食呈小孔或缺刻,有的咬穿心葉形成小排孔,3齡以后多在表土取食莖基部,可咬斷嫩莖,或在較粗莖基部咬成殘缺,為害嚴重時大量幼蟲莖部被咬斷或莖部殘缺,以至枯萎死亡。防治方法:用50%辛硫磷制成5%毒土或顆粒劑,順壟底撒施在苗根附近,形成2寸寬藥帶,每畝灑毒土20kg。
蠐螬。蠐螬在地下直接咬斷黃芪幼苗根部,地上部分葉片枯萎,最后致使植株死亡。防治方法:①翻耕整地,壓低越冬蟲量。②施用腐熟肥的廄肥、堆肥、施后覆土,減少成蟲產(chǎn)卵量。③土壤處理,用50%辛硫磷1kg拌毒土撒入田間,翻入土中。
豆莢螟。幼蟲為害葉片、花及莢果,常卷葉危害或蛀入莢內(nèi)取食幼嫩的種粒。防治方法:用40%氰戊菊酯6000倍液或1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從現(xiàn)蕾開始,每隔10天噴蕾、花1次,可控制危害。
豆芫菁。成蟲群聚,大量取食黃芪葉片及花瓣,影響結(jié)實,尤喜食嫩葉,僅留葉脈。防治方法:可用20%滅多威乳液或10%可濕性粉劑對水50~60kg噴霧防治,蟲口密度高的地塊隔7d防1次,連防2~3次。
黃芪根腐病。發(fā)病初期植株頂端萎蔫,生長點受損至使整株萎蔫,最后枯黃死亡,受害部位表皮縱向裂口,呈鐵銹色,主根部分腐爛,潮濕時莖基部產(chǎn)生粉色狀物。土壤、土雜肥、病殘體是黃芪根腐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防治方法:定植前用辛硫磷50%EC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25%WP倍液浸苗并可用口惡霉靈 (綠亨一號)4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4000倍液灌根。
黃芪白粉病。受害葉片和莢果表面有白色粉狀斑,造成早期落葉或整株枯萎。防治方法:清園處理殘株,發(fā)病初期噴1.8%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黃芪霜霉病。初期受害葉片失綠褪色,嚴重時,葉片大量脫落,造成植株枯萎死亡。莢果染病,莢內(nèi)種子表面產(chǎn)生灰白色霉層,莢外癥狀不明顯。防治方法:可用克露600倍液噴霧,七月下旬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噴霧,連續(xù)三次,防效顯著。
黃芪一般在播后兩三年采收,收獲時要深挖,根部挖出后,去凈泥土,趁鮮切去根莖,剪去須根,立即進行暴曬,待曬六七成干時,將根理直,扎成小把,再曬至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