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森,馬 青
(西安石油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5)
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來到中國感受中國文化。西安市作為華夏源脈,千年帝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與雅典、開羅、羅馬并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市的典故數(shù)不勝數(shù),每一個典故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文化。把這些典故背后的歷史文化以最好的方式傳遞給國外游客才能更好的傳播中華民族文化,也能達到游客旅游的目的。旅游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翻譯,如何把典故背后的信息傳遞給游客而又盡量保持中國特色對于譯者來說是義務更是責任。
基于各自文化背景和歷史累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典故都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內(nèi)涵。漢語中的典故形式簡練,多由四字組成,講究字面的表達形式,內(nèi)涵豐富,寓意深遠并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色彩,如“安史之亂”、“破鏡重圓”。中國的歷史悠久,有很多歷史典故,都有一定的淵源和記載。西方的典故多出自于神話故事,通過這些典故展現(xiàn)了西方的宗教信仰。西方的很多典故都來自于《圣經(jīng)》,這些典故向人們傳遞著一定的價值觀。西方典故在表達形式上不像中國一樣講究,很多典故都是一個神話故事的概括,只要了解這些神話故事就很容易掌握這些典故,如“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諾亞方舟(Noah’s Ark)”,由此看來西方的典故比中國典故更加直觀一些。
中國典故表達委婉、含蓄,字面結構工整,因此在翻譯中國典故的時候是保其形重要還是傳其意更重要一直是大家討論的熱點。但在旅游翻譯中的典故翻譯是目的性很強的翻譯。因此,旅游典故的翻譯的住重點并不是形式上的對等,要更加注重對其文化內(nèi)涵的傳播。
根據(jù)功能目的論的觀點,在翻譯領域里一般有三種目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的目標;譯文在目標語境里應該達到的交際目的;特定翻譯策略或步驟所學要完成的目標。而我們通常所指的目的是第二個目的——譯文在目標語境里應該達到的交際目的。
譯文的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即目的法則,是功能目的論的翻譯的最重要的原則。其次是一致原則和忠誠原則,一致性原則即譯文讓接受者有意義,能夠讓接受者理解其中的意義。再者是忠誠法則,即原文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類似于忠實于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的目的所決定。當然,也并非完全不顧形式的表達,畢竟典故本身就是中國漢語言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要先顧其內(nèi)容再顧其形式,以內(nèi)容為首要。
(1)音譯法
典故的音譯即直接按照典故的讀音進行翻譯,保留典故的原有特征。中國典故的音譯可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中華民族特色。采用音譯法有利于像接受者傳播中國原語文化,有利于中西語言和文化的交流,更有利于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播。如“武則天”可直接被譯為”WuZetian”。因為武則天作為著名歷史人物已被許多國外人所熟悉,都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使唯一一個女皇帝,在這里可采用直譯而不用過多解釋。
(2)直譯加注法
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典故更具有濃縮性。有些中國典故采用直譯的方法,國外游客只能一頭霧水、難以理解。為了既保持漢語言文化特色又能讓國外游客正確理解典故的含義,可采用加注法。在游覽西安著名景點華清池的時候一定會提到楊貴妃,因此與楊貴妃有關的典故就不得不提,拿“梨花帶雨”這一典故分析,若直接譯為”pear blossom bathed in the rain”,很難讓游客把這個典故與人物聯(lián)想起來。若稍微加上注視,處理為“pear blossom bathed in the rain-YanGuifei,a weeping beauty”,就能使游客很快的明白這是在形容一個哭泣的美人——楊貴妃。
(3)意譯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中西典故中存在巨大文化差異,有時候在翻譯中國典故時無法保持其特有的形象意義,為了讓游客理解其含義只能通過意譯的方法來傳達典故中的寓意。來到古城長安不得不提的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介紹秦始皇時要向國外游客介紹流傳千古的“高抬明鏡”這一典故。如果對這一典故直接翻譯,游客很難明白一面鏡子背后有何深刻寓意。在英譯此典故時可意譯為”the lawman enforces the law strictly”,這樣就可以使接受者很快明白典故的意義。
(4)約定俗成,直接引用
有一些典故的翻譯早就存在,對于這樣的翻譯我們直接引用,不用再次翻譯以免造成譯名的混亂。與大雁塔有關的著名典故是“雁塔題名”,而對“大雁塔”一詞的翻譯為“Wild Goose Pagoda”,很多人認為這一翻譯會鬧笑話,再漢譯過來就是“大野鵝塔”,因此有人提出直接譯為”Dayan Pagoda”。
對于譯者來說,翻譯典故是一項很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因此譯者必須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對典故歷史和文化背景要有充分的了解然后結合典故翻譯的方法,把中國文化最好的呈現(xiàn)給國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