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少杰
(銅仁市建筑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貴州銅仁 554300)
在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中,抗震設計實際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其設計質(zhì)量和效果對建筑整體安全有直接影響,必須引起相關設計人員的高度重視,切實根據(jù)結構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抗震設計措施,以此保證結構抗震設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我國建筑高度超過150m的建筑,所用結構體系,均為其它國家常用體系。但在地震區(qū),主要采用鋼結構,我國混合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約占90%,從抗震角度講,還未經(jīng)受太大考驗。我國對混合結構有不同的看法,存在很大的爭論。之所以采用這種結構,主要是因為其用鋼量少于鋼結構,還能縮減柱子的截面,業(yè)主容易接受。在混合結構中,內(nèi)筒需要承受至少80%的剪力,部分可以超過90%。因結構的重點是核心筒,在變形控制方面需要將結構位移限值作為設計基準;因內(nèi)筒有較大高寬比,側向移動很大,采用鋼框架來減小這種側向移動,除了會增加結構整體負擔,還難以發(fā)揮最佳效果,需要增加剛度來滿足規(guī)范要求;為保證安全,現(xiàn)行規(guī)范對框架提出了其承擔的剪力需要達到底部剪力1/4,最終導致鋼材實際用量大幅增加;對混凝土筒而言,其軸向壓力和高度呈正比關系,為滿足延性要求,需要增加筒壁厚與配筋,使實際用鋼量同樣明顯增加。另外,因鋼柱和內(nèi)筒結構豎向變形性能有所不同,溫度和徐變等會使結構產(chǎn)生附加內(nèi)力;從構造角度講,部分結構為有效增加結構剛度,把內(nèi)筒和鋼梁做成剛接,在增加施工操作難度的同時,降低連接可靠度,對加工精度相差極大的構件嚴格按照要求進行連接是很困難的,通常無法實現(xiàn)剛接[1]。
采用核心筒結構體系,能節(jié)省一定量的鋼材,但可以節(jié)省多少,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谖覈緡?,已不再是能節(jié)省材料才最好。針對混合結構,其抗震性能和提高性能而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有深入的認識。比如,某結構高度在30~40層范圍內(nèi),內(nèi)筒和外框架的側向變形偏差與豎向變形偏差較易協(xié)調(diào),該結構體系較為合理;如果結構高度更高,則要仔細設計,設計的合理性和所用措施要進行認真研究。另外,該體系內(nèi)筒結構以鋼骨混凝土為宜,確保鋼骨和鋼梁能可靠連接。
筒中筒結構體系以鋼筋混凝土為主,在國外,尤其是地震區(qū)是非常少見的。對于密柱深梁框筒,要達到梁鉸屈服是有很大難度的。對此,采用該結構體系時,應對框筒能否達到梁鉸進行深入考慮,確認能否達到延性要求。應注意,為便于設計,在相關規(guī)范中針對不同設計條件都給出了一定簡化,工程師應根據(jù)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與判斷[2]。
對于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的建筑,一般為了對柱軸壓比進行控制,需要增加柱截面,但其縱向鋼筋采用構造配筋,即便為高強混凝土,柱截面也不會有太大的減小。軸壓比主要和塑性變形能力有關,而變形能力還會對結構延性造成很大影響。如果柱處在小偏壓的實際受力狀態(tài),混凝土一旦被壓碎將失去承載能力,減小了塑性變形能力?,F(xiàn)行規(guī)范提出,對于三級抗震柱,其軸壓比限值是對稱配筋柱數(shù)值偏壓的界限。要向放寬這一限值,需要減小柱的延性。然而,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情況:①在框架中如果可以做到強柱弱梁,并且梁具有一定巖性,則柱不會進入屈服,可對這一限值予以放松;②很多高層建筑的以下幾層柱盡管長細比在4以內(nèi),但可能不是短柱,當剪跨比在2以內(nèi)時才算短柱。另外,即便能對限值進行調(diào)整,增大也會受到限值,柱截面不會因為限值的增加而有所減小。對此,在抗震設計中能否使用這一結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商榷。
剪力墻也存在變形能力方面的問題,相關研究表明,如果剪力墻受到壓彎作用,和柱相同,若處在小偏壓實際狀態(tài),墻體延性相對較差,而且即便處于大偏壓實際狀態(tài),如果軸壓比相對較大,則受壓區(qū)邊緣處的應力相對較高,若混凝土無約束或現(xiàn)有的約束不足,混凝土會產(chǎn)生豎向裂縫,嚴重時將產(chǎn)生壓碎,導致構件失去變形與承載能力。相關試驗表明,除軸力之外,所有對受壓區(qū)高度有直接影響的因素,都會對剪力墻自身變形能力造成影響。
在當前的設計規(guī)范當中,未提出軸壓比限值,并且邊緣處構件實際配筋量和墻體實際受力狀態(tài)沒有直接關系。造成軸壓比相對較大的部位,其約束箍筋梁不足,而軸壓比相對較小的部位,其約束箍筋量卻較多。相關研究表明,在設計規(guī)范中對上述要求做明確規(guī)定是極為必要的。
對有抗震需求的建筑,鋼骨混凝土積極有利,除了可以減小柱的截面,減薄墻厚,而還能提高結構抗震性能。我國已經(jīng)投入大量研究與實踐,同時編制了相應的規(guī)程,預計采用這種結構的建筑將越來越多。同樣,鋼管混凝土也能減小柱的截面,但其傳力性能和節(jié)點構造還需要進一步分析與研究[3]。
在現(xiàn)行抗震設計工作中,通常是將承載力作為基礎進行的。表示為,采用彈性方法對結構處于小震條件下的位移和內(nèi)力進行計算;根據(jù)組合能力對構件的截面進行驗算,保證結構具有足夠承載能力;而位移限值則是使用過程中的要求,能對非結構構件予以保護;結構自身延性與耗能水平需要采取構造措施來獲得。對構造措施而言,它的目的在于防止結構在大震過程中發(fā)生倒塌,但很多設計人員都無法掌握其實際性能。
從過去的地震災害中可以看出,結構產(chǎn)生倒塌與破壞的原因為變形超過預期,超出構件可以承受的極限。以位移為基礎的抗震設計,應開展定量分析,保證結構自身變形能力可以滿足受到地震作用后的要求。在設計中所指的預期地震,主要指的是大震。所以除了要對構件承載力進行驗算,需要對位移延性比進行嚴格控制;以構件變形和結構位移之間的關系為依據(jù),能確定構件實際變形量。同時,以截面應變實際分布與大小為依據(jù),還能確定具體的構造要求[4]。
確定大震條件下結構層間位移角及其移值,是抗震設計關鍵內(nèi)容,其本質(zhì)在于確定最大震害程度,并實現(xiàn)地震后結構可以正常使用的目標。基于不同目標進行的設計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大震后建筑可以正常使用,或僅作簡單的維修即可使用,則位移角限制將較嚴格,構造尺寸及配筋應較大;如大震中結構可以破損,則可適當放松要求。在現(xiàn)行規(guī)范中,框架受到大震作用后,其位移角限值等于1/50,此時,柱將出鉸,整體結構遭到嚴重的破壞,失去使用功能,但不會倒塌[5]。
那么在大震條件下位移限值多少為最佳,要考慮以下兩個問題:①抗震投資,大震重現(xiàn)期至少有2千年,建筑設計基準期只有50年;②針對不同種類的結構體系,位移角和結構破壞間應明確關系,做量化分析。其中,第一點和基本國情有關,而第二點則需要開展深入研究。
對于鋼筋混凝土,其層間位移角實際能力及其和結構破壞程度之間的關系,主要和塑性鉸區(qū)具有的變形能力存在直接關系。對于截面變形能力,主要由受壓區(qū)實際高度決定?;炷量梢赃_到的最大壓應變,和箍筋約束力有關,也就是箍筋形式及含箍特征值?;诖耍苄糟q區(qū)截面上存在的約束箍筋,需要根據(jù)變形能力具體要求來確定。
以高寬比在10以上,配筋為對稱形式的剪力墻為例,通過試驗可知,如果頂點處位移的實際延性比等于3,并且截面和受壓區(qū)之間的相對高度在0.12以內(nèi),則無需在墻端處采用約束構件;如果壓區(qū)高度等于0.28,則要設置長度為墻肢截面長度20%的約束構件,且含箍特征值應能達到0.3;如果壓區(qū)高度超過0.28,則需要更大的約束作用范圍和更高的含箍特征值,否則將難以達到預期目標[6]。
從鋼筋混凝土結構角度講,確定塑性鉸區(qū)中的約束箍筋過程中,其變形能力必須滿足超出變形要求。當前在我國設計規(guī)范中要求的建筑抗震等級,有按照要求對配筋構造進行區(qū)分的模型,但和預期的定量分析及量化要求還存在很大的距離,應切實加強這一方面的分析研究。為做好以位移為基礎的抗震設計,首先要對普通結構發(fā)生的變形和配筋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因此完成根據(jù)變形要求來設計構件;然后對結構達到彈塑性后和普通構件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但這要求在小震計算的基礎上,按照大震開展變形設計,即二階段的結構抗震設計。為使這一設計更好的應在實際工程中,還要分析和解決很多問題,包括層間位移交和結構發(fā)生的破壞之間的關系,截面性能和構件變形之間的關系,不同重要性結構對破壞程度提出的要求怎樣區(qū)別,實用且可靠的彈塑性研究程序,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容易投入應用的設計方法和計算方法[7]。
經(jīng)濟和安全之間的關系,是現(xiàn)階段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主要技術政策。事實上,目前我國建筑工程造價多被其它方面占據(jù),真正用于抗震的很少。對目前抗震設防標準進行適當?shù)奶岣?,費用增加往往有限,但能帶來很好的效果,安全度能得以大幅提高,使結構功能和國際接軌,最終使國家與人民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