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秋
摘? ? 要:高等教育的關鍵在于把學生作為主體。文章以此為切入點,著重闡述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研究,具體為: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加強學生自主性學習、提高教學能動力和優(yōu)化新型現(xiàn)代教學模式的四大教學改革實踐。高校教師積極地提升教學水平并在教學中有效注意學生的學習活動,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教學改革;主動性;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12-0011-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勾勒出高等教育的幾個關鍵目標,其中包括改善教與學的質量。育人為本是高等教育的重心任務,把學生作為主體,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辨性與主動性能力。教學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只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起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才能促進教學的發(fā)展[1]。當今高校好的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僅傳播知識同時還學習知識,自身也獲得發(fā)展。以教學為中心的高校辦學不僅使學習者能夠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與思辨性,又能夠使學生成為學習上的主人。
一、實施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化時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重在教育質量的提升,這關系到教學質量觀和質量評價觀的轉變。在教育過程中更要突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式學習思考,并以促進學生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導向,把學生的學習活動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與本體,使學習者實現(xiàn)自我的高層次發(fā)展目標,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這是以教學為中心的基本邏輯準則。
(一)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陣地
作為育人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如何去“教”和學生如何去“學”,更離不開“教”與“學”的互動,這兩者決定了課堂教學關系網(wǎng)(見圖1)的有效載體性。
圖1中,對象指的是教學中“學”的主體是學生,所有的教學活動關注點在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思辨性、探究性、主體性和主動性。情境指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課前、課后兩個學習情境,它們彼此依托,課堂上主要能動對象是學生,課后是學習的主陣地。師生關系指的是一種在學習真實情境下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學”為中心的平等關系,體現(xiàn)出教學對象的主體性,教師如何引導并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成為導學的中心。價值追求體現(xiàn)在課前與課后的學習目的,引導學生以“自我選擇”為主體的學習自主、能力自主、個性為主、合作原則、反思學習、學習成效的學習價值追求。圖的中心是各種學習關聯(lián)間必要的互動性與交流性的融合,這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關系網(wǎng)。
(二)實施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
教學融合性
教師教學組織中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把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本體與中心,教學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獨立學習活動置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時間與空間之內。以“學”為中心是衡量教育質量的基石,以學生為本是衡量教育過程的杠桿,以教學為中心是衡量教師教育的鋪路石。后兩方面在相互融合的基礎上才能更高效地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融合,從教師層面講就是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為主體采用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學生主體性;從學生層面講就是教學中如何促進個體對學習內容進行信息加工并成為有意義的接受主體,促進學生實現(xiàn)高層次的發(fā)展目標。
(三)信息化時代教學新范式的需要
《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將“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單獨列為一章,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信息技術進入到高等教育領域后,教育教學出現(xiàn)了一系列變化,首先是研究范式從“2+1”模式(理論、方法+教材)進入到“3+1”模式(理論、方法、技術+教材);其次是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和教學內容的延伸。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信息技術教學應運而生,這些課程體現(xiàn)了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的范式轉變。教學中將這些應用于各種教學情境之中,特別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范式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特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一)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用語言、信息、鼓勵學生,通過對學生在課堂上行為的觀察、調動、記錄、表現(xiàn)、分析、運作等方式,尋找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與存在的問題,然后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與改進,從而達到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把握主動性的學習意識。
課堂教學中,以“英語筆譯”課程為例,教師創(chuàng)設學生為中心的英譯漢語篇(課前已布置任務)作為對象進行翻譯教學,先把語篇的上下文情境進行概述(也可以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進行概述);接著教師以提示、啟發(fā)、引導、激勵等方式讓學生展開自我分析、理解、語言轉換、表達出語篇內容;然后,讓學生把剛才譯過的內容進行反思總結、互相討論,特別是對所譯漢語詞匯的選取和語言準確性方面進行交流式互動討論,形成學習的主動性和互動性。
(二)加強學生自主性學習
建立自我學習動機的形成機制。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形成自己主動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策略、調整學習風格、以各種方式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等來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首先,從加強主體意識上形成學習認知的促進機制,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來激發(fā)學習熱情從而建構內心學習知識的自覺性。其次,讓學生獲得將來職業(yè)發(fā)展與職業(yè)前景的期望值,促進學生內心形成自我要求意識、責任感與約束機制,形成的自我學習評價意識又會形成自我反思動力反過來影響自我效能感,這種自我效能感又能夠形成自我責任感從而促進自信心的產生與自我學習動機的形成。
(三)提高教學能動力
以教學為中心不僅強調教學的客觀性,還強調教學的主觀性。主觀性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待學生個體的理解、關注、認同與不認同等方面,客觀性經常隱含在教學內容之中是教學的內在理性。以教學內容為主題的教師教學,存在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相關性方面的內在理性,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教學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的成效性上,立足于學生學習目標的完成,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全面提升發(fā)展,學生個體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等方面。教學的重心是學生對教學材料與內容上的領悟與獲取,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打開知識體系的鑰匙。真正的教育教學總是要在教學事物隱含的內在理性與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內在秩序之間建立某種契合[2],促進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真正發(fā)展,學生個體的習得思維在學習中的真正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提升意識同樣在教學中應該得到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的能動力才能不斷獲得發(fā)展。
(四)優(yōu)化新型現(xiàn)代教學模式
信息化時代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應凸顯教學個性化與信息化特征,微課、MOOC(慕課)、SPOC(私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課堂教學形式不斷開啟。MOOC課程教學設計靈活多樣,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SPOC增強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學生的吞吐量及參與度。微課的教學優(yōu)勢是促進學生的領悟與掌握。影響課堂教學重大技術變革的是翻轉課堂取得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在新型教學模式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推動力。新型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一個能動過程,信息技術融入到新型課堂教學的模式、內容、資源、學習環(huán)境等各個教學要素中,保障課堂教學朝著信息化、個性化和自主化的方向發(fā)展,必然為信息化教師新型課堂教學范式的轉換及教學能力提升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
推動高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的特色化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學生作為學習的共同體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關鍵。教師與學生一起關注課堂、一起共同學習,這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筆者希望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加強學生自主性學習、提高教學能動力和優(yōu)化新型現(xiàn)代教學模式這四大教學改革實踐,能夠促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的特色化教學模式改革措施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在時代性與發(fā)展性共存的今天,高校教師積極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來提升教學水平,并在教學中有效觀察、記錄、比較、設計、歸納、總結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英]赫伯特.斯賓塞.斯賓塞的快樂教育[M].雒真真,齊夢
珠,譯.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22.
[2]劉鐵芳.論教學的客觀性[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