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叔恒
[摘要] 目的 比較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對糖尿病治療的效果。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7月將96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組人數(shù)均為48例,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用胰島素泵、常規(guī)皮下注射方式給藥,比較治療結果,評價胰島素泵給藥方式的應用價值。 結果 治療前,試驗組FPG、2 hPG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FPG、2 hP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胰島素使用總量、胰島素日用量、血糖達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泵的效果較好,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采納。
[關鍵詞] 胰島素泵;糖尿病;臨床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a)-0064-02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慢性病,是環(huán)境因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亂、遺傳基因等多種因素導致患者機體內(nèi)分泌代謝紊亂病。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能力增大,胰島功能降低,導致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代謝異常[1]。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狀態(tài)容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需要予以積極控制,因此,尋找理想控制血糖方法具有重要作用[2]。對此,該次研究主要針對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對糖尿病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2016年7月—2017年7月入院的96例糖尿病患者,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96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符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相關診斷標準;研究期間未采用其他治療方法;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排除標準:精神疾病、嚴重重要器官器質(zhì)性病變、惡性腫瘤等。用隨機數(shù)表法對所有患者進行分配,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組人數(shù)均為48例。試驗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56.48±10.77)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34±1.98)年,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分別為10例、38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55.32±10.65)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09±2.10)年,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分別為11例、37例。試驗組、對照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藥物為賴脯胰島素注射液(J20140152),3餐前0.5 h給藥,監(jiān)測血糖。試驗組采用胰島素泵輸注胰島素,輸注胰島素0.5 U/(kg·d),進行治療,患者開始應用胰島素泵時,輸注胰島素0.5 U/(kg·d),其中,50%~60%胰島素總量為基礎量,40%~50%胰島素總量為追加量,用胰島素泵將基礎量胰島素連續(xù)性泵入患者機體內(nèi),追加量在進餐前30 min給藥,對患者進行血糖監(jiān)測,根據(jù)患者血糖變化情況合理調(diào)整胰島素基礎量和追加量。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變化情況,記錄患者胰島素使用總量、胰島素日用量、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Excel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收集,并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該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相關指標
治療前,試驗組FPG、2 hPG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FPG、2 hP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胰島素使用情況
試驗組胰島素使用總量、胰島素日用量、血糖達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低血糖發(fā)生率
試驗組患者用藥過程中,1例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發(fā)生率為2.83%,對照組7例發(fā)生低血糖,發(fā)生率14.58%。試驗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1,P<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發(fā)病率不斷提高[3]。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點的代謝紊亂病,容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病情嚴重時會發(fā)生器官功能衰竭情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機體血糖水平,從而改善患者機體健康狀況。胰島素是蛋白質(zhì)激素,主要來源于胰島B細胞,能對機體內(nèi)糖代謝進行調(diào)控,維持機體血糖穩(wěn)定。注射胰島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能促進葡萄糖的利用以及葡萄糖的生成,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皮下多次注射胰島素的方式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獲得的效果較理想。而隨著醫(yī)學的進步,臨床上積極開展尋找更為理想胰島素給藥方式的研究,以期望進一步加強對患者血糖的控制,從而改善糖尿病患者身體狀況。
該次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FPG、2 hP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常規(guī)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相比,胰島素泵能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胰島素泵能模擬生理胰島素基礎分泌,其持續(xù)、微量的給藥方式能有效滿足人體機體對胰島素的需求。胰島素泵給藥時,每3~5 min分泌胰島素,且胰島素劑量有波峰、波谷,能使胰島素給藥更生理化。胰島素泵三餐前追加劑量,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能避免餐后血糖波動過大。該次研究中,試驗組胰島素使用總量、胰島素日用量、血糖達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胰島素泵能有效減少胰島素使用劑量。使用胰島素泵時,無需每天多次給藥,通過參照健康人群所需胰島素劑量進行持續(xù)給藥,能有效減少胰島素使用劑量。胰島素泵能減輕患者疼痛,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zhì)量。有研究指出,胰島素泵的使用對改善胰島功能、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反應等均有積極作用[4]。相關研究指出,夜間睡眠時,胰島素泵的胰島素給藥量非常小,主要是維持胰島素作用時間,能有效減少低血糖的發(fā)生。相關研究中,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泵給藥后,血糖達標時間為(5.58±0.05)d,而使用多次常規(guī)皮下注射給藥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時間為(8.88±0.06)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5]。該次研究中,試驗組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胰島素泵能減少低血糖的發(fā)生。常規(guī)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時,每次注射劑量相近,但是患者夜間機體所需要的胰島素量并不大,導致機體內(nèi)胰島素過剩,會顯著降低機體血糖水平,導致低血糖發(fā)生風險較高。而胰島素泵給藥方式更符合人體生理需求,夜間胰島素泵給藥量較少,從而能減少低血糖的發(fā)生。相關研究中,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時,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為,比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該研究結論相符[6]??傊?,對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泵的效果較好,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采納。
[參考文獻]
[1] 周學靈.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高滲性昏迷的療效比較[J].中國藥業(yè),2015,25(17):125-126.
[2] 馬淑華.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對糖尿病治療的療效差異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2):25.
[3] 吳雙娟.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治療糖尿病療效對比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4,24(11):11-12.
[4] 張瑾,盧紅.探討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91-92.
[5] 黃偉軍,馮炎鋒,呂偉垣,等.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18(24):62-64.
[6] 李律秋.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治療糖尿病效果對照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8):3190-31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