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妍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被譽為“語言學之父”的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者,他的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問世于1916年,該著作開創(chuàng)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的先河。后來的布拉格音位學派、丹麥(哥本哈根)語符派和美國描寫語言學派都是基于索緒爾的理論成果進行研究和發(fā)展的。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則是第二性的。他指出:“語言對思想所起的獨特作用不是為表達觀念而創(chuàng)造一種物質的聲音手段,而是作為思想和聲音的媒介,使它們結合必然導致各單位彼此劃清界限”。①由此可見,語言作為人類思想和聲音的媒介作用不可小覷,我們應注重思想和聲音的訊息在被接收和反饋時的效果。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一書中這樣寫到:“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指明人的語言作為人的獨特之處,才能理解對人開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雹谡Z言是人類獨有的傳播符號,是人類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工具。對于語言符號而言,其功能是為了表意和交際。語言學和符號學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相互影響、作用、制約并逐步達到了融合。
基于結構主義關于語言學研究的理論,語義的研究對我們解釋語言現象,形成和語言相關的文字表達,完成和語言相關的諸多學科的探索有著積極的輔助作用和推動作用?!把哉Z交際是一條聯結說話人頭腦和聽話人頭腦的許多事件的鏈條,這條由一系列事件串聯成的鏈條,就叫做語言鏈?!雹圻@個過程體現了語義表達的思維狀態(tài)和語感的綜合運用,亦是口語傳播的過程,即“說話”→“傳遞”→“感知、理解”。
1、語音的性質,決定了語義表達是不可忽視的
(1)意義和功能的聲音。語音是語言最基本的屬性,人類語言符號通過語音作為載體進行傳遞。語音是語言的外部形式,人自然而然地說話,其說話的聲音就是語音。而咳嗽,打噴嚏則不是語音,因為它們既沒有實質上的意義也沒有交流溝通上的功能。因此,語言的含義對于語音來說是必須具備的,亦是區(qū)別其與人體器官發(fā)出的其他聲音的關鍵內容。
(2)社會屬性。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語言作為重要的交流與溝通的工具,其社會屬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同的語音代表著不同的表達意義,人類的有聲語言需要傳遞著人類特有的內容與信息,語音亦被打上了人格化的烙印,充滿了豐富的人格化標簽色彩。
2、語音的結構與內容是為語義表達服務而存在的
沒有人類語言,便沒有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fā)展;語音是否標準、清晰和流暢,是準確、恰當表達語義的堅實基礎。語音包含了音節(jié)和音素兩個部分,音節(jié)是語音的基本結構單位,也是聽覺上最容易分辨的最自然的單位;音素是從音節(jié)中分出來的語音的最小單位,每次口型的變化就是一個音素。在傳統的漢語音節(jié)劃分中,將聲母和韻母切成兩個部分,音節(jié)開頭的輔音成為聲母,聲母后面的部分則統稱為韻母。聲母、韻母、聲調是構成普通話一個音節(jié)的三部分,聲母在音節(jié)開頭,可以使音節(jié)界限清晰可辨別;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三部分組成;聲調則具有重要的辨義作用,它屬于整個音節(jié),其高低、起伏變化有著區(qū)別詞語詞義、詞性的功能,還可以在諸多文體中呈現出韻律之美和節(jié)奏之美。厘清語音結構上和內容上的層次關系,是口語傳播、場景對話內容的前提和基礎。
隨著當今社會文化和經濟不斷發(fā)展的洪流,人們的交際越來越廣闊,大眾傳播、人際傳播也越來越密切——即興口語發(fā)揮、日常的溝通、交際和各種實用性的口語傳播活動?!罢Z義是有聲語言傳播過程中傳達出來的信息,它隱藏于語言代碼的背后,反應了人們傳播的意旨和目的,是有聲語言的實質?!雹芟膩D尊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雹萦新曊Z言的表達能力指的是在語言交際中對于規(guī)范性用語的恰當、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能力。在語言表達的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聽者是否能夠聽得明白、聽得清楚?說話的內容是否能夠表達得自然、清晰、流暢?是否符合說話的場景需求?是否滿足了傳者、受者語言表達的意圖和訴求?有聲語言的學習中,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是非常強的,同樣一個語義的內容,有些人可以言簡意賅、繪聲繪色地呈現出來,有的人則邏輯混亂、內容表達不清楚。因此,我們對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探究與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1、語言的感知能力。
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敏銳、豐富的感受和領悟能力。對于如何學習有聲語言的表達,不能教條,亦也不能死記硬背其語法規(guī)則,而是要在自然語流和語感的引領下去恰當使用。培養(yǎng)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和靈活自然的說話能力。例如,“吃水不忘打井人”這個俗語,動詞“吃”與賓語“水”在語法規(guī)則上是不搭配的,很明顯,與賓語“水”搭配的動詞是“喝”。但是這句話每個人都聽得懂,并且覺得自然、生動、恰到好處;這樣表達,不但沒有影響我們對于這句俗語在含義上的理解,還加深了人們對于某些深刻道理的理解和記憶。
2、語言的描述能力。
(1)通俗易懂。有聲語言的表達多以口語形式出現,它不同于朗誦和演講,越能夠深入淺出地呈現,越容易被聽者所接受和理解。我們應該多用現代詞匯和普通詞匯,少用古代詞匯和學術詞匯;多用通行詞匯,少用方言詞匯;多用形象詞匯,少用抽象詞匯;多用格言俗語,少用晦澀難懂的成語;多些動詞,少些連詞。遣詞造句富有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讓人際交流更加順暢也更富有人情味。
(2)準確、流暢、自然、生動。“準確”是指能夠運用恰當的口語將事物或者道理詮釋清楚,概念明確,判斷得當,描述時運用的詞語準確,句子組織合情合理;“流暢”是指說話的語流順暢、流利?!白匀弧笔侵刚f話時不模式化、不呆板,表述時不做作、不生硬,并且說話節(jié)奏隨情感變化而處理得當。“生動”則是指語言表達時所產生的活力,能讓聽者便于理解和感受,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使語言的描述變得形象、不刻板。
3、語言的整合能力。
(1)邏輯縝密、思路清晰。在諸多場景下的口語傳播,內容涉及到敘述、描述和個人見解,時間、我們可以從中找到時間、空間和邏輯順序的規(guī)律。捋清說話內容的順序和頭緒,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整合說話內容,從容不迫地表達。
(2)層次分明、脈絡明晰。有時,我們所要詮釋和表達的說話內容非常繁復,語言表述的時間又非常有限。因此,將所表達的內容化繁為簡,尋找語脈的線索和排列規(guī)律,逐條、逐步地將說話內容有層次地詮釋出來。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常見的層次劃分和排列有:“總→分→總”的形式,亦可以是“總→分”的形式,還可以是“分→總”的形式,也可以突出說話內容的重點,將鮮明的部分放于開頭(開門見山)或者結尾(著重強調)。
語言符號是有聲語言的物質外殼,構成了語言的表層;語義和語言的文化內涵則是語言的靈魂和精神內核。人們有聲語言素質的提升和進步,會帶動其邏輯思維的綜合發(fā)展,有助于促進國家文化的繁榮和昌盛。
1、語言表達的外部體現技巧——辨析語義的顯著性差異
語義的最終呈現和理解,受到諸多外部環(huán)境和因素的影響。語言外部表達的體現技巧包含了邏輯重音、停連、語氣、節(jié)奏幾個部分,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中深深影響著語義的釋義和含義的最終走向——不同的外部技巧處理方法,在語義的呈現和理解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1)邏輯重音的正確使用——著重強調的詞或者詞組。不同的處理方式對于一句話、一個字的理解都會生發(fā)巨大的變化和語義上的歧義。例如:“他來了?!比绻钦j愂鲆粋€事實,意思是“他回來了”;而“他來了?!敝屑又亓恕八弊值陌l(fā)音,意思則變成“只有他來了(別人沒來)”。另外,重音的強調程度和方式也不盡相同,也要根據表達的實際需要去設定和調整。
(2)語句停連的判斷和把握——停,指停頓;連,指連接。停和連,都是為語義和情感表達服務的?!巴!焙汀斑B”主要指邏輯上是否需要停頓或者連接,單純地以文字稿件部分的標點符號來確定口語表達的“?!焙汀斑B”是遠遠不夠的。例如:“不管置身于何處,我希望,我們都不要忘記母校的培育!再見了,親愛的同學們,再見了,親愛的母校!”這句話一氣呵成的處理方式,會讓情感的表達更加連貫,也有抒發(fā)情感強烈的意味,如果表達時斷開,就會削弱惜別時的感傷之情。
(3)語氣的恰當運用——表達說話者的情緒和目的。語氣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直接決定了說話含義的最終走向和情緒的濃淡,也會通過適當的聲音形式體現出來。語氣色彩的復雜變化,決定了有聲語言語義的復雜變化。例如:“你說怎么辦?”如果是生氣的場景下,語氣加重,便是一種反問,意思是:“還能有什么辦法?”;如果是心平氣和地講話,用舒緩的語氣,則理解為征求對方的意見。
(4)節(jié)奏、情緒的控制——語言的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在口語傳播模式下,有聲語言在表達時具有濃郁的個人色彩。一個人想要想要把握好說話的節(jié)奏,就一定要正確地處理好說話時情緒的起伏狀態(tài)和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tài)。情緒和思想感情的走向、輕重、舒緩決定了語流的節(jié)奏快慢和張力。
2、潛在語——揭示語義的隱喻性
在口語傳播中,有些說話的內容需要含蓄而委婉地表達出來;有些是必須要考慮到說話的場景、情境和人物關系的狀態(tài),說話時運用比較隱晦、含蓄、委婉的語言來表達說話人的訴求;有些則是需要從聽者角度,將那些不能表露出和沒有直接完全表露出的語句關系揭示出來。例如,母親想讓女兒關掉電視去學習:“電視看久了對眼睛不好?!边@句話委婉地表達了母親的意圖,又巧妙地保護了女兒的自尊心。我們在說話時,豐富的潛在語有著豐富的隱藏的含義。那些微妙的、細膩的語言內涵,通過說話者的語氣和語調的不同表達,會傳遞出具有“言外之意”效果的語義內容。
3、語義輻射下的口語傳播技巧
普通話的口語傳播是傳者和受者雙方的、信息交互式溝通與交流。傳者語義能否“清晰呈現”和受者能否”完整理解”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內容。
1.去方言。各個地區(qū)都存在著方言,人們的語音或多或少都有聲母、韻母、聲調部分的缺陷,也會由此產生語義的歧義和誤讀問題。另外,避免使用方言詞匯,方言詞匯在語義的理解上會給那些不同方言區(qū)的人造成很大理解上的障礙,有時候即使說話人語音標準,但是由于使用了方言詞匯而導致聽者產生了錯誤的理解。
2.將長句子化成短句子。長句子往往會有很長的狀語、定語,很多修飾的詞匯,會給表達造成繁瑣的感覺,也給聽者的理解造成障礙。例如:長句子“這是一個勤勞、勇敢、善良的民族?!笨梢該Q成短句子“這是這樣一個民族:勤勞、勇敢、善良。”便于思考也便于口語說話,可以在思考中慢慢去說修飾的詞匯,有條理也有邏輯,便于理解。
3.連詞、介詞使用時不拖長音。在語言表達尤其是口語復述事件時,由于說話者經常需要思考和回憶,經常會在說話時將連詞和介詞拖長,給人“卡殼”之感。例如“然后”,“但是”,“然而”……為保持語義和思路連貫,這些詞在使用時要格外留意。
4.語言美感的塑造。美感的建立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日常口語說話時,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關注語感和邏輯狀態(tài),不生硬、不造作、自然得體地表達。優(yōu)質的語言審美表達體現了說話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涵養(yǎng),使聽者體驗到愉悅之感。
從語言符號學角度來說,有聲語言的表達是以完成“語義明晰”為使命的;從傳播效果出發(fā),訊息的傳遞對于訊息接收者而言應該是準確的、毫無歧義的。普通話的口語傳播過程應該是基于有效傳播為目的和前提的,它肩負著“載體”和“橋梁”的使命,關乎著語義“釋義”效果的優(yōu)劣。在普通話語義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中,傳播效果受傳者和受者的學識水平、文化程度、社會閱歷、家庭背景、理解能力等因素影響和制約。我們對于“普通話口語表達的釋義”由理解層面轉向表達層面的研究和思考從未止息,為將普通話口語傳播效果達到最佳而積極努力和前行。
注 釋:
①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明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57.
②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42
③P·B·鄧斯著,曹建芬、任宏謨譯.言語鏈——說和聽的科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6
④陳虹.節(jié)目主持人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78.
⑤轉引自龍協濤.鑒賞文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3.
參考文獻:
[1]米蘭達·布魯斯—米特福德.符號與象征[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14.
[2]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