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維峰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鑒賞是一個難點。歸根結(jié)底,讀不懂是最大的問題。本文試圖引入敘事學理論對中國古代詩歌進行解讀,嘗試歸納總結(jié)一些具有可操作的方法,以期對此難點進行局部突破。
關(guān)鍵詞:敘事學;五W;原型;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56
法國當代文論家羅蘭·巴特在《敘事文的結(jié)構(gòu)主義分析導論》一文中說:“敘述是在人類開蒙、發(fā)明語言之后,才出現(xiàn)的一種超越歷史、超越文化的古老現(xiàn)象?!睌⑹龅拿浇椴⒉痪窒抻谡Z言,也可以是電影、繪畫、雕塑、幻燈、啞劇等,也可以是上述各種媒介的混合。敘述的體式更是十分多樣,或神話、或史詩、或小說,甚至可以是教堂窗戶玻璃上的彩繪,報章雜志里的新聞,乃至朋友之間的閑談,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任何社會,都少不了敘述。它從遠古時代就開始存在,古往今來,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敘述。
我們知道,文學有三大體式:抒情詩、戲劇和敘事文??墒鞘聦嵣虾茈y找到純抒情詩或者純敘事文。在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中,同一部作品往往可以同時包含上述幾方面的因素,它們互相包容,互相滲透,難解難分。對一首詩詞來說更是這樣。為了更容易讀懂一首詩、詞,我們從敘事學原理出發(fā),可以進行以下一些操作步驟:
一、追問五W
中國的敘事詩不發(fā)達,沒有像西方荷馬史詩那樣的長篇敘事詩,“詩言志,詞緣情”,正如《詩大序》所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歌往往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情一般不會無緣無故產(chǎn)生,或多或少總是因為某些事端觸發(fā),引起情感的激蕩,并將其形之成文。因此,我們在很多詩中都可以找到這些閃爍的“事”。這些“事”往往隱約而現(xiàn),并不以其完整示人,這就需要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有意識地將這些“事”找出來,并搞清楚詩中的敘事要素。
而所謂的“五W”,即Who、When、Where、What、Why。即:什么人,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做五個方面,即是敘事最基本的因素。搞清了這“五W”,非常便于我們對具體作品的理解。下面以2014、2015年江蘇高考詩歌鑒賞為例來具體分析:
2014年江蘇高考詩歌鑒賞選取的是兩首唐詩,其中一首是韋應(yīng)物的《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這首詩的“五W”可以這樣概括:韋應(yīng)物在休息日去拜訪王侍御,可是沒有遇見他。結(jié)合詩歌前兩句“九日馳驅(qū)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得知,唐代官員每十天才能休息一天(十旬休假),這一天其實很寶貴,作者卻利用這寶貴的休息日專門去探訪王侍御,可見二人友情之深,去的時候應(yīng)該是興沖沖的吧,可是事不遂人愿,對方不在家自己只能孤零零的回家去,一個“又”字可以看出作者這時候的失望,作者的情感起伏應(yīng)該是很明顯的。后面的題目就考到“分析作者情緒變化過程”,至于答案“乘興而往,悵惘不遇”就可以自然得出了。
2015年江蘇高考選取的是劉禹錫的《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這首詩作為鑒賞對象,詩歌具體內(nèi)容先不看,單就這首詩的題目來看,就可以回答出四個W,即“劉禹錫在一個秋日在竇員外的崇德里新居恭賀喬遷之喜”,至于為什么,這個其實并不重要了,是應(yīng)主人的邀請,還是作者自己主動造訪都不影響讀者的理解,反正作者去了,并且賦詩一首贈主人。單就這件事而言,結(jié)合中國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別人喬遷之喜,肯定要贊美幾句恭喜幾句的。第三題就考到“尾聯(lián)表達了什么情感?”,答案中正有“贊美恭維之意”這一點。其實這一點在尾聯(lián)“莫言堆案無余地,認得詩人在此間”中,體現(xiàn)得并不明顯,我們正是通過對這首詩的敘事分析得出的。
二、構(gòu)建“原型”
敘事學中重要的理論是原型批評的理論,該理論假設(shè)人類的知識是整體的系統(tǒng),而人文科學中的文、史、哲各個分支則是它的各個亞系統(tǒng)。原型批評認為,不論在人類知識的總系統(tǒng)里,還是在文、史、哲等亞系統(tǒng)里,都存在一系列至關(guān)重要的“原型”。也就是一些不斷復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模型。正是這些“復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模型”推動了整個系統(tǒng)的運動和發(fā)展。在任何文學傳統(tǒng)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若干“定型的套式”。下面以2008、2009年江蘇高考詩歌鑒賞為例來具體分析。
這兩年江蘇高考的詩歌鑒賞分別選取的是《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作者岳飛,《登金陵鳳凰臺》,作者李白。其實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已經(jīng)幫助大家總結(jié)歸納過此類詩詞,即登臨抒懷詩。這類詩歌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登臨詩,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臨某處(樓、山、亭、臺、閣等)而生發(fā)某種或某些情思的詩詞??鬃釉唬骸熬拥歉弑刭x,小子愿者何?”
具體分析此類詩歌,主題無非有這幾種:胸襟抱負、人生哲思、感時傷亂、身世之悲、興亡之嘆、隱喻現(xiàn)實、思鄉(xiāng)懷人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人類此種共同心理,構(gòu)建好這一“原型”之后,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對比分析這兩首詩歌,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有很多共同點。一是對眼前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感時傷亂,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岳飛眼前的滿目瘡痍自不用說,“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面對眼前的浮云蔽日之實景,李白心中想的卻是圣主被身邊奸佞所蒙蔽。對大唐盛世不再的擔憂,對即將到來的動亂,李白應(yīng)該是有預見性的。二是哀嘆興亡,“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比苏驹诟咛帲菀卓匆姼鼜V闊的空間以及更悠遠的時間,往往會引發(fā)古興今衰、物是人非亦或物非人非等等的感慨。作為東吳以及東晉的首都,金陵曾經(jīng)是多么的富庶與繁華,可是現(xiàn)在那曾經(jīng)輝煌的一切都杳無蹤跡了,遙想將來,現(xiàn)在輝煌的大唐不也會如此嗎?三是對自我的關(guān)注,人站在高處,也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孤獨,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李白感到了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愁”情,岳將軍則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收復失地,還天下太平,發(fā)出了“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感慨。
當然,有不少詩歌(比如篇幅短小的抒情詩、詠物詩)基本上不具備敘事的因素,對這些幾乎完全不包含敘事因素的詩歌,我們也不必強求用敘事學原理去解讀,但統(tǒng)觀近十年的高考古詩詞鑒賞選取的作品,沒有一首是屬于這樣的。因此,掌握一點敘事學原理,對于解讀高考試卷中的古詩詞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 2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