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縣第三實驗小學(221200)
對于乘法分配律,學生背得滾瓜爛熟,但在具體套用的時候,時常因為不能夠領悟其中的要領而屢屢犯錯。受簡算思維的負遷移影響,學生在做題時往往為了湊整而枉顧客觀事實和數(shù)學原理,生硬地將毫無聯(lián)系的兩個數(shù)結合起來,造成一種形式上的乘法分配律。如何才能解決學生會說不會用的窘境呢?
乘法分配律不僅有助于簡算,它還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當感知到乘法分配律在生產(chǎn)活動中帶來的便利,學生自然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不妨以一些生活實例作為導入。如:
(1)一套校服,上衣45元,裙子38元,買3套這樣的校服需要多少錢?
(2)給廚房貼瓷磚,左面墻壁每排貼6塊,貼9排;右面墻壁每排貼4塊,貼9排。一共需要多少塊瓷磚?
熟悉的生活情景,消除了新知的疏離感。但成功的教學不僅要揭露乘法分配律的現(xiàn)實意義,還應揭露其數(shù)學意義。教師也可以通過繪圖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下對乘法分配律形成第一印象和整體感知。對于第二個問題,一位男生提出了“(a+b)×c”和“a×c+b×c”這兩種近似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原型了。學生能夠從生活實例的數(shù)字形式聯(lián)想到字母取代的符號形式,形象思維躍升到抽象邏輯思維水平。在教師還沒有正式介紹分配律之前,學生已經(jīng)能創(chuàng)造出分配律的雛形,這也是思維概括性和間接性的集中體現(xiàn)。思維的這兩個特性互相作用,互相促進,以前感知到的表象材料都可以在學生頭腦中集中閃現(xiàn)、交織聯(lián)系,然后產(chǎn)生新的認知。
用長方形周長來配給形象思維下的乘法分配律的表象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還可以添加“動”的元素,利用課件畫一個長方形(如下圖),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去思考乘法分配律。教師也可以先把“貼瓷磚”轉化為畫格子圖,進一步抽象乘法分配律。
首先,教師利用課件一行一行地顯示灰色小正方形,數(shù)出數(shù)量,得出算式5×3。
其次,教師出示算式4×3,讓學生思考該如何畫出方格圖,然后一行行顯示無色小長方形,并接在上圖的后面。
再次,教師提問:“現(xiàn)在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 5×3+4×3 和(5+4)×3。
最后,去掉格子線,突顯“(a+b)×c=a×c+b×c”的另一層含義:長方形面積圖。如此順勢而為,逐步從“小正方形的數(shù)量”過渡到“純數(shù)字”,再抽象為“字母符號”,用乘法運算的性質來詮釋乘法分配律。
語詞邏輯記憶雖然不受環(huán)境因素的干擾,但一旦其中的某一個片段出現(xiàn)模糊,就會影響整個記憶系統(tǒng)。所以,教學時要設置一些辨識度高、特征鮮明的情境,讓學生只要看到乘法分配律或意識到要用乘法分配律,腦海中就會不自覺地閃現(xiàn)這些情境,從而在情境的回憶中正確運用乘法分配律。例如,一位教師用打比喻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乘法分配律的公式:c性格開朗,交友廣泛,一開始先結識了a,后來又認識了b,最后c拉著它們結拜。又如,c媽媽肚子里懷有一對雙胞胎,一個是a,一個是b,a和b兩個先一起待在媽媽肚子(括號)里,后來a和b鉆出來,一人一邊拉起媽媽的手。兩人在媽媽肚子里是兄弟,出生后在媽媽的連接下還是一對兄弟。
比喻雖然不是很貼切,但勝在新穎、有趣,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在陳述一個概念時列舉一些幽默的范例,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更精確的復述。以幽默的語詞解說知識,尤其是一些深奧抽象的概念,可以使其通俗淺顯,降低難度,提高效率。
綜上所述,針對“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實踐,執(zhí)教者不能裹足于讓學生采用不完全歸納法推理出分配律的現(xiàn)狀,還應該注重記憶表征形式的轉型升級,從圖形到數(shù)字再到字母符號,讓學生全面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