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愛武
電子書包作為一種個人便攜式的學習終端,它資料豐富、反饋及時,為教學者與學習者提供了互動交流方式。在中學作文互動教學中,電子書包的應用有其特有模式。本文主要從電子書包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建模背景、模式類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1.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2001年秋,我國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這場教學改革核心任務是改變教與學的學習方式,教學的重點在于“學”而非“教”。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備受重視。但究竟如何改變這種教學方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電子書包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應運而生,它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個性化等特點,它最大的意義是改善既有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互動環(huán)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個性化學習提供基礎。
2.語文教學改革的內(nèi)在需要
2014年教育部的新政策規(guī)定,2017年高考將增加語文分值。分值提高主要體現(xiàn)在作文分值方面,強調(diào)作文是考查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最重要手段。但在此背景下,教師命題,評改,學生根據(jù)命題寫作,然后單一教師分別針對單個學生的批改,在課堂中教師再綜合對學生作文點評,最后學生修改作文。這種作文的傳統(tǒng)教學流程方式,沒有借助科技進步的力量,也不適應高考指揮棒對作文的更高要求;這種流程使得學生歷經(jīng)多年的寫作,面對作文題目依然是“下筆無貨”“下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現(xiàn)象。改變教與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環(huán)境已勢在必行。
在借用電子書包為載體進行作文互動教學時,筆者探索和總結(jié)了一整套的互動教學模式,命名為“讀寫賞評改作文互動教學模式”。該模式框架如下:
教師和學生在該模式中的互動流程框圖分別如下:
1.閱讀資源,進行寫作
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體驗,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大多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可見閱讀課外書對學生寫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從小學到中學也學習了不少名作,但學生收獲依然甚微,原因何在?沒有內(nèi)化為自己寫作的素材。因此,在平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美文美句及其寫作手法,然后在電子書包“互動討論”板塊給學生布置與課文寫作手法相關的作文任務,為了讓學生對作文任務的目標有更明確清晰的概念,教師通常會精選一些與當次寫作相關的其他優(yōu)質(zhì)資源(課外讀物或?qū)懽骷挤ǎ┓旁陔娮訒熬W(wǎng)絡學案”中供學生參考。
教師推薦了課外經(jīng)典名著中的場面描寫片段,作為學生借鑒的范本。其次推薦的文章讓學生明確場面描寫的方法和技巧。最后推薦的文章讓學生明白場面描寫重在點面結(jié)合,以人物活動為主。學生在學習推薦文章后,對場面描寫的寫作技巧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互動討論”中進行寫作。
2.師生、生生互評,完善評價標準
作文評價是寫作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亮點,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在本研究中,作文評價不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做出單一的評判,而是讓學生在電子書包跟帖參與評價,成為活動的主體。學生積極體驗,互相交流、互相賞識、互相影響,能發(fā)現(xiàn)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完成對自我的激勵和超越。
如何評價作文,必定要推出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在師生和生生的評價中形成并完善。學生完成自己的文章后,在各組的互動討論板塊根據(jù)評價標準對彼此文章評價交流,各組推薦出本組優(yōu)秀文章。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后開始介入(其實也是有看包括被推薦文章在內(nèi)的所有學生的初始文章)和學生互動,給予鼓勵性針對性評價,推動討論不斷深入。評價的標準也會在一次次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地補充和完善。在討論中,優(yōu)秀作文出爐了。
3.對照佳作,修改作文
電子書包“互動討論”這個平臺,能展示優(yōu)秀作文,學生之間的點評,能留下“痕跡”記錄;教師的點評,也能有書面記載。便于學生能不斷翻查、對照,觀察優(yōu)秀高分作文,學生在師生、生生的相互切實評價中和具體可觀中明白一篇好的文章應該如何去寫、如何去改。對照同學和教師的點評,也能看見自己的不足和優(yōu)勢,然后學生著力修改自己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寫作水準??赡苡械膶W生會經(jīng)過多次打磨才能形成最終的文章。
4.匯編成集
學生在電子書包這個平臺實現(xiàn)了自主、合作、平等,在有效的互動中,有痕跡的觀感中學生升格了自己的文章。師生共同推薦優(yōu)秀作品和修改后進步很大的作文,把它們匯編成集。
1.這個課題需要在教學環(huán)境中有較好的電腦和網(wǎng)絡支撐才能很好地深入。電子書包受制于網(wǎng)絡和本身平臺軟件支持,因而在教學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如何處理好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師生間的關系,如何培養(yǎng)小組成員之間積極互賴的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有效合作學習與信息技術整合等方面,我們感覺到還有待更進一步充實加強。
3.以學生為主體,把零碎的資源粘合起來,形成一套有次序有條理的有系統(tǒng)的資源鏈條。資源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能用而且用到恰到好處最好。初中的學生的理論思維還沒有達到一個成熟的狀態(tài),而且他們的感性思維是較為活躍的,這就決定了老師在選擇資源時要增加視覺聽覺等較為直觀的信息,讓學生以一種形象化的思維接觸信息,這有利于學生的深入理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