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玉婷
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古詩詞在高考考查中要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鑒賞,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作評價。然而,目前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卻讓人難以樂觀。為了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筆者探索了一套古詩詞學習的“三部曲”,即“入境·悟境·出境”。
詩詞以境界為上,因此走進詩詞的意境是理解詩詞的關鍵。所謂“入境”,即是走進詩詞的意境。
學生在考試過程中,看到的詩詞作者很多是他們不熟悉的,也沒有更多的背景介紹,因此,學生往往無從下手,常常是看到一兩個字或詞就給詩詞下定義,忽略了詩詞是一個完整的表達情感的文本,造成學生的理解和詩詞本身的情感偏差極大。而引導學生“入境”,就是要學生走進完整的情境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誦讀感知——聯(lián)想想象”引導學生“入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詩詞的意境。
古詩詞言約意豐。教師如果把詩詞本身支解,并一味地以分析和講解代替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那么學生就不可能走進詩詞的意境。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學生通過誦讀,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景物,如“殘陽”“江”“露水”“月”,學生抓住這些景物走進詩歌的情境去理解,就可以聯(lián)想到傍晚時分,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顏色,夜色中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樣,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學生感受到了秋夜一派和諧寧靜的意境。
詩詞鑒賞就是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將作品中的具體形象和物象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走進作品中去認識作者眼中的世界。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學生便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美好的遐想和情思,走入詩詞的情境。
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學生認為最難入手的莫過于抓住情感。學生生活閱歷淺,生活經(jīng)驗積累不多,與古詩詞的寫作背景、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學問修養(yǎng)相差甚遠,因此,領悟詩詞的意境是有難度的。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古詩詞的語言、聲韻和意境,去感悟詩人的心靈。教學時應盡可能地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找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切入點,讓學生深入感悟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tǒng)一的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詩眼”,啟發(fā)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意境,感悟詩境。古人作詩填詞,大多受字、句、韻律等方面的限制,因此特別講究用字,這種在關鍵處畫龍點睛的字詞,便是所謂的“詩眼”。大凡“詩眼”,往往體現(xiàn)作者情感,韻味無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就記述了送別孟浩然的情景,寫了送別的時間、地點、人物、情景、心情、原因、經(jīng)過和結果。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送別”這個特定的場景,走進古詩所表現(xiàn)的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體會詩人的創(chuàng)作情感。
其次,“生活體驗”也可以讓學生走進詩情,身臨其境,全面體悟詩人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回憶關注自己的“生活體驗”,如自己求學離鄉(xiāng)或親人遠行,彼此告別時的依依不舍,分別時保重的話語哽咽在喉的感受。這就把詩人的情感融入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之中,使學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詩詞中的畫面往往都是詩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細心觀察、體驗的結晶,是詩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說古詩詞的語言讓我們難懂,那么通過現(xiàn)代詩詞和自己的生活體驗作為媒介,就容易讓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更準確地感悟作者的詩詞情境。
高中的古詩詞學習和鑒賞按照由易到難、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把意象、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等作為教學重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設計“出境”這一學習環(huán)節(jié)?!俺鼍场本褪翘鲈娫~本身,作適當?shù)闹R拓展和延伸來開闊學生的視野。
“出境”的方式可以有許多,下面試從三個方面舉例:
1.體現(xiàn)作家多樣化的詩歌風格。如學習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可補充學習他的《將進酒》《蜀道難》等。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創(chuàng)作意圖在于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消極思想,可是李白卻把詩的格調寫得昂揚振奮。李白在《將進酒》中表達出對未來的向往,這是他對自我價值的充分自信表現(xiàn)出來的慷慨激昂,也正是他狂放豪邁的性格以及曠達人生態(tài)度的表現(xiàn)。在《蜀道難》中,李白描繪了蜀道的艱難曲折,強烈抒發(fā)了報國無門的嗟嘆。通過詩歌補充,李白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更為豐滿。
2.同一主題不同作家的情感表達。如學柳永《雨霖鈴》,可補充高適的《別董大》。同是送別詩,柳永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摹寫想象別后的凄楚情狀,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而高適在詩中卻沒有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情調,他唱出了一曲慷慨的悲歌,卻又以他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表現(xiàn)出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通過詩歌對比,學生對離別的情感有了更豐富的體驗。
3.對詩詞寫作手法作延伸學習。如學李煜的《虞美人》中“化抽象為具體”的手法,可結合賀鑄《清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和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边€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佛家語“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雙手握無限,瞬間即永恒”。這種延伸拓展,讓學生明白古人寫詩并不是高深莫測的,而是和我們寫文章是有相通之處的。
“出境”讓學生在提高詩詞鑒賞能力的同時提供了拓展遷移保證,以適當?shù)恼n外補充和知識作鋪墊,增加一些鑒賞的感性認識,將古詩詞的學習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