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華
最近聽了很多語文閱讀課,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特點:課堂結構精致工巧,課件制作花哨絢麗,教師不遺余力地講解展示,學生熱烈討論,踴躍發(fā)言,整堂課可謂是絢爛熱鬧?;仡^細思,總覺得這樣的課熱鬧有余而沉穩(wěn)不足,覺得這樣的課堂似乎少了些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安靜讀書、自主思考、內化延伸的環(huán)節(jié)。
早在孔子就提出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比缃裥抡n標又把“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作為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梢?,課堂上,老師的知識傳授固然重要,但學生的思維才是課堂的靈魂。
如果教師只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備課,那么必然會使學生在耳聽眼看之時,養(yǎng)成一味盲從的習慣,從忽略了自主的思考;如果教師一味追求課堂的熱鬧和上課的容量,那么這種表面的熱鬧必然是以打斷學生的思維,犧牲學生深入探究為代價的。這樣的課堂雖然不乏豐富的內容,但從本質上來講,它終歸是學習過程的外在活動,缺少內在精神意蘊。因此我認為真正能促使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思維品質提升的閱讀課,應該是更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靜下心來專注讀書、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讀出書的味道,才能思考觸及事物的本質,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如何才能在閱讀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呢?這不由得讓我聯(lián)想起了繪畫中的“留白”藝術。留白,意思是留下空白,原是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是計白當黑,給欣賞者營造自由馳騁的空間,從而達到美妙的藝術境界。語文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同樣適用于留白藝術。閱讀課堂留白,是教師結合教學需要,經過精心設計特意留下空白,這些留白,可以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讓學生自己構建對學習的理解,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那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留白藝術呢?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時,往往只微微打開一個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的留下不講。知識內容的“留白”應該是要精心選擇的,除了不求知識的面面俱到外,內容選擇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簡單的、陳述性的知識不必多講,只需提供學習的途徑即可。記得在學習《想北平》前,我先給學生留了一道設疑激趣的預習題:老舍寫過《濟南的冬天》,對濟南的冬天也是充滿了喜愛,那么他對北平又是怎樣的深情呢?他和北平又有怎樣的關系?我要求學生讀課文,通過網絡查找老舍簡介。這樣的課前預習“留白”,目的是給學生留下懸念,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以自主的態(tài)度進入課前的閱讀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精神。到了課堂授受新課的時候,大部分學生果然通過自己的自學解決了預習問題,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讓學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
拓展的內容可留白,只需提供研究的方向。同樣以《想北平》的教學為例,在新課授完以后,我要求學有余力的同學課后閱讀老舍的 《茶館》《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作品,探究“老舍為什么被稱為‘人民藝術家’”。這種“留白”完全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讓感興趣有余力的同學利用課余潛心閱讀研究。此類留白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升思維的品質是不可或缺的。
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大多會以問題串連,以問題驅動教學的推進。很多時候,我們老師提問后,大多不能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思考時間,倉促讓學生回答,回答結果往往缺乏深度,有時甚至是南轅北轍。
閱讀課的提問除了對問題要精心設計外,更要給學生留出精讀局部文本和自主思考的足夠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探索去思考,然后才能給出有價值的答案,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課堂過程中為學生精讀和思考的“留白”,看似課堂過于冷清,平靜無波,其實正是學生思維涌動,最為活躍的時刻,是一種豐富的安靜。例如理解《荷塘月色》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沒有一番靜靜地深讀細究是無法體會的。于是,我就課上給足時間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注釋和寫作時間,同時跳讀課文找出作者的情感變化,細細品味,學生終于能夠理解領悟。
教學重難點是課堂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教師直接講授重難點問題和提出重難點問題后讓學生探究之后再解決,這兩種教學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講到重難點處時,可以故意留一些問題,這不是教學內容的舍棄,而是采用“留白”藝術,促使學生面臨問題時學會深入思考,以期達到頓悟的效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領悟。
像在教學《祝?!窌r,教學的的重難點應該是:如何理解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面對這個重難點,我事先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完整地了解祥林嫂的一生,然后找出在她的每一個人生階段周圍人對她的不同態(tài)度,其次通過網絡查找時代背景的相關資料,最后寫成“祥林嫂形象之我見”的話題文章。到課堂上學生相互交流,發(fā)表自己的真知灼見,令我也大開眼界,受益良多。學生更是在老師無為而教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這節(jié)課效果非同一般,至今難忘。
閱讀評價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新課程倡導進行多元化,除了教師評價外,還應該有自我評價、生生評價,這就要求教師在評價時要留白,讓學生能平等的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反思自己的學習效果。教學評價的留白有時會擦出意想不到的思維火花,讓思維向縱深處發(fā)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薄傲舭住钡拈喿x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教學中的靈動部分。它使教學過程中擁有更多生成的東西,打破了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他們閱讀的潛能,發(fā)展了思維能力和提升了思維的品質,在看似平靜無波的課堂中真正達到“靜水流深”的閱讀佳境。